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那你可把他想的太简单了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那你可把他想的太简单了

(元朝上都 皇宫)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元朝政府内部动荡,二十五年换了八个皇帝,皇位如同坐了过山车,那换的是嗖嗖的。

这帮蒙古贵族每天为了争夺权力打的是头破血流,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国家。

上无人治,其下自乱。

在元朝官员们的治下,社会黑暗,腐败横行。

元政府很爱收钱,历来中原王朝,都要向天下百姓索取钱财,不过是田赋税收,元朝却可以说是“理财小能手”,平常百姓,打官司要官司钱,家里有人去世,办白事要收白事钱,逢年过节,譬如春节、端午、植树节、爱牙日,要收节日钱,平时家庭聚会,要收聚会钱。

基本上,不管你在元王朝干啥,政府都能找你收钱。

你可能会说,那我啥也不干,我每天就在家待着,总不能还找我要钱吧。

不好意思,就算啥也不干,政府也要收常例钱,什么叫常例钱?意思就是每月定时定量必须缴纳的钱。

光收钱也就算了,元政府还搞人格歧视,入主中原之后,把百姓分为“四等人”,最高等级的人是蒙古人,相当于至尊VIP会员,往下是色目人,也就是当时的一些番邦少数民族,吐蕃人啊。西域人啊等等。其次是北方地区的汉人,最后是南方地区的汉人。

四等人分出了高低贵贱,福利待遇当然也是不同的,蒙古人五险一金,四菜一汤,带薪休假,出国旅游,条件相当不错,

反观最低等级的汉人,可是说是要啥没啥,工作没保障,待遇很一般,在社会上饱受歧视和排挤,生活质量可以说是相当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

(黄河决堤)

这一年,黄河泛滥成灾,山东、河南、安徽受灾最为严重,洪水冲堤毁堰,沿岸百姓结结实实地体会了一把“水上漂流”。

水灾一到,就意味着冲毁田地和房屋,百姓颗粒无收,连房子也给冲没了,又饿又饥,大批灾民流离失所。

黎民百姓受灾严重,时任元朝统治者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当然要放粮赈灾。

于是他从国库中拨粮万斤,打算分配给受灾群众。

但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粮食从中央出发,途径各路关隘时,各处官员总要克扣一点,到各州府道台时,州府长官也要自己留下一些,到了地方单位时,地方官员手也不能闲着,也得自己留一部分,到了负责放粮赈灾的衙役小吏手里,也要留点自己吃。

万斤细粮,一路下来,被各处克扣,到了老百姓手里,就只剩下谷壳了,甚至有些平民百姓,连谷壳也领不到。

安徽滁州凤阳县的农民朱氏就压根没领到派下来的救济粮,所以没几天,一家人死得死,逃的逃,只剩下一个半大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朱元璋。

对朱元璋来说,他小小的脑袋里根本不能想明白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自己的父母一生勤恳,老实,憨厚,为什么最后会被活活饿死?

他们在土地上耕耘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死了之后连块埋葬他们的土地也没有?

他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情,当务之急不是因为痛失亲人而黯然神伤,还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打算去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毕竟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混口饭吃问题不大。

当和尚的生活枯燥无聊,而且还挺累的,皇觉寺的和尚们口头禅是“慈悲为怀”,但他们对朱元璋并不慈悲,不仅不慈悲,还总是逼着朱元璋干活。

(朱元璋 画像)

青灯古佛下,拖地刷碗。雾绕蝉声中,洗衣砍柴。

很累,是真的很累。

但这样的日子对朱元璋来说已经很幸福了,因为毕竟不用再挨饿受冻,终于有口热乎饭吃了。

可好景不长,灾荒越来越严重,皇觉寺也开始闹饥荒,寺庙开始坐吃山空,连日常的一日三餐也不能保障了。

没办法,朱元璋只能外出化缘,维持温饱和生计。

说得好听是化缘,说得不好听,就是被皇觉寺扫地出门,只好靠讨饭为生。

朱哥就是朱哥,跟别人果然不一样,别人讨饭是讨饭,他讨饭则是成长。

他一路走走停停,合肥、河南、汝州、陈州、亳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这段讨饭的过程中,朱元璋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大大的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按理说这个时候就已经是英雄初成,人生阅历到了另一个层次,可以开始干点大事了。

