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站在京师金川门城楼之上。在他的身边,是一脸谄笑的弟弟谷王朱橞,以及表侄曹国公李景隆。这两位内应联手打开了城门,心中正想着新主子会如何对他们封赏。但是朱棣的心思根本不在两人身上,而是死死地盯着东南方的皇宫方向。朱棣在等,等他的心腹太监刘通去做他不能亲手去做的事情,杀了皇帝朱允炆。
好在没有等多久,一股浓浓的黑烟从皇宫方向升起,朱棣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很快燕军骑兵护送着燕王殿下的亲弟弟、已经被建文朝廷监禁三年的周王朱橚来到了金川门。兄弟二人抱头痛哭,恍若隔世。
周王见上,拜且哭。上亦哭,感动左右。周王曰:“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言讫,复哭。哭不止,上慰止之。—《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然而此时的朱棣,手上真正掌握的城池,不过是北平和南京二地而已。皇帝虽然死了,可全国忠于朱允炆的臣子还大有人在。如何才能迅速平息京师和各地反抗势力,如何稳定朝局,巩固边防,如何让大明在自己的治理之下进一步强盛,成为了摆在朱棣面前的难题。
奉天靖难剧照
登基称帝,恢复旧制
不管朱棣嘴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他们父子和十数万燕军将士三年的努力,就是要取朱允炆而代之。这一点自然是毫无疑问,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然大家伙拼着性命造反,图什么呢?
当然咱们国家历来是礼仪之邦,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礼”字。比如做皇帝,任你心里如何急不可耐,也要按规矩进行三推三让,这才合乎规矩。
建文皇帝朱允炆,不管是自杀也好,被自杀也好,朱棣是不可能让他活着逃离皇宫的。燕王殿下之所以一直等在金川门,就是为了把自己和弑君之间的联系给撇清。因此在确定皇帝死了之后,朱棣索性一步都不踏进京师,转身就回龙潭大营去了。
丙寅日(六月十四日),在京诸王及文武群臣上表劝进,朱棣没有同意。丁卯日(六月十五日),燕军诸将上表劝进,遭朱棣“严厉”呵斥。戊辰日(六月十六日),在京诸王及文武群臣再次上表劝进,朱棣再次拒绝。
明孝陵
己巳日(六月十七日),朱棣前去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进行拜谒。仪式结束后,诸王及文武群臣已经准备好了法驾宝玺,就在路上等着了。朱棣假意推辞一番,终于心满意足坐上辇车,向南京城内奉天殿而去,登基大典正式举行。据说之所以先去孝陵,是因为日后“三杨”之一杨荣的提醒。永乐皇帝是不是真的脑子这么不好使,那就见仁见智了。
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登基之后第二天,朱棣立刻做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决定:全面废除建文年间实施的所有新政。大到官职品级,小到宫殿名字,全部“悉复旧制”。为了彻底和建文时代决裂,朱棣仍以洪武纪年,比如今年原本是建文四年,现在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早在六月十三日回到龙潭大营之后就已经为朱允炆发哀,并且立刻布告天下。靖难战争打了三年,朝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天下早已疲敝不堪。何况皇帝和燕王之间的斗争,说到底只是皇室内战,谁坐天下不是太祖皇帝的子孙呢?现在皇帝已死,全国大部分立刻就承认了朱棣的合法身份。
乙亥(注:六月二十三日),各处守城及有司官,次第来朝。—《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清算宗室,诛杀忠臣
朱允炆是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的儿子,而除了建文皇帝以外,朱标还有三个儿子在世: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和徐王朱允熙。此外朱标的继室,朱允炆生母吕太后也依然健在。朱标是太祖高皇帝嫡长子,大明皇室的大宗,不清算他们,朱棣睡不着觉。
壬申日(六月二十日),朱棣下旨以所谓的“天子礼”安葬朱允炆。这自然是收买人心之举,因为朱允炆陵寝位于何处,无人知晓。作为朱元璋钦点的大明第二任正牌皇帝,死后既没有尊谥,也没有庙号。不但如此,连其父朱标的尊谥和庙号,也被朱棣一并褫夺。朱棣剥夺大宗一脉的皇帝身份,自然是为了表明自身的帝位是继承自太祖,而非篡夺于侄子。
戊寅(注:六月二十六日),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致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至于朱标的儿子们,已经成年的吴王朱允熥和衡王朱允熞先是降封为广泽王和怀恩王,迁居福建漳州府和江西建昌府。等待朝局稳定之后,二王又被召回京城,以莫须有的罪名废为庶人并幽禁至死。而对于未成年的徐王朱允熙,则降封为敷惠王,随其母吕氏离开皇宫,迁居懿文太子陵园。数年之后,朱允熙死于一场不明不白的大火中。
南京城破之前,朱棣已经拟定了一份29人的奸臣名单。包括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副都御史练子宁都人都名列其中。当然朱棣并没有把话说死,即使名列奸臣,只要愿意投降,还是可以给一条生路。比如工部尚书郑赐,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紞等人就在效忠新朝之后得到了赦免。
