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5岁的嘉靖皇帝一登基就与朝臣有“大礼仪”之争,为何没有被废?

15岁的嘉靖皇帝一登基就与朝臣有“大礼仪”之争,为何没有被废?

嘉靖帝在后代的史家评价中是一个“中材”之主,他虽然称不上非常贤明果敢,但大体上还算明白事理,能够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但是在他统治的近半个世纪中,朝廷政治却有一个致命的弊病,那就是嘉靖即位之初的“大礼仪”之争留下的严重后遗症。

嘉靖图像

这场争论虽然最终以嘉靖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事情却并没有因此完结。朝臣因大礼之争分裂成两派,互相攻讦,冲突不断,嘉靖帝也以在大礼中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作为亲近朝臣的标准。这样一来,嘉靖时期,本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一但卷入了这种无谓的党争,也会变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这种无谓的党争不仅延续了嘉靖一朝,甚至扩散到了整个明朝后期,给大明的统治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嘉靖帝是以外藩入继大统成为皇帝的。他为了给自己的亲生父母争得一个帝后的尊号,更为了争得皇帝的“话语权”,一登基就与朝臣发生了长达几年的严重对峙,史称“大礼仪”之争。为何年仅15岁的嘉靖敢于跟刚刚拥护自己登顶帝位的朝臣发生如此严重的冲突,他的底气何在?朝臣为何没有废帝,重新选择一位新皇帝?我们一起来看!

“大礼仪”之争始末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荒唐了一辈子,在二十岁的壮年去世,却没有给江山社稷留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明王朝陷入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大空位时期”。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

朱厚照

朱厚熜这时年仅十五岁,他的父亲、前任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皇帝的第三子,孝宗朱祐樘的弟弟,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按照祖制,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按照大臣们的意思,朱厚熜应该作为孝宗的过继子继承皇位。这样,朱厚熜就要称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孝宗张后为母,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叔父”、“叔母”。

对于这种安排,年轻的朱厚熜非常不满,继位后的第五天,他就下令让群臣们廷议,给他的父亲一个合理的称号。他的母亲蒋氏在被迎入京的途中听到此事,对陪同的官员大发脾气,再也不肯进京了。朱厚熜知道了自然是一顿大吵大闹。

年幼的嘉靖

最后妥协的是张太后和大臣这一方,蒋氏最终从城中门入,谒见太庙、才算作罢。最后,在皇帝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杨廷和被迫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兴献王朱祐杬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新建的观德殿里,尊号曰“考恭穆献帝”。最终“大礼仪”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朱厚熜人小鬼大

朱祐杬在世的时候,非常喜欢朱厚熜,亲自教他读书,做什么事都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朱祐杬很重视对儿子礼仪的培养,小小年纪的朱厚熜就已经着手参加王府中的管理工作了。

朱祐杬去北京朝见皇帝时也总是带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宫廷礼仪。朱祐杬死后,刚刚十二岁的朱厚熜就继承了王位,他精明强干,把王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良好的教养在大礼议之争中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朱厚熜策略得当

大礼议之争持续了好几年,面对群情激愤的大臣们,朱厚熜虽然比较强项,但一开始并没有采取过激的做法,既没有后期那样廷杖大臣,也没有强行罢免大臣,而是在大臣中寻找投机者,毕竟作为皇帝,虽然是刚刚登基年幼的皇帝,但毕竟是潜力股,很多大臣能够看到自己的潜力。

所以嘉靖只要稍稍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自然会有大臣给自己摇旗呐喊,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比如新进进士张璁和刑部主事桂萼就不顾传统礼仪,拼命维护朱厚熄。事后二人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张璁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桂萼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并主内阁,执掌大权。

张璁

嘉靖然后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对支持自己想法的奏折予以批准,不满意的奏折坚决驳回。并对拥护自己的臣子进行提拔重用,而反对自己的臣子进行打压。

同时嘉靖还走感情路线,对张太后礼敬有加,并经常在太后面前哭诉,甚至说,“我要与母亲一起回安陆去,您另选别人当皇帝好了”,嘉靖这是以退为进,毕竟太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以后着想,太后不会太过于得罪自己,事实证明,嘉靖的判断是正确的,张太后是最先被拉拢过来的,从此张太后两不相帮,对此事不再过问。而嘉靖也时刻控制事态的发展,不断加码,不断试探大臣们的底线,最后大臣们不断后退,不断妥协,当嘉靖意识到大臣们不敢轻易废帝时,再给大臣们最后一击。

反对派官员缺乏“掀桌子”的勇气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以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一开始就没有把15岁的嘉靖放在眼里,他们只是热衷于与嘉靖打嘴仗,他们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的先例,认为嘉靖皇帝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应该按照古制入嗣大宗。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就可以无往不利,一开始也是按照他们的剧本再走,嘉靖被打得节节败退。暂时的胜利麻痹了他们的神经,更何况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掀桌子”的勇气,当三年后嘉靖羽翼渐丰,再加上网络了一批投机之徒,嘉靖就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杨廷和

“左顺门事件”打断了文臣们的脊梁

有一天早朝后,修撰杨慎说:“国家养士百余年,节杖列义,正在今日!”众人一致赞同,吏部与九卿以下二百三十七人一齐跪在左顺门下,高呼孝宗帝。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嘉靖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他下令锦衣卫抓捕为首的人。群臣大放悲声,嚎哭不止。嘉靖又派人抓了一百三十四人。

官员趴着受刑

两天后,嘉靖又下令,将为首者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一时间左顺门下大杖翻飞、血光四溅,共有134人屁股被打得稀烂。其中又有以编修王相为首的16人,因为屁股不够抗揍而一命呜呼。

朱厚熜跟大臣们打了三年的嘴仗,结果节节败退。谁知大杖一出,不但打烂了134个屁股,也封住了所有反对者的嘴巴。

“大礼议”之争的实质和后果

左顺门廷杖事件之后的朱厚熜尝到了甜头,对于那些不服从的官员,动辄下狱廷杖,弄得朝风日下,邪气上升。朱厚不以为祸,反而洋洋自得,更加独断专行。

嘉靖

其实这场“大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上这是一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大臣们坚持皇帝把生父当作叔父,是为了遵从祖制,维护皇室血脉的正统。一旦听从了皇帝的意思,以兴献王为帝,就等于是在皇室之外另辟宗室入断大统,皇位继承的确定性就会因此被动摇,为以后外藩篡权开了先河,制造了借口。

而皇帝的一意孤行,除了因为对生身父母的孝敬,还有迫使满朝大臣向自己屈服,显示皇帝绝对权威的意义。这场争斗也确实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表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从此以后,皇帝更可以不顾大臣的意思而为所欲为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礼仪,登基,朱祐,张太后,嘉靖,皇帝,张璁,朝臣,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嘉靖,大臣,皇帝,朱厚熜,朱祐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礼仪,登基,朱祐,张太后,嘉靖,皇帝,张璁,朝臣,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嘉靖,大臣,皇帝,朱厚熜,朱祐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礼仪,登基,朱祐,张太后,嘉靖,皇帝,张璁,朝臣,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嘉靖,大臣,皇帝,朱厚熜,朱祐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