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建文帝削藩,激起靖难之役,汉景帝所处的时代与建文帝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在对待藩王也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却生出完全不同的结局。
无论是七国之乱还是靖难之役,都是前人埋下的隐患,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镇守偏远地区,当时汉朝的势力无法到达这一地区,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是为了镇守边疆防范蒙古,以藩王来拱卫中央政权,之所以这么做,汉朝与明朝都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原因,也就是当中央政权遇到威胁时,没有皇族成员来挽救政权。
但是汉景帝能成功平定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在靖难之役中失败,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一、朱允炆过度相信实力。
汉景帝成功平定七国之乱的先例,影响到朱允炆削藩的决定。众所周知,建议朱允炆削藩的人主要有齐泰与黄子澄,朱允炆在意识到藩王权力过大,曾经还问过黄子澄应该如何处理?黄子澄说了这么一段话:
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诸王仅仅有护卫自己的亲兵,只能够自守,如果形势真的有变化,我们可以调集朝廷大军攻打,藩王能抵挡吗?汉朝七国之乱时的叛军实力不可谓不强,最后还不是灭亡了。
靖难之役地图
在黄子澄眼中,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原因就是因为朝廷的实力强,然后黄子澄用汉景帝的先例来告诉朱允炆,导致朱允炆也是自信心爆棚,于是开启了强力削藩,而且还是最严厉的手段,引发藩王的强烈反弹,但是实力强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世界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此,如果实力能决定一切的话,战争就不用打了。
从实力来看,当时的藩王实力确实没法跟朝廷相比,明朝藩王身边的护卫最少有三千人,最多有一万九千人,而且这些护卫是隶属朝廷兵部,藩王没有行政权,也没有治权,对于地方上的军事与政治无权干涉,朱棣刚起兵时,手上只有800人,而且第一个对付的就是北平城内的布政使与都指挥使,这些人是隶属于朝廷,并治理地方。
年轻的朱允炆
把藩王实力与朝廷实力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朝廷代表了整个天下,军队有几十万人,而且还能得到全国各地的兵员、物资与粮食支持,朱棣刚起兵时,就只有一座北平城,其他都是靠人个能力打下来的,或者把其他藩王的军队借调过来,朱棣最初的实力都没有朝廷的百分之一,所以黄子澄才有信心说出那段话。
当年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叛军的实力差不多快要与汉朝中央朝廷的实力对等了,况且还输给了汉朝,这也让黄子澄和朱允炆产生了误判。
同时让年轻的朱允炆认为实力就是胜利,过分相信实力就是朱允炆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实力虽然很重要,但决定战争胜利的并不是实力,而是战略与能力,朱棣凭借出色的战略与能力,打败了强大自己百倍的敌人,是朱允炆和黄子澄这样的人想不到的。
朱棣
二、朱允炆的战略错误
。
朱允炆犯了两个战略错误,一是削藩战略错误,二是靖难之役战略错误。
朱允炆削藩没有错,错的是手段,明明有汉朝削藩的成功经验,朱允炆偏偏不用,却要用最激进、最愚蠢的削藩方法,朱允炆当政的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把其中的四人贬为庶人,并逼得另外一人自焚而死,如此强烈激进的手段,只会逼得藩起兵造反。
或许这就是朱允炆想看到的,他就是仗着朝廷强大的实力,故意把藩王逼反,然后再除掉这些人,如果朱允炆有军政经验与能力,也许还能成功,但他除了年轻之外,并无多少经验与才能,战略错误导致整个削藩行为的失败。
朱允炆手下大臣高巍曾经提议:
不要采取汉景帝时期晁错那样激进的削藩手段,而是要采取像汉武帝主父偃所提出的推恩令,来进行削藩
。
朱允炆犯了两个战略错误
推恩令是无法破解的阳谋,是古往今来削藩最好的战略,没有之一,这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而且没有破解的办法,但是朱允炆却听信一帮齐泰、黄子澄这帮毫无治国从军经验的儒生的话,偏偏采取了晁错那样激进的削藩手段,因此激起藩王起兵是可以肯定的事。
哪怕朱允炆啥也不做,凭借他年轻的年龄也是最大的资本,他的年龄能熬死所有叔叔辈的藩王,然后等到藩王的第二代上位时,再动手削藩,这样的话,也至于会失败。但是所有正确的削藩战略朱允炆统统不用,前人正确的经验摆在那里都不用,能不失败吗?