对于不肯投降的大臣,朱棣的解决方式简单粗暴,那就是肉体消灭。丁丑日(六月二十五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被悉数灭族。暴昭、陈迪、练子宁、卓敬等人或自尽,或被处死,朝中大臣几为之一空。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二十天,直到七月中旬才暂告段落。
丙申(注:七月十五日),上谓兵部臣曰:“朕初举义旅,清君侧之恶,罪止奸臣数人而已。...吾为天下君,则天下之民皆吾赤子,岂有害之之心?且帝王刑法,岂当滥及无罪?尔兵部亟出榜晓谕,令各安心乐业,勿怀疑惧。敢复有妄言惑众,许诸人首告。犯人处死,家产给赏告人。知而不告,与犯人同罪。”—《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方孝孺剧照
招抚并用,弹压反抗
既为了填补朝堂空缺,也为了收买人心,朱棣不但重用投降自己的官员,还平反了众多在建文朝遭到贬黜的官员。
建文朝官员蹇义、陈洽、夏原吉等人都被升职任用,早已致仕的洪武朝老臣户部尚书郁新,被朱允炆打入大牢的湖广按察佥事朱吉、湖广布政司参议李至刚,以及四川、浙江、陕西等地的地方官员被大量召回京师补阙。
此外当初因为上书请求朝廷和燕王息兵讲和,而被打入大牢的前清远卫戍卒罗义被破格提拔为户科给事中。这是向全国官僚发出的一个明确讯号,朝廷变天了。
庚辰,以罗义为户科给事中。义本凊远卫戍卒。建文中诣阙上书,乞息兵讲和,忤旨下狱。—《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还有一批曾经在北平共事,并且因为这层关系而在建文朝饱受打击的官员,也得到平反、复任、升职,包括前北平右布政使曹昱、前北平按察使陈瑛、前北平按察副使张琏等人。
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剧照
在朱棣登基之初,各地坚持军事斗争的建文忠臣虽然不算很多,但也并非没有。当年朱棣起兵之时,他的弟弟宁王朱权把所有的部队都入股了燕军,算是奉天靖难的合伙人。朱棣登基之后,立刻派人回北平召宁王来南京。毕竟留以“善谋”著称的朱权在北平,朱棣本人也不太放心。结果信使居然在山东境内被人截杀,显示当时斗争形势还非常严峻。
庚戌,赐书宁王权曰:“吾到京,即遣人将书来迎。不意为阉竖胡伯颜邀之兖州,虐害不胜。至击去其齿,焚所赍书,竟不得达。已将阉竖寘之极刑。尚虑盗贼未息,路途犹梗。是以来迎之使,迩日方发。今闻已起程。如行未远,可暂还,待秋凉与宫眷同来。如已远,则途中凡百谨慎,早至相见,以慰兄怀。”—《明太宗实录卷十下》
随着建文朝兵部尚书铁铉在淮河一线兵败被俘,大规模的抵抗日渐微弱。弹压有功的地方官员都受到了升赏,朱棣同时告诫各地今后以招抚为主,尽量少动刀兵。毕竟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做了皇帝以后的朱棣,考虑的内容无疑更为全面。
于是永乐皇帝一面组织老百姓诵读《大诰三编》,希望他们明法、懂法、守法。一面严令各地卫所官员追补本卫逃兵。双管齐下,从根本上斩断动乱的源泉。
重视皇族,大封功臣
建文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只得到江南地主文人集团的支持,而同时得罪了皇族和勋贵这两大政治集团。朱棣继位之后,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对于皇族,朱棣选择的突破口是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当年建文帝削藩之时,在朱棣之前,只有湘王不愿受辱,以阖宫自焚的刚烈手段来以死明志。湘王之死,撕下了建文君臣仁义道德的假面目。朱允炆恼羞成怒之余,给了叔父一个恶谥“戾”。
因此朱棣在继位之初即着手给湘王平反,他一面派人到弟弟的封国荆州为其修建衣冠冢,一面将朱柏的谥号改为“献”。谥法聪明睿智、向惠内德曰献,在亲王之中算得上是第一等的谥号。
湘献王墓神道碑
至于其他几位在建文朝被废为庶人的亲王: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不但一一被平反复封,朱棣还把当年作践过他们的朝廷官员全部治罪。这些人之中把河南周王府当自己家的河南布政司参议杜骥,按察司佥事吴彝、石常,都司都指挥佥事刘圭全部遭到贬黜,打发到兴州种地赎罪。凌虐代王的都督陈质更是被直接处死。此外打开金川门有功的谷王朱橞增岁禄三千石,封国由边境线上的宣府改为内陆腹地的长沙。
从七月开始到十一月结束,楚王朱桢、晋王朱济熺、肃王朱楧、蜀王朱椿、秦王朱尚炳、庆王朱栴等在外宗室亲王陆续进京觐见新君,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于朱棣的支持。
由于登基之初事情太多,朱棣一时半会没有顾上对靖难功臣的封赏,结果部队之中渐渐产生了抱怨情绪。说实话,朱棣的手下,和他老爹朱元璋当年的手下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洪武朝大封功臣,可是在洪武三年十一月。当时朱元璋本人已经做了快三年的皇帝,可你看看有人敢哪怕一句怨言么?朱棣也是无奈,只能举自己老丈人徐达的例子来安抚众人,表示大家伙稍安勿躁,等礼部把功劳查清楚以后,自会进行封赏。
辛丑,上闻奉天征讨将士以赏典未行有怨语者,敕谕之曰:“昔中山武宁王从我太祖高皇帝开拓疆土。混一之功,十居其九。二年之后,赏典方行。不闻当时有一语之怨。”—《明太宗实录卷十下》
朱棣剧照