但朱元璋在外面溜达了一圈,还是回到了皇觉寺。

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是却乱糟糟的。

元末农民起义已经开始,各地都是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队伍。

战乱频发,刀兵四起,这么说的话,还是皇觉寺比较安逸。

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朱元璋的平淡生活。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和朱元璋不同,汤和打小儿就有股英雄气,所以他和朱元璋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参加义军,起义造反。

由于参加造反参加得比较早,所以汤和很快在一支起义部队里混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自己混得还算出息,当然不能忘记昔日玩伴,所以他很快给朱元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意思是兄弟我现在在造反起义军的队伍里混的不错,工资待遇那是相当有保障,你赶紧辞职,过来跟我一起干。

朱元璋看了这封信之后,不动声色地把信删除,然后继续当和尚。

历来很多史学家分析起朱元璋来,可以说是头头是道。

他们说朱元璋天生反骨,打小就是造反的料,出生之后没过两天就骑上大马,背上长枪去跟元朝干仗了,好像朱元璋天生就是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而生的。

但实际上,在朱元璋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且平庸懦弱的年轻人。

他的确和元政府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他的父母正是死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但这个身世和命运同样可怜的年轻人从来也没想过报仇雪恨,他的梦想很简单,他只想有口饭吃,能让他活下去。

而造反这种事,风险明显很大,参军就要打仗,打仗就要过刀口舔血的日子,倘若被抓住,就是砍头的大罪,所以朱元璋并不愿意参加造反。

不过很可惜,朱元璋的安逸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有人给他写造反信这件事,很快就被寺院里的老和尚知道了。

老和尚表示,好你个朱元璋,看你平时老实巴交,没想到你居然要去造反,明天我就去官府举报你。

朱元璋慌了,本来自己没想去,但是事已至此,要是被老和尚举报了,自己到了官府,这事儿也说不清楚了,还能有自己好果子吃?

历史在这里产生了一个节点,而这个节点,将彻底把世间的一切,全部改变。

没办法,朱元璋被逼上梁山,参加了汤和的起义军。

(汤和 画像)

后面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也听得不厌其烦了,我就不再赘述。

参加起义的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势力越来越大,他一脚一个小朋友,脚踢陈友谅,拳打张士诚,把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其它领袖都按在地上好一顿摩擦后,一鼓作气打败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我的概括很短,但是故事其实很长。

总结来说,老朱同志能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朱元璋开始造反的时候,已经是元末农民起义晚期了,那些曾经声势浩大的起义军队伍在和元朝政府常年累月的交战中,损兵折将,势力大减,而元政府在诸多起义军的围攻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这就导致朱元璋做强做大的时候,其它起义军也好,元政府也好,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朱哥等于是后发制人,所以很有优秀。

第二,朱元璋是个很重视且善于管理人才的人,他手底下聚集一大批当时的超一流人才,能带兵的,会打仗的,有谋略的,属于是金牌团队,想要公司开的好,优秀人才少不了。有了这样的优良人才团队一路保驾护航,什么融资上市,直奔世界500强,问题不大,

第三点很玄学,作为作者,我认为历史未必是必然,其实是偶然,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心想要追求皇图霸业的群雄,例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往往到头来一场空,只想好好活下去,简简单单无欲无求的朱元璋反而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朱元璋也是天选之子。

(朱元璋开国)

天选之子朱元璋把曾经纵横天下,睥睨四合的蒙古人赶出了中原大地,这帮蒙古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边逃命一边苦思冥想。

他们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这个看起来长相丑陋无比的年轻人究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他怎么就把我们强大而悠远的元王朝灭亡了呢?

当然,我想蒙古人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因为朱元璋从始至终,最简单,最原始的想法和愿望,不过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罢了。

他一直是一个善良的,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儿子。

若非逼上绝路,又何来今日之丰功伟业?

活着,是每个人的诉求。

就连名垂千古的帝王,也不能例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政府,生活,王者,保障,开局,明太祖朱元璋,百姓,皇觉,受灾,观点评论,元朝,朱元璋,皇觉寺,朱哥,元政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政府,生活,王者,保障,开局,明太祖朱元璋,百姓,皇觉,受灾,观点评论,元朝,朱元璋,皇觉寺,朱哥,元政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政府,生活,王者,保障,开局,明太祖朱元璋,百姓,皇觉,受灾,观点评论,元朝,朱元璋,皇觉寺,朱哥,元政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