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躲过了朱元璋的明枪,没防到朱棣的暗箭,记大明江阴侯家族兴亡史

躲过了朱元璋的明枪,没防到朱棣的暗箭,记大明江阴侯家族兴亡史

前言:位于无锡市北侧的江阴市,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历朝历代以来均为江防要塞。在元末明初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中,私盐贩子张士诚带甲数十万,所占据的地盘南至绍兴,北抵徐州,纵横两千余里,自称吴王,威势赫赫。

江阴市,简称澄,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江阴位于中国华东,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历代为江防要塞,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城市。

---引用自头条百科

张吴政权的地盘粮食丰收,人民富庶,手下大将吕珍等人能征惯战。张士诚本人也颇得民心,甚至在他死后平江(苏州)的老百姓还十分怀念他。可是这样一个政权,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怎么就被死死地限制在江浙一带,既不能攻到南京,也不能突入江西呢?答案就在长兴和江阴这两座城池上面。

先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长兴、江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

长兴守江耿炳文,由于靖难战争的缘故,广为人们所熟悉。他的爵位长兴侯,就是来自于他守卫长兴的功劳。而另一位守卫江阴的将领明朝开国之后也被封为江阴侯,自然也是认可其镇守江阴的功劳,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吴良。

江阴段长江

江国襄烈公吴良:明初仅有的两位上柱国

开国前镇守江阴

吴良,凤阳定远县人,原名吴国兴。我们知道大明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发达了以后才改名朱元璋,字国瑞。那么按照中国人“避讳”的那一套标准,吴国兴的名字无疑就“犯讳”了,所以老朱亲自给他赐名吴良。同理,吴国兴的弟弟吴国宝改名吴祯。

不过老朱给人起名字的品味一向不咋地,吴家兄弟一个叫“无良”、一个叫“无真”,这确定不是酒后起的名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冯胜,原名冯国胜,看到吴家兄弟的新名字估计心里一哆嗦。直接把“国”字划掉,哥我自己改,不用你行不行?日后朱元璋还曾给徐达的儿子起名徐添福、徐增寿,给李文忠的儿子起名李增枝,都是些福禄双全的名字。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吴良“器貌雄伟,性刚直”,而且“有勇力”。他和弟弟吴祯一起,是最早投奔朱元璋帐下的一批革命元老。兄弟俩一个能“没水侦探”,一个“每易服为间谍”,看来没点绝活,连造反这碗饭都吃不上。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六月,朱元璋所部攻下江阴。次年二月,吴氏兄弟被封为天兴翼正副元帅,接管江阴的防御。相比较吴祯,吴良在江阴待的时间更长,足足有十年之久。当时整个江阴守军不足五千人,吴良上任后积极训练士卒,组织屯田。上文说过,此地和张士诚接境,吴良很清楚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当年六月,张士诚大军对江阴发动了第一次试探性攻击。失败之后,次年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二月,吴军卷土重来,史载“战舰蔽江而下”。这次吴良本人亲自坐镇城头,先派弟弟吴祯悄悄从北门绕到吴军登陆地点,再另外派将领从南门杀出。两下合击,吴军大败,大小将校被活捉了两百余人,而被赶入长江的军士则大半溺死。

朱元璋剧照

由于吴良的存在,张士诚打又打不过,花钱收买也不见效。江阴牢牢地钉在长江边上,成为插进张吴王心口的一根针。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年底,吴良回建康(南京)述职,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

甲寅朔,江阴守将枢密院判官吴良被召,至建康入见。上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使吾无东顾忧,其功大矣。”命儒臣宋濂等为诗以美之。—《明太祖实录卷八》

可以这样说,朱元璋之所以敢于在和陈友谅的交手中屡屡倾巢而出,丝毫不担心大本营建康的安全,靠的就是吴良死死地钉在江阴。此后老朱曾亲自到江阴劳军,看到吴良的布防以后,给了他一个“今之吴起”的评价。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鸡鸣山功臣庙落成,首批一共21人,虽然吴良只是排名15、吴祯排名16。但是排在兄弟俩之前的在世功臣也不过如下几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和华高而已。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吴良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江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开国后震慑诸蛮