九月初四日,朱棣终于正式大封功臣。其中丘福、朱能二人分别封淇国公和成国公。张武等十三人封侯爵,徐祥等十一人封伯爵。内应有功的曹国公李景隆增岁禄一千石,兵部尚书茹瑺封忠诚伯,都督同知王佐封顺昌伯,都督佥事陈瑄封平江伯。谷王护卫指挥佥事张兴升任都督佥事,仪卫正张成封都指挥使。
而在靖难战争中牺牲的燕军名将也一一得到追封,其中张玉追封荣国公,谥忠显。陈亨追封泾国公,谥襄敏。谭渊追封崇安侯,谥壮节。王真追封金乡侯,谥忠壮。其余靖难将士“论功高下一体升赏”。
次年五月,朱棣又补封自己的两个女婿袁容和李让分别为广平侯和富阳侯。此外又补封李彬为丰城侯。故泾国公陈亨之子陈懋为宁阳伯,故金乡侯王真子王通为武义伯,王友等四人为清远伯等。
紧抓军权,改善民生
由于朱棣的直系部队人数并不算多,如果现阶段就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去镇守,显然是自我稀释的败招。而早已与建文朝廷离心离德的武勋集团,则成为朱棣的最大帮手。
湖广一线,奉命出镇荆州的是曹国公李景隆的弟弟前军左都督李增枝。李增枝在洪武朝末年就已经崭露头角,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荆州地控长江天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朱棣叮咛李增枝务必要用心整理钱粮军马,不得有误。
云南一线是沐家的天下,但他们在靖难时站队建文帝,让朱棣十分不爽。他虽然对西平侯沐晟仍委以重任,但却一方面让左都督袁宇陪着妹夫岷王朱楩重返云南镇守,一方面将熟悉云南军情的福建都指挥使郑祥、陆凉卫指挥使孙霖全部调回云南。其中郑祥早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就跟着吉安侯陆仲亨出征云南,此后又当了十年大理卫指挥使,对云南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大同古城
而在西北和辽东一线,领兵的大将都是当年靖难时朱棣的老对手。比如江阴侯吴高出镇大同,右军都督何福出镇宁夏,左军都督刘真出镇辽东,再加上原来就在甘肃的名将宋晟,这套班底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直到政局稳定之后,靖难功臣才逐步北上进一步加强边防。比如成安侯郭亮出镇永平山海关,保定侯孟善节制辽东都司所属军卫。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充左副总兵,安平侯李远充右副总兵,率师驻宣府备御。
军事和民生,两手都要硬。朱棣一方面接管全国军权,一方面派出得力官员前往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布政司巡视民瘼。此外对于饱经战乱的北平、山东、河南等地区,朱棣下旨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一山东、北平、河南府州县人民有被兵能耕种者,并免三年差税。不曾被兵者,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今年秋夏税粮,尽行蠲免。其余直隶府州,山西、狭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蠲免一半。—《明太宗实录卷十上》
同时考虑到这些地区人口的大量损失,朱棣又下旨将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等地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的人口迁至北平各府州县。朝廷出钱提供耕牛、种子并免税五年。
结语:我们可以发现朱棣登基之后,他本人在南京城风风火火地发号施令,但是却始终没有调镇守北平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南下。很多人以为永乐皇帝是在世子朱高炽和高阳王朱高煦之间犹豫太子的人选,固然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朱棣在给自己留退路。朱棣在写给朱高炽的信中,有一句话非常能体现他的心情:“敬胜怠者吉”。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这句话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德所著《大戴礼记》,意思就是慎重敬警比怠慢多的人才能昌盛,反之则会灭亡。
故而朱棣非但不召朱高炽南下,反而仿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升北平为北京。随后又下旨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这是在老巢再设置一套机构,万一南京待不住,朱棣可以带着靖难兵团迅速撤回北京徐图再举。
按照建文君臣的那一套做法,把江浙地区的田税降低到西北边境的水平线,大明王朝很快会出现财政短缺。后世万历皇帝凑不齐十万大军粮饷的故事,很可能会提前两百年发生。朱棣在登基后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整顿吏治,封赏功臣,改善民生,分配军权,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政治家所应该有的老辣手腕。大明,只有在这位永乐皇帝的手上,才会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朱允炆的失败,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明朝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