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是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在一些古人的眼中,尧舜禹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尧舜高风亮节,德行兼备,实行禅让制,让有才能的人去治理国家,但是后来禹的儿子启继位,打破了禅让制。
为什么如此理想的禅让制会破产呢?禹又是怎样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呢?
禅让制的名存实亡
在尧舜禹时期,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尧舜禹担任的职位也并不是王位,而是部落的首领。
在这个时期各个部落的首领都是平等的,但是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得附近的部落连接起来,这个时候首领之间也需要一个领头人。
这个领头人需要带领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减少伤亡,因此需要有能力,能为大家谋福利的人来担任。
而担任首领的人也可以在职责范围内,给予自己部落的人更多好处,随着时间的发展,联盟的基础变得稳固,首领的权力就更大了。
既然权力变大,尧舜就不会有一点私心吗?人非圣贤,尧舜也没有如此心胸,其实禅让制在尧舜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尧是当时的首领,那么就要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在尧第一次让大臣们举荐贤能的人时,尧的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朱丹继位。
但是朱丹当时并没有突出的政绩,其他部落首领不认可朱丹,这时候的舜却不同,舜常年在外奔波,做出了一番事业。
舜亲自耕种,提高了部落的生产能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能够给大家带来稳定的粮食,舜的声望水涨船高。
因为人们的口口相传,舜的继位就成为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尧虽然有心让自己的儿子朱丹继位,却拗不过民心所向。
但是尧又不甘心大权旁落,决定要考察舜,评判舜是否可以继位,给自己和朱丹一个喘息的机会,而这一考察,就考察了舜二十多年。
在这期间,尧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一方面稳住舜,另一方面打算用联姻的方式亲近舜,因为最后就算让位给了舜,舜也是自己的女婿。
所以尧其实并不是因为舜有才能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而是因为大势所趋,尧抗衡不了才让了位。
那舜是心甘情愿让禹成为首领的吗?其实也不是,与尧商量继承人不同,舜直接就选定了自己的儿子商钧为继承人。
但是禹的声望很高,四周的部落都不前来拜见商钧,而是选择拜见禹,商钧无奈,却又无能为力,禹就接替了舜的位置。
其实尧舜的禅让,并不是要选贤者继位,而是因为民心所向,禅让制在这个时期名存实亡。
禹传位启
禹为什么会迎来各方来朝呢?那是因为禹在舜的时代,就接受了治水的任务,为了治理水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治理好了水患,在治理水患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多力量,禹只好与各个部落联络。
禹渐渐积累了人脉,水患是天灾,可以说让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而禹汲取自己父亲的治水经验,用疏通的方式,解决了水患。
而治理好水患,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还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能治理水患的禹就好像人们生命中的神明一样。
人们相信禹,于是即使舜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相比于根本没什么建树的商钧,人们更崇拜禹。
并且禹在民心所向之时没有去继位,而是选择离开,让商钧可以顺利成为新的首领,禹的以退为进,使人们更加相信禹。
禹担任首领之后治理有方,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但是他同尧舜不同,禹为自己的儿子启培植了势力。
但同时他又没有直接将位置传给启,而是选择了伯益,启当时也十分有才能,对于伯益继位,启和启身后的势力十分不满。
于是启用自己的力量取代了伯益,成为了新的首领,但是启的继位毕竟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顺,就引来了一些反对势力。
于是启就四处征战,渐渐地就收服了周边的部落,成立了新的王朝,夏朝。
“家天下”的开启
启用武力和实力,结束了禅让制,整合了部落,建立了王朝,同时开启了世袭制的时代,体现了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历史特征。
启能顺利继位,是禹为启培植了势力,人们对禹有着崇高的敬仰,这种敬仰也帮助了启,启因为禹的缘故也可以进入权力集团。
在集团中,禹为启提供了一些人才,启得以拥有自己的势力,启的母族因为禹的缘故获益,从而变得强大,这些力量,帮助启与伯益抗衡。
当然除了启拥有一定的势力以外,启能建立夏朝,其实也是顺应了社会进步的规律。
经过大禹治水后,天灾对人们的影响减弱了一些,人们对于天灾有了更多的应对办法,有了方法,人们就能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使人们的生产力就提高了。
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科技和思考未来,因此生产工具就得到了发展,又提高了生产力。
而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就出现了贫富差距,物品资源的归属就出现了争议,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
而周边的部落也渐渐整合,国家初步显现,有权力的首领也开始整合自己的资源,私有制产生了,同时也产生了阶级之分。
因此在禹的势力的帮助和社会进步的双重作用下,启成功推翻了禅让制,建立了新的,适应社会的王朝。
总结
禅让制的背后其实除了美好的寓意之外,其实也充斥着权力的争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禅让制也充满了无奈。
尧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尚,启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不堪。
权力的更迭其实更多看的是君主的能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的君主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