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靖难之役-政治“赌徒”朱棣如何以霹雳手段实现逆风翻盘

靖难之役-政治“赌徒”朱棣如何以霹雳手段实现逆风翻盘

序言

靖难之役是明朝1399年到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在这场长达近四年的战争中,朱棣以一藩之地对抗朱允炆倾全国之兵力,甚至一度处于生死边缘。

但朱棣凭借过人的胆识谋略,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一路南下,直捣南京,推翻建文帝统治,建立永乐王朝,成就一代伟业。

朱允炆强力削藩下,朱棣的生死抉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21岁的朱允炆以皇太孙的名义继承帝位,此时的大明表面太平祥和,内部却是危机四伏。

屯居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仍对中原虎视眈眈,内部镇守北部边疆的朱氏藩王拥兵自重。

其中驻守大同的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掌管十万大军,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

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朱允炆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却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他的叔叔们。

1399年正月,朱棣入朝时,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其傲慢举动更加重朱允炆的忧虑。

面对逐渐坐大的藩王势力,建文帝与他的亲信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开始讨论削藩,最终确定按先弱后强的顺序,剪除朱棣羽翼再一步步扳倒朱棣。

1399年四月,朱允炆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大同。

两个月后削岷王朱楩为庶人。加上1398年削夺的燕王同母兄弟周王朱橚,共五位亲王被消灭。

随着藩王与朝廷的决裂,朱棣与朱允炆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朱允炆也开始将绳索勒到朱棣的脖子上。

朱允炆先是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一方面遏制朱棣对行政权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暗中监视。

同时任命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朱允炆的种种举动就是在一步步将朱棣架空,然后达到扳倒朱棣的目的,面对朱允炆的紧逼,朱棣做了两手准备。

明面上装疯装病,甚至吃屎屙尿,让监视他的朝廷官员误以为他被吓疯,从而放松警惕,暗地里争取时间,调兵遣将,做好战争准备。

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导致朱棣装疯被泄露,此时朱棣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乖乖就范,等待他的就是下半生的软禁或身首异处。

而起兵就坐实了谋反罪名,这是一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不归路。

以当时朱棣的实力和军力,胜利的可能几乎微乎其微,因为朱棣的地盘只有区区北平一带,兵力不过十万。而大明中央政权拥有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披甲百万的军队。

这样悬殊的实力差距,换了任何人都会缴械,换取性命苟且偷生。

但是朱棣却因为对权力的热爱和政治上的野心,甘愿赌上自己的性命和乱臣贼子的骂名,选择铤而走险,1399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反明。

除了野心驱使,朱棣何来造反的底气

朱棣虽然敢铤而走险,率兵起义,但并非像西汉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一样的狂热赌徒,朱棣还是有底气的。

底气来自两方面,说起来还是朱元璋的“功劳”,一是明初《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因为朱元璋执政时,害怕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以此为理由,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诛讨。

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二是朱元璋为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力量,将朱氏诸王分封至经济腹地和边疆要塞。

尤其是朱棣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军队,在军中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同时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江山,大肆屠杀功臣,先后掀起胡蓝之狱,五万余军功大臣被杀,等到朱允炆继位时,徐达、蓝玉、李文忠、傅友德、冯胜等打江山的功勋军事家均已逝去。

而朱允炆身边的都是江南儒臣书生,放眼大明,朱棣找不到可以和其一较高下的对手,至于齐泰、黄子澄之流,朱棣压根就没有放在眼里。

这就是朱棣的底气,而朱元璋千防万防,却没有提防自己的儿子,最后自己的儿子夺了皇太孙的天下。

冥冥中上天保佑,善于偷袭埋伏的诡诈燕王

朱棣起兵之初很明白自己的势孤处境,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自己的大后方问题。

在1399年七月间,朱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吞并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等地,将不服从自己的朝廷守官全部杀掉,至此北平周围被全部扫清,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而朱允炆在得知朱棣造反后,却发现自己身边已无人可用,因为功臣宿将早已被朱元璋屠杀殆尽,无奈只能启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率军13万伐燕。

八月耿炳文抵达河北真定,朱棣的军队虽与耿炳文差不多,但朱棣很显然不愿意把自己的这点家底拿出去和朝廷的一支军队火并,朱棣决定实施偷袭。

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朝廷军不备,偷袭雄县,又利用伏击击败来自鄚州的援兵,并占领该地,而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

不过燕军也攻城三天不克,正当双方僵持之际,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回京师,建文帝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根本不懂兵法,而且十分骄狂,1399年九月,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挺进河北沧州一带,朱棣故意撤去卢沟桥守军诱敌深入,被守城的朱棣长子朱高炽打得大败。

同时朱棣远赴大同,趁宁王朱权为他郊外送行时将其俘获,大同全部军队被朱棣收编,朱棣实力进一步壮大。

士气大振的朱棣利用南方军队不适应严寒的弱点,在1399年十二月发动对李景隆的进攻,燕军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营。

李景隆几个月都没有攻下北平,此时更是无心恋战,迅速逃回山东德州,此战朝廷军损失十万兵马,所有辎重都被燕军收获。

1400年四月,不甘心失败的李景隆从山东德州出发北伐燕军,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同时南下,两军在河北白沟河交战。