大明开国之后,精兵猛将纷纷北上,投入到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去。这时候吴良的身份略显尴尬,派他北上吧,毕竟十年来没有和蒙古骑兵正面对决过,万一有个好歹的,老朱不忍心啊。

但是拿着大明朝的俸禄,又不能不干活。恰好此时古州、田州、澧州等处洞蛮作乱,朱元璋派出卫国公邓愈作为主将,吴良和江夏侯周德兴作为副将,以狮子搏兔的姿态三路并进,誓要将此叛乱一举解决。

三路大军之中,邓愈率领营阳侯杨燝、宜春侯黄彬出澧州(今湖南澧县,隶常德市),周德兴率领南雄侯赵庸和指挥佥事左君弼(南方红巾军领袖,洪武元年降明)出南宁,吴良则率领李伯升(前张士诚政权重臣)出靖州(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隶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黔东南古镇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八月,吴良大军彻底平定五开、潭溪、古州等地(均位于今贵州东南部)的蛮民。这次大战为明朝带来了一万五千人的户籍人口,收集了四千五百多人的逃散士卒,另外缴获战马和耕牛四百余头。当年年底大军班师回京,吴良获赏绮帛各十匹,李伯升各八匹。

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奉行的是和功臣之家联姻的政策。皇太子朱标,娶的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的长女。皇长女临安公主,嫁的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的长子。而吴良同样是开国元勋,他的女儿被选为齐王妃。

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封国山东青州府。早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工部就已选定益都县治作为齐王府的宅基地。青州府下辖潍州、莒州和胶州三个州,及益都、临淄、诸城、日照等十六个县,而益都县则是青州府的府治。

洪武十二年的时候齐王15岁,马上要到成婚和之国的年龄。为此朱元璋让齐王的老岳父吴良亲自到青州府,监督齐王府的营造工程。

前以第七子榑封为齐王,与卿结姻,就命卿如齐肇造工宇。今逼新年,遣使赍酒醴劳卿。齐王尚幼,未有所知,亦能遣人行礼。卿可体朕父子之心而自爱重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青州古城

但是青州齐王府的营建工作很不顺利,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初七日“雷震奉天门”。对于讲究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这是上天示诫,要深刻反省,故而朱元璋派人紧急赶往青州要求“王府一切役作宜皆停罢”。此后老朱刚在十月初四日让吴良去“广青州旧城”,十月十七日的时候老天爷又给了一个“雷电”的示诫,此事又只能作罢。

乙亥,遣使敕谕江阴侯吴良曰:“上天垂象,主土木之事。近令拓青州北城,恐劳民太重,宜罢其役。”—《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四》

好不容易齐王府的工程进入尾声,辛苦监工两年的江阴侯却累倒了,并且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在收到讣报之后特意辍朝二日,赐吴良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追封其为江国公,赐谥曰襄烈。另外派人迎丧还京,赐葬钟山之阴。

对于吴良死后朱元璋赐给他的这一长串头衔,有必要略作解释。“特进光禄大夫”属于“散阶”,表示该官员可以享受哪一级别的待遇,吴良属于正一品。“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属于官职,吴良此前的官职是都督府同知(从一品),死后被升为正一品。而所谓的“上柱国”属于勋级,被称为“勋之极也”,是对作战有功之人的特别表彰。如果在唐代,即使吴良只是一个四五品的小官,只要他有“上柱国”这个勋级就可以享受正二品待遇。

而在吴良之前,死后被授予“上柱国”的,只有死于洪武二年的鄂国公常遇春。洪武十年卫国公邓愈去世,虽然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但勋级仍然是“右柱国”。此前功臣庙中排名在吴良之上的广德侯华高,死于洪武四年。死后追封巢国公,谥武庄,但勋级仍然是“柱国”。顺便提一句,被认为策划了靖难战争的姚广孝去世后,也被封赐“上柱国”。

到了洪武十五年四月,礼部提出“凡封侯赠谥,不加散官职事”,对于吴良来说,就要把特进荣禄大夫和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拿掉。原本这也没什么,但是吴良的“上柱国”也在这次变动中成为了“柱国”,这就难免让人有些郁闷了。

南京吴良墓

江阴侯吴高:熬过了洪武朝,却倒在了永乐朝

洪武时代:

