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宫 复原图)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初八。
北京城喜气洋洋,千家万户花灯璀璨,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元朝皇宫里却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大臣披麻戴孝,儿孙俯首痛哭,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成宗皇帝铁穆耳驾崩了。
皇帝除了一个早夭的太子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按照蒙古族制度,如果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可以先由正宫皇后暂时摄政。
反正本朝自开国以来,贪污横行,腐败成风,国家也没什么好治的,让皇后帮忙管两天也无可厚非。
但毕竟元朝是个统一性的中央政权,幅员辽阔,沃土千里,皇位不能总是空着,所以很快大家就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
没有皇帝,除了皇后,那就是丞相提领百官,管理国家大事。
元朝分左右丞相,上朝的时候,左丞相站在皇帝的左手边,右丞相站在皇帝的右手边。
左丞相阿忽台想要拥立成宗皇帝的弟弟阿难答当皇帝,因为阿难答的辈分还是很高的,他是世祖忽必烈的孙子里岁数最大的,一向德高望重。
但右丞相哈剌哈孙却想立皇帝的侄子海山当皇帝,原因倒也简单,右丞相和海山平时素有私交,关系非常不错,仅此而已。
按道理来说,一个是皇帝的兄弟,一个是皇帝的侄子,很显然前者登基更具有合理性,并且,临时摄政的皇后也更倾向于左丞相,这让哈剌哈孙很是苦恼。
拥立谁当皇帝是个技术活儿,自己拥立海山,海山要是当了皇帝,自己是先辅功臣,荣华富贵大大的,可万一皇位让阿难答捷足先登了,自己可就算是彻底凉凉了。
更为不妙的是,我们的海山同志此时不在北京城,而是在遥远的漠北地区带兵打仗。
千里迢迢,等海山回来当皇帝,人家阿难答的答谢宴会都办完了。
看似处于绝地,没有一线希望,但哈剌哈孙还是打算搏一搏。
搏一搏,也许真就单车变摩托了呢?
想要和阿难答争夺皇位,哈剌哈孙必须让海山得到消息,赶紧往回奔,但不幸的是,皇后已经提前把通往漠北的各种快递站点都给暂停营业了。
写信写不出去,快件你也发不走,海山回不来,我看你拿什么跟我斗?
没想到哈剌哈孙山人自有妙计,提前两天就把信件给送出去了。
海山同志收到信件,一看这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啊,有机会当皇帝,自己必须得去碰碰运气啊,于是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往北京城。
蒙古马的速度大家是知道的,给你一头蒙古马,它能带你跑遍全世界。
海山得到消息就往回赶,没想到有人比他更快,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
由于他的全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实在是太长,所以我们简称他为“小爱同志”。
(爱育黎拔力八达)
小爱同志不知道从哪儿听到的风声,居然快人一步,捷足先登到了北京城,这位仁兄可不是盖的,到了北京城立刻把左丞相和那些推举阿难答当皇帝的大臣们给收拾了,处死的处死,辞退的辞退,开除的开除,俨然一副当家做主的样子。
大臣们都是墙头草,一看阿难答的势力完蛋了,纷纷投靠小爱同志。
反正小爱是海山的弟弟,肥水不流外人田,谁当皇帝不都一样么?
大臣们打定主意,立刻又给还在赶路的海山写了封信,大致内容就是:兄弟,你来晚了,皇位让你弟弟捷足先登了,我们看你弟弟也挺有本事的,打算让他当皇帝了,你呢,你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海山看完信,那叫气不打一处来,大笔一挥,回复了这么一句话:
捍御边陲,勤劳十年,次序居长,灼然何疑?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海山表示:我这十多年累死累活的在漠北给朝廷打工,现在皇位说让别人抢走就让别人抢走啦?我不服!想让我卷铺盖儿滚蛋,那不可能!