朱允炆的第二个错误就是靖难之役的战略错误,朱允炆对付朱棣的手段显得相当幼稚,而且优柔寡断,明明准备削夺朱棣的藩王之位,却迟迟不动手,要知道政治斗争讲的就是不择手段,朱允炆准备对付朱棣时,把朱棣手下的军队调走,然后把自己的亲信任命为北平城的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却迟迟不动朱棣。
靖难之役
朱棣把三个儿子送到京城,朱允炆也犹犹豫豫地,既想把三人扣做人质,又在黄子澄的劝说下把这三人给放了,朱棣明明知道朱允炆在想各种办法对付自己,在起兵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朱棣又是装病,又是装疯。
朱允炆在这段时间迟迟没有动手,作为皇帝,想要废除藩王有的是理由,但是朱允炆做了这么做事对付朱棣,却始终没有动手抓捕朱棣,反而让朱棣利用这段时间做准备,结果还让朱棣灭了自己在北平城中所有的亲信,这就是战略的严重失败。
反观朱棣的起兵,手段干净利落,朱棣仅用了800人就把朱允炆在北平城中所有亲信一网打尽,直接抓起来杀掉,哪有那么多原因,政治斗争就是要看结果,就算是没有理由,也会给自己找一个出兵的正当名义,朱棣起兵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这是朱元璋当年写进《祖训录》的话,当朝廷有奸臣出现时,藩王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勤王,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
放着最好的战略推恩令不用
在朱棣起兵前期,朱允炆有很多机会除掉朱棣,但他没有做,而且在靖难之役开始后,朱允炆又莫名其妙地下令在战争中不得伤害自己的叔父,导致手下将领在与朱棣作战时畏手畏脚,整个靖难之役,朝廷军队打得一塌糊涂,即使实力强大又能如何,战略错误导致一错再错,由此可见朱允炆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书生,没有朱棣那样老成的军政经验。
三、朱允炆用人失误。
汉景帝能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景帝用对了人,他起用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为帅,率领朝廷军队打败了叛军,周亚夫其实是汉文帝发现的军事人才,后来推荐给了汉景帝,虽然周亚夫也有缺点,但在军事上,周亚夫继承了其父的优点,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战略得当,所以能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能用周亚夫
但是朱允炆呢,在靖难之役中严重用人错误,朱允炆最初起用的是老将耿炳文,耿炳文虽然是朱元璋时期的老将,参与过明朝开国战争,但是耿炳文最善长守城而不是进攻,而且耿炳文年龄也太大了,即使起用了耿炳文,就应该相信他,耿炳文虽然首战失败,但并未影响大局,并且他还是有能力的,想要对抗朱棣文武双全的人,就得起用身经百战的将领。
结果耿炳文一败,朱允炆就开始换帅,临阵换将乃是战争大忌,结果朱允炆换了个李景隆上来,李景隆就是个官二代,是明朝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没有能力不说,而且还是屡战屡败,最为奇怪的是,耿炳文一战败了,马上就被朱允炆换了,但这个李景隆次次打败仗,朱允炆仍然用李景隆,到了最后败得不像样子了,才把李景隆给换了。
朱允炆完全不会用人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李景隆还是朱允炆亲信黄子澄推荐的,朱允炆把李景隆当亲信,结果李景隆反手把朱允炆给出卖了,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无论是用人还是战略,都是极度失败的,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
当时的明朝并非没有人才,在靖难之役中有很多将领表现优秀,比如平安、盛庸、铁铉等人,这些人也曾率军打败过朱棣,但是朱棣凭借突袭南京成功获取胜利,朱允炆起用这些人也为时过晚,朱棣已经坐大了。
另外,在朝廷中为朱允炆出谋划策的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这些人文学才能突出,通晓经学、满腹经纶,但是对于行军打仗完全是外行了,朱允炆的军师和战略家都是一帮外行,没打过仗的儒生,这同样是朱允炆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