洪武十四年的时候虽然已经发生了胡惟庸案,但朱元璋尚没有对开国武勋动手的想法,因此吴良死后,江阴侯的爵位自然也要传承下去。此外吴祯死于洪武十二年,兄弟俩的儿子在洪武十七年五月一起袭爵。

辛酉,命江阴侯吴良子高、靖海侯吴祯子忠俱袭父爵。谕之曰:昔尔父兄弟为朕百战,以取天下。功在国家,朕弗能忘。故封爵之报,及于子孙。尔当思前人立功之不易,各励乃志,毋骄毋怠,以延福庆。—《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领由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等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对盘踞在金山的前元太尉纳哈出所部发动大举讨伐。江阴侯吴高,作为重点培养的勋二代,和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一起随军观摩和实习。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吴高奉旨率所部故元蕃军往征百夷,还在沅江紧急处理了女直千户孛罗哥的叛乱。要知道这位孛罗哥从吴高手里逃走之后,一路北上,甚至还突破了湘王把守的荆州防线,深入到陕西境内才被最终剿灭。次年三月,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军班师,随即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江阴侯吴高则驻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简阅军士,练习备边,直到年底才返回南京。

李善长剧照

靖海侯家族插曲: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二十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自杀,包括申国公邓镇、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在内的大批公侯被杀。吴高的叔父、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被追认为胡惟庸余党,据说其堂兄弟靖海侯吴忠也在这次大清洗中被杀。

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但是在当年九月的时候,朱元璋为已故开国功臣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追封三代行动,这些人中就包括“海国公吴祯”。要知道在这份名单中,并没有所谓的李善长党羽或是胡惟庸党羽。而在次日以魏国公徐辉祖为代表的勋贵向朱元璋谢恩并缴纳旧诰时,名单中赫然就有“靖海侯吴忠”。甚至于我们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仍然看到了靖海侯的记录。

甲戌,命仍岁给公侯之禄。魏国公、宋国公、曹国公、信国公,江阴侯、靖海侯、永平侯、蕲春侯,各归旧赐田于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

如果是一次是巧合,多次就应该属于事实。由此笔者的结论是吴家后人,并没有在李善长案中遭到清算。而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的蓝玉案,朱元璋曾经写过一本《逆臣录》,里面有遭到处死的公侯名单,也没有吴家后人出现。当年九月,朱元璋还曾重新赐予吴高诰券。

戊申,赐江阴侯吴高诰券。—《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九》

至于靖海侯吴忠,很遗憾,从蓝玉案发生后,笔者就再也没有从《实录》中查到对他的记载。此外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其所著《弇山堂別集》中,就吴忠的结局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说法:“永乐初坐法失侯”。

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吴高和另一位勋二代安陆侯吴杰一起长期在广西一带平定蛮寇。对于吴高来说,也算是子承父业。《实录》上说二人此行是“戴罪立功”,至于犯了什么罪,不详。但无论如何,在风云诡谲的洪武朝末期,吴高作为二代江阴侯能平安着陆,算是幸莫大焉。

若五开蛮人果来连构,即调兵会征南将军、都督佥事顾成同剿捕之。其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以事获罪,可与步骑三四千,俾之立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老年朱元璋

建文时代:

洪武末年,镇守辽东的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和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但在太祖皇帝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之后,辽东守将变成了江阴侯吴高。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皇帝朱允炆在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五十万讨伐燕王的同时,江阴侯吴高奉旨从辽东出兵,对北平的门户永平发动攻击。朱棣在击败耿炳文之后挥师回援永平,一战下来辽东明军败退山海关。

壬辰,吴高等闻上至,仓卒尽弃辎重走山海。上遣轻骑追之,斩首数千级,俘降亦数千人,尽散遣之。—《明太宗实录卷四上》

靖难战争

对于吴高,朱棣有一个评价:“怯不能战”。但是《太宗实录》虚虚实实,朱棣的话并不可全信。从实际表现来看,燕王对于这位江阴侯还是非常忌惮的,特意施展反间计,让建文朝廷把吴高调离了辽东。上文说过吴高之父吴良是齐王朱榑的岳父,而齐王也是建文帝本次削藩的受害人之一。吴高被削爵发配广西,到底是因为朱棣的反间计,还是朝廷本来就打算对付他,笔者以为各有一半的可能性。