诸位,海山可不是个只会放狠话的粗人,他常年征战漠北,手里边是有兵权的,这趟回来,多的不说,三万大军还是有的。
海山带着这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开拔北京城,意思很明显,皇帝大位我坐定了,谁敢跟我抢,我就弄死谁。
大臣们再一次展示出了优良的墙头草品格,一看海山不听劝想来硬的,又纷纷倒戈海山,大臣们听说海山不日则到,都敲锣打鼓的跑出去迎接,小爱同志一看登基无望,也只好乖乖让出皇位,不敢再有觊觎之心。
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抵达北京城,顺利即位,史称元武宗。
(元武宗 海山)
皇帝登基了,元朝又开始步入正常的轨道。
初登大宝,武宗皇帝继承地看起来是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王朝,但实际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前任皇帝成宗是个和稀泥的老好人,仅能守成,不能上进,这导致本朝开国时就存在的制度崩坏、经济萎缩、官场污浊等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官员贪污。
纵观历朝历代,元朝的贪污情况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一骑绝尘。
十官九贪,另外一位正在行贿。
上到朝廷大员,文武一品,下到乡间小吏,衙役师爷,没有不搞贪污的。
贪污在官场已经不能说是一种不良风气,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
以前同僚比较,要比政绩,比业务能力,比百姓口碑,现在倒好,别的不比,专比谁贪污的多,您要是不贪污个十万八万的,出门都不好意思见人。
在这样一种风气之下,前几任皇帝也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元朝皇帝最好封赏,兴致来了,一天能封出个三五百人。
封赏大臣不是口头表扬,封赏是需要钱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国库里来,国库不够怎么办?当然是从老百姓身上剥削了。
到最后老百姓身上也没钱了,政府只好大量印钞,钱越印越多,流通的物资反而越来越少,结果就导致了通货膨胀,元钞大量贬值,商业经济开始了大崩盘。
面对这种情况,武宗海山登基后当然不能再像成宗那样一成不变搞“守成”,他必须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改革,来彻底挽回元朝一路向下的颓势。
思来想去,武宗打算先成立一个由自己统辖的部门,这个部门的名字叫做“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的内容,而尚书省则负责最后的执行。
中书、门下、尚书合起来叫做三省,三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官制,魏晋初设,唐宋沿用,到了元朝,蒙古人觉得中原政权的政治制度繁文缛节太多,所以基本上都给废除了。只留了一个中书省。
只留下一个部门的好处是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但弊端是一个部门承担了多个部门的工作和职责,就会让这个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
到了武宗皇帝登基时,中书省的权力简直是大元王朝独一份,就连皇帝都得退让三分,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制度,皇帝还没等说话,就让中书省给办完了。
这还得了?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海山一声令下,“尚书省”由此成立。
(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省由皇帝直接管理,一来分走了中书省不少权力,而来皇帝借着尚书省,才能放开手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之后,皇帝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整顿吏治、完善祭祀、和林设省、营建中都、发行新钞、尊崇儒学等等。
如果你对这些刻板生硬的历史背书并不理解,那我可以换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告诉你武宗皇帝做了什么,那就是:
皇帝登基伊始,就把元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军事等各方面改了个底朝天。
但就在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元武宗本人的身体却出了大问题。
这位皇帝生平不爱女色、不昏庸残暴,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昏君恶习,唯独有一个小爱好,那就是饮酒。
爱饮酒是蒙古人的老传统,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偏偏海山这位皇帝太爱喝了。
早上起来喝一瓶,中午散步来一杯,晚上睡前再喝一壶,简直到了嗜酒如命,无酒不欢的地步。
海山酒量极大,喝酒虽然耽误不了他干正事,但酒精却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元朝有个大臣,叫做阿沙不花,一看皇帝喝酒喝得这么猛,再不节制,搞不好哪天就喝死了,于是规劝皇帝不能再喝了,再喝命就没了。
皇帝一看,这大臣如此担心自己的身体,这是忠臣啊,非常开心,表示你这么替我着想,你是忠臣大大的,我必须得赏赐你点东西啊。
可环顾四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大崩溃,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帝也穷,实在是没啥东西好赏的。
我们的海山同志也是性情中人,端起一坛美酒,给阿沙不花满上,表示咱没啥可赏的,那就赏你跟我痛痛快快喝一晚上吧。
阿沙不花一听头都大了,我是过来劝你戒酒的,你这怎么还想跟我喝两口?
这事儿听起来匪夷所思,不像皇帝能干出来的。
但此事黑纸白字的记载在《元史》卷一三六,列传第二三中,真的不能再真了。
武宗皇帝海山就在这样一场一场醉生梦死的酒局中消耗掉了自己的生命。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仅仅即位三年的元武宗海山就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没有过多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断的出来,和他喝酒没个够一定脱不了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的到皇帝为什么终日酗酒。
(蒙古帝国)
多年之前,在海山还是一个年轻人时,他曾经在漠北草原上纵马驰骋,那时的他,英武勇敢,认为这世界任自己闯荡,没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儿。
在一番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击败了自己的弟弟,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时,才发现这世界是如此的复杂,自己在面对元朝这个盛况空前又危机四伏的帝国时居然如此手足无措。
草原之上,武力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可元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他需要精妙的智慧和头脑才能维持。
他苦心孤诣,用尽一切地进行了一场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却不能挽回这个帝国一丝一毫的颓势。
这时他才明白,也许这个帝国注定会发烂、发臭,乃至不可逆转地走向灭亡。
自己也注定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
他已然绝望了。
力挽狂澜?光复帝国?大元帝国永世昌盛?
一切都只是一场美好而残酷的幻梦罢了。
没有人可以改变那个残酷的时代,皇帝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只是一个可怜人。
而可怜人的最终命运,就只是把自己泡死在酒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