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宗 硕德八剌)
至元三年,公元1323年,八月五日。
入夜。
北京城外三十里的一处营帐内,借着烛火,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讨论着元帝国未来的发展。
夜风阑珊,两人风华正茂,锐意正浓,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很沉。
脚下的大元帝国,是有史以来版图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整个世界上武力最为强劲的王朝,而现在,元朝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两个人的手里。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是元朝的第五位皇帝,另一个叫做札剌亦儿·拜住,是帝国最有作为和能力的丞相。
此时,他们正在筹划新一轮的科举考试,希望可以引天下之英才,为元朝所用。
但殊不知,营帐之外,数十名身着轻甲软胄的蒙古士兵手持利刃,已经渐渐包围了他们。
他们都是天子的兵士,但他们此刻却要做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弑君。
理想和天真作伴,危机和野心并行。
远处的士兵头领一声令下,蒙古士兵们破门而入,挥刀便砍。
硕德八剌和拜住当场毙命。
营帐外火把通明,火光摇曳,风吹得更紧了。
——题记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虽然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元英宗,但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提到他的父亲,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仁宗登基之初,曾经和先皇武宗有过这样一个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仁宗是武宗的弟弟,哥哥当了皇帝,作为的弟弟仁宗表示我也想过过瘾,武宗表示:过瘾可以,我死了我可以把皇位传给你,但你挂了之后,你得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子,也就是你的侄子。
仁宗当然满口答应,但自己当了皇帝之后,立刻就变卦了。
可以见得,虽然这位名字很长的仁兄庙号叫“仁宗”,但他并不具有“仁”的品质。
时间转眼来到大德七年,公元1302年,武宗皇帝早已龙驭上宾,归西多年,仁宗皇帝也已经执政有一阵子了。
这一年,伊利汗国发动了苏法尔战役,瓦茨拉夫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
在中国,华北发生地震,山西大同、太原两地情况尤为严重,房倒屋塌,地裂成渠,死伤过万。
但依本朝幅员辽阔,沃土千里,在元朝统治者眼里,只要无关弘旨,死个几万人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总体来说,这一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年。
也就是在这一年,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硕德八剌出生了。
童年时代的硕德八剌一直常伴君王左右,在仁宗身旁服侍,所以很受父亲元仁宗的影响。
仁宗人品虽然不行,但治国有两把刷子,硕德八剌有样学样,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这让仁宗皇帝很喜欢他,甚至打算立他当皇太子。
虽然硕德八剌并非长子,但在蒙古的宗法继承制度里,又并无不可。
蒙古人讲究“幼子守灶”,意思就是先出生的要靠边站,后出生的是香饽饽,谁最小谁就能继承皇位。
历来皇权争夺,动辄诡谲权术、朝堂阴谋,皇子之间抢个太子的位置往往头破血流,搞不好还得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足见人们对权力的觊觎和向往。
但当硕德八剌知道仁宗皇帝要立自己当太子时,他却说了这么一句话:
臣幼无能,且有兄在,宜立兄,以臣辅之。——《元史》卷二十七
硕德八剌表示:一来我岁数小,二来我没本事,三来我有哥哥,应该让哥哥当皇帝,我来辅助哥哥。
不管这一番言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但硕德八剌面对突然而来的权力诱惑时,给出了非常体面的答复。
皇帝一看,这小伙子可以,温和谦让,妥妥的贤君气象啊,太子的位置我必须得给你安排上啊。
所以硕德八剌这个太子之位,基本上是皇帝硬塞给他的。
因为不是每一个生在皇家的子弟都贪慕权力。为了皇位六亲不认,杀兄弑父的人毕竟只是那么一小撮,绝大部分人一生的梦想也许只是可以消消停停的活着罢了。
但硕德八剌很显然是被命运选中了,他被仁宗皇帝立为太子,并且立刻接手了大部分的国家政务工作。
仁宗很急,因为这位皇帝早已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他必须尽快把帝国交付给下一任领导。
皇帝噼里啪啦地把整个帝国一股脑的全都交到了硕德八剌的手里,眼睛一闭,腿一蹬,驾崩了。
这位一生致力于恢复元帝国往昔繁荣景象的皇帝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现在,年轻的新皇帝荣登帝位,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那是公元1320年正月,硕德八剌年仅17岁。(即元英宗)
当了皇帝的元英宗还没等亲政,朝政大权就让太皇太后答已把持了起来。
太皇太后答已(左)和丞相铁木迭儿(右)
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临朝称制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这并不能算是什么稀罕事儿,但坏就坏在这位太皇太后自己把持朝政也就算了,他还把权力下放到了右丞相铁木迭儿的手里。
这位铁木迭儿同志曾在仁宗一朝受同僚排挤,被皇帝罢相,这回借着太皇太后的秋风重回朝堂,心里对这帮同僚恨的是牙痒痒。
再任丞相,他立刻开始打击异己,党同伐异,元朝朝堂让这一相一后搞的是乌烟瘴气。
英宗皇帝不是傻子,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但尴尬的是,由于仁宗皇帝工作交接得太过仓促,根本没给英宗留下什么顾命大臣和心腹重臣,这就导致年轻的皇帝一直处在一个无人可信,无人可用的状态。
皇帝被孤立了。
深宫之中,看似慈眉善目的太皇太后其实手段狠辣,朝堂之上,匍匐在地山呼万岁的大臣们实则各怀鬼胎。
如果一切照这样发展下去,那么皇帝很快就会被彻底架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而傀儡皇帝的一生只有两种结局:要么被废被杀,要么毫无尊严的度过任人摆布的一生。
但英宗皇帝命很好。
他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在皇权政治中杀出一条血路,更不用绞尽脑汁的用权谋手段夺回主权,他只需要静静等待就够了。
因为太皇太后和丞相岁数已经很大了,就算俩人权倾朝野,又还能折腾几年?