先是上语左右曰:辽东虽隔山海,而数扰永平,当思所以靖之。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去吴高,则杨文不足虑矣。然非用智不能去之。遂遣人赍书谕二人。与文书则盛毁辱之,与吴高书则盛称誉之。而故易其函,若误置者。于是二人皆以闻于朝。朝廷果疑吴高,削其爵徒广西。独命杨文守辽东。由是兵无纪律,人怀疑贰,不敢数出矣。—《明太宗实录卷五》

杨文是洪武末年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将领,但他在靖难战争中虽然大节不亏,但是军事上的表现实在是不堪入目。建文四年朱棣率大军千里南下奔袭南京,杨文率军出辽东南下济南准备勤王。这本是一个合围燕军的大好机会,可惜辽东明军却在塘沽一带不战而溃。就冲这一点,杨文带兵的能力就不合格。倘若让吴高一直坐镇辽东,历史会不会有不同?谁也不知道。

朱棣篡位

永乐时代:

朱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攻破金川门,皇帝朱允炆殉国。四天后燕王登基,随即派人从广西将吴高召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吴高在七月初的时候奉命祭祀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当时朱棣的实际控制区域只有北平和南京两地,全国其他地区是否愿意归顺,这位新天子心里没底。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没有把直属的靖难军队派出去接管全国军权,承担这项重任的是洪武朝勋贵。七月底,江阴侯吴高奉旨前往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等“军民宁谧”之后,吴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

从《实录》的记载来看,永乐初年吴高深得朱棣信任。当时宋晟镇守甘肃,何福镇守宁夏,吴高镇守大同,组成了永乐初年西北防线上的三驾马车。《明史》中对于吴高为何会失去永乐皇帝的信任,给出了如下的理由:

八年,帝北征班师,高称疾不朝,被劾,废为庶人,夺券。—《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朱棣亲征漠北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为此吴高选练山西及晋王府护卫步骑一万五千人随征。笔者以为《明史》的记录有误,所谓“高称疾不朝”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当年七月底,朱棣结束第二次亲征漠北回到北京。而吴高在闰九月被从大同紧急召回,随即在十月被废为庶人。

但是这位劳苦功高的江阴侯仅仅因为如此一件小事就被一撸到底么?笔者以为没有那么简单。同样根据《明史》的记载,朱棣驾崩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这位以“仁孝宽厚”著称的明仁宗,竟然在看到吴高的名字后控制不住情绪,要将其发配海南。甚至在听说吴高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仁宗不依不饶,还是坚持不放过吴家家人。

洪熙元年,帝见高名,曰:“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 高已死,徙其家,会赦得释。—《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永乐十一年正月,汉王朱高煦护送仁孝皇后徐氏的梓宫,从南京前往北京安葬。事后汉王在北京待了一年,直到永乐十二年年初才返回南京。在此期间,汉王和江阴侯之间是否有所勾连?这恐怕才是永乐皇帝紧急处置,洪熙皇帝继位后也不待见吴高的真正原因吧。

明仁宗剧照

至于吴高,这位寄托了朱元璋厚望的勋二代,实际上也并没有丢他父亲的脸。洪武末年的多次军事行动,吴高的总体表现尚佳。靖难战争时镇守辽东,也深得朱棣的忌惮,靠着反间计才让他下台。到了永乐时代,江阴侯镇守大同十二年,为抵御胡虏做出了杰出贡献。可惜最终吴高晚节不保,江阴侯家族也就此一蹶不振。明英宗继位后,吴高之子吴升曾请求嗣侯,遭朝廷拒绝后,吴家再也没能翻身,惜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字,吴良,家族,朱元璋,长兴,江阴,暗箭,大明,朱棣,张士诚,观点评论,吴良,江阴侯,朱元璋,吴高,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字,吴良,家族,朱元璋,长兴,江阴,暗箭,大明,朱棣,张士诚,观点评论,吴良,江阴侯,朱元璋,吴高,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字,吴良,家族,朱元璋,长兴,江阴,暗箭,大明,朱棣,张士诚,观点评论,吴良,江阴侯,朱元璋,吴高,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