李景隆的先锋平安曾跟随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战法,于是设伏兵趁燕军不备发起冲击,致使燕军失利,在随后的几次交战中,朱棣屡次被打败。

不过在战事危急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李景隆的帅旗,南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李景隆再次撤退德州,十万余人投降。

随后燕军进攻德州,李景隆逃往济南,五月,燕军攻济南,李景隆残存十余万兵毫无战斗力,再次大败逃走,燕军将济南团团围困。

而李景隆在北征十个月后,不仅没有平叛,反而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逃回南京,朱棣的势力则蔓延至山东。

避实就虚,奇袭南京,朱棣成功破局

李景隆败退后,朱棣围困济南,驻防该地的是右参政铁铉、盛庸。朱棣深知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若取得济南,进可南下攻打,退可画疆自守,对于这一点济南守军也十分清楚。

燕军乘新胜之锐气,志在必得,守军防守不敢松弛,1400年五月,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

铁铉则派千人诈降,引诱朱棣进城,次日,朱棣走到城门口时,城门铁板突然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朱棣所乘马的头,吓得朱棣大惊跑回。

愤怒的朱棣又使用大炮攻城,铁铉见状,在一些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唬得朱棣被迫停止炮击。

正当两军僵持不下之时,平安率军北上扰乱燕军粮道,朱棣只能撤兵回北平,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济南之战以朝廷胜利告终。

此后盛庸乘胜追击北上,两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展开决战,朱棣亲自率军冲锋,先冲击南军左翼,但却失败,然后又冲击南军中军。

盛庸故意引诱朱棣入阵,然后合围,朱棣虽然经过死战逃出重围,但燕军损失惨重,其左膀右臂张玉战死。

1401年正月,燕军返回北平,而张玉的死却令朱棣悲伤的食不下咽。

1401年二月,朱棣重新振作,与盛庸在夹河展开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准备大量火枪强弩,厮杀得十分惨烈。

朱棣亲自率军左冲右突,反复冲锋,盛庸顽强坚守,丝毫不退。

这时老天再次出手帮了朱棣一把,战斗打了三四个时辰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东北风,尘埃蔽天,南军顶着风沙,根本没法作战,燕军则乘风大进,左右翼共同推进,盛庸大败,损失数万人退回德州。

朱棣声威复振举兵南下,盛庸凭借火器优势暂时将其遏制,不过在随后的战斗中突然又刮起猛烈的大风,南军再次大败而去,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

燕军共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冥冥之中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整个战局从南强北弱转为战略平衡,双方也从正面战场转向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

论阴谋偷袭,朱允炆远不是朱棣对手,从1401年四月至十月,燕军屡次偷袭朝廷守军粮道,焚毁粮仓,一度使京师震动。

不过燕军靖难已有两年多,虽然屡战屡胜,但兵力不足,无法巩固胜利果实,往往放弃新取之地,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朱棣深知越长期消耗,对自己越不利,到时候劲头消磨,自己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在被动绝境之地,朱棣再次铤而走险。

1401年冬,朱棣决定不再与盛庸、平安纠缠,直接率兵南下,直取南京。

1402年初的一个月间,朱棣率军长驱直入山东境内,先后攻陷东阿、东平、沛县,兵锋直抵徐州。

朝廷大军迅速调派平安、盛庸追击,而徐州则坚守不战,朱棣也不再理会,继续南下,靖难之战成了朱棣向南进,朝廷在后面一路追,前面设卡堵,双方有时遇到互有胜负的局面。

不过随着燕军孤军深入,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四月下旬,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朱棣不同意,以“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来勉励将士,坚定燕军坚持的决心。

可偏偏这时,朝廷讹传燕军兵败,整个防守松弛下来。

四月末,燕军攻打安徽灵璧,进攻信号是三声炮响,而朝廷守军的撤退信号也是三声炮响。

于是南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

此战燕军生擒三十七员敌将,一百五十名朝廷大臣,战马二万余匹,降者不计其数,灵壁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

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而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壁附近,可谓是历史的巧合。

此后燕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各地不战而降,盛庸多次阻击均被击溃,此时朱允炆想以和谈来拖延时间已不被朱棣理会。

1402年7月中旬,燕军抵达金陵,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后,开门迎降,朱棣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

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小结

在小编看来,历史上的亲王造反鲜有成功者,从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再到后来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

而朱棣的靖难之役能够成功固然离不开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很大程度上也和建文帝这个猪对手有关。

早在东昌会战前,朱允炆就降下“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以至于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

以至于出现朱棣多次利用禁杀之旨的特权,引马鸣角,穿过敌军,扬长而去,而南军愕然,不敢射箭的怪现象。

再加上三次“邪风”作美,虽然朱棣多次濒临险境,却能化险为夷。

而朱允炆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朱棣得势可没有投桃报李,建文帝随着宫殿里的一把大火,与他的四年皇帝生涯灰飞烟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北平,手段,赌徒,霹雳,逆风,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军队,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北平,燕军,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北平,手段,赌徒,霹雳,逆风,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军队,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北平,燕军,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北平,手段,赌徒,霹雳,逆风,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军队,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北平,燕军,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