时间是把杀猪刀,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权臣盖世,时辰到了,照样得领盒饭到下面去报道。
至治二年,太皇太后答已和丞相铁木迭儿相继去世,皇帝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岁月。
改革,是新皇帝不变的命题。
本朝自世祖忽必烈开国以来,改革就没停过。
世祖忽必烈做事马马虎虎,搞改革也是面子工程,说是改革,其实变化不大。
成宗铁穆耳,有心图变,但奈何能力不够。
武宗海山,有本事有能力,可惜是个酱油皇帝,执政三年就归了天。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遍被认为是元朝最优秀的帝王,但搞改革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有彻底解决元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
到了英宗皇帝即位时,他当然也要推行改革,所谓新皇上任三把火,改成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必须通过改革告诉大臣,自己没闲着。
但自己毕竟年轻,想要上一波大分,自己单排是不行的,他必须找到强而有力的队友,这个队友就是丞相拜住。
于是他联合拜住,开始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改革。
英宗皇帝的改革内容很多,大致包括:推行新政、启用儒士、选拔汉官、罢徽政院、制裁贵族等等。
如果你对以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背书并不感兴趣的话,那只需要记住英宗皇帝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后一条:制裁贵族。
(元朝贵族)
蒙古贵族每天啥事没有,白领那么多国家俸禄,太浪费了,皇帝表示,下个月只给他们发三分之一的工资。
大量的朝廷要职都由贵族担任,皇帝表示,身在其位谋其职,天天来公司混日子的员工我不要,于是大量辞退贵族官员。
贵族们盖房子圈地,大量占用土地和社会资源,皇帝一看我还没有大别墅大花园,你这都安排上海景房了,这不是打我脸吗?于是大量抄没贵族田宅土地。
总而言之,就是皇帝越看蒙古贵族们越不顺眼,越不顺眼就越收拾他们。
皇帝把贵族们往死里整,贵族们当然也受不了了。
历朝历代的皇亲贵胄,都是吃香的喝辣的,怎么到了咱们大元朝,我们就得天天挨皇帝收拾呢?
想要不被皇帝收拾,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把皇帝废了,第二条是把皇帝杀了。
英宗皇帝年轻有为,想要废黜他不太现实,那么只能走第二条路,把皇帝给弄死。
这帮蒙古贵族趁着皇帝和丞相外出议事,策划兵变,图谋造反,派兵围住皇帝的营帐,直接就把皇帝给弄死了,也就是文章开头时的那一幕。
皇帝死了。
(元朝皇宫 复原图)
说实话,作为作者的我,看到这一段史料记录时,还是深表惋惜的。
英宗皇帝硕德八剌年轻有为,立志图新求变,他完全有能力让大元王朝走上一个高峰。
但很可惜,他死在了这帮只顾自己私利的蒙古贵族手里,死在了一帮阴险小人的手上。
改革戛然而止,变法图强的事业再一次地崩溃了。
如果说英宗之前的皇帝们还都算是顺位继承,国家勉勉强强还算平稳,那么自从英宗死后,元朝就开始了彻底的内乱,各方势力,各路人马,各位贵族开始了鸡飞狗跳的抢皇位大战。
帝国荣光不再,王朝永无宁日。
这帮一心希望自己可以永葆荣华富贵的蒙古贵族们永远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未来,断送了整个王朝的命运以及自己富贵日子的人,正是他们自己。
他们亲手屠杀了元朝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们亲自给自己提前修好了坟墓。
所以不必叹息元朝短暂,因为王朝的兴衰自有定数,就算事在人为,也免不了这帮人,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