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宫)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驾崩了。
皇帝前脚驾崩,朝廷里的大臣们就开始商量上了。
以左丞相阿忽台为首的大臣们拥戴成宗的弟弟阿难答当皇帝,而以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的大臣们则瞩意皇帝的侄子海山。
相比之下,海山远在漠北草原驻防,想要回来即位皇帝,需要赶上很长一段时间路,而阿难答本人就在京师之中,皇位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
如果不出意外,海山从外地赶回京师,人家阿难答已经办完登基答谢酒会了。
但好在海山有个亲弟弟,人在怀州(河南焦作),一听皇帝驾崩,坐上高铁就往北京城赶,到了京师,立刻发动政变,把拥戴阿难答的一干大臣们是开除的开除,处死的处死,辞退的辞退,直接来了个一网打尽。
这个弟弟的名字很长,叫做: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了方便书写,我们简称他为“小爱”。
小爱收拾了这帮唱反调的大臣之后,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不仅仅是帮哥哥收拾敌对势力的打手,自己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顺坡下驴,自己当皇帝。
元朝的大臣们更是一帮墙头草,一看阿难答倒台,纷纷倒戈投降小爱,表示既然你来了,那就别等你哥了,你直接当皇帝不就得了。
众臣拥戴之下,小爱也有点飘,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谁当皇帝不是当,小爱当即决定,不等海山了,自己先登基再说。
没想到小爱前脚刚要登基,后脚海山从漠北带着三万大军也到北京了。
哥俩大眼瞪小眼儿,面面相觑,最后小爱决定,让出皇位,还是让大哥海山来当这个皇帝。
此等让位之举,当然不是因为小爱宅心仁厚,从容大度,而是因为自己手里没有兵力,大哥手里可结结实实的攥着三万多人呢。
大哥率兵来京师,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告诉自己,皇帝的位子我坐定了,你敢跟我抢,我就收拾你。
小爱当然不想挨收拾,所以老老实实的让出了皇位。
大德十一年五月,海山即位登基,史称元武宗。
(元武宗 海山)
虽然自己这个居心叵测的弟弟曾经意图和自己抢皇位,但武宗能登基,多半要归功于小爱抢先一步到皇宫发动政变,所以武宗皇帝不计前嫌,不仅没有反过头来收拾小爱,反而把小爱封了皇太子。
他和小爱达成了一个特殊的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你助我登基,你有功劳,我死了我可以让你当皇帝,但你当完了,过完瘾了,必须得把皇位传给我儿子,也就是你侄子。
约定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小爱并没有拿皇帝的话当回事。
因为皇帝的话向来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尚且不说,皇帝年轻力壮,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自己即位当皇帝这事儿岂不遥遥无期?
何况人心隔肚皮,今天你答应我让我以后当皇帝,明天你心意一变,咔嚓一刀给我砍了,我怎么办?
自古皇家最无情,杀兄弑父,屠戮亲朋的事情时有发生,小爱同学的想法其实无可厚非。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武宗皇帝登基年仅三年就一病不起,转眼就领了便当。
小爱懵了,他倒知道自己这位皇帝哥哥自打登基之后就染上了嗜酒的毛病,早中晚顿顿都得喝点,但他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凉的这么快。
先皇龙驭上宾,小爱的机会来了。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哥俩生前有过约定,于是都拥立小爱荣登九五,加冕帝位。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打了三年酱油的武宗皇帝海山驾崩,小爱正式即位,史称元仁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仁宗皇帝刚一登基,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改革。
本朝从世祖忽必烈登基以来,贪腐横行,行贿成风,经济崩溃,社会发展缓慢,即位的成宗皇帝铁穆耳有想法没能力,武宗皇帝海山有能力没时间,虽然仁宗只是王朝的第四任领导,但他接手的帝国,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
可以这么说,每一任元朝皇帝在接手元帝国时,都莫名地觉得自己像个亡国之君。
这个烂摊子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贪污腐败。
关于贪污腐败,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已经说过很多次,在这里也不妨再和大家介绍一次。
元朝十官九贪,上到丞相柱国,下到乡间小吏,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贪污,国家税收他要贪,财政补贴他要贪,边关军饷他也要贪,基本上没有官员们贪污不到的地方。
元朝之前,无论汉唐魏晋,还是被他们灭亡的宋朝,官员之间比较,都是比政绩,比业绩,比百姓口碑。
到了元朝可好,官员们啥也不比,专门比谁贪污的多,您要是在元朝当官,每天不贪污个十万八万的,上朝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而之所以这帮官员们敢如此嚣张地搞贪污,和元朝的人事结构有直接关系。
仁宗皇帝之前,元朝选拔官员的方式很单一,那就是从元朝皇室贵族里选人当官。
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都是朝廷里的关系户,要么父亲是个蒙古王爷,要么母亲是个皇室贵族。
有倚靠,有背景,有关系,什么都有,就是没能力。
上任之后那是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闲着没事儿,那就搞贪污呗。
官员们搞贪污,也不是没有举报的,百姓也会去击鼓鸣冤,有些正直的官员们也会上道折子举报一波。
刑部的官员们受理案件的时候一看,桩桩件件都是大案要案,犯罪嫌疑人都是富家子弟,搞不好跟皇帝还有亲戚,这怎么断案?
仁宗年年有,但包公今年不是特别多。
包庇纵容,官官相护,贪污腐败是彻底没人管了。
仁宗皇帝一登基,立刻开始着手治理贪污腐败,他明白,治贪不是把贪官一抓,一法办就算完事了。贪官是抓不尽的,抓完这一波,还有下一波。
皇帝要抓的不是贪污这种行为,而是贪污的人。
贪污的人从哪里来?从一直以来落后的贵族选官制度中来。
那么如何根除这种走后门拉关系式的不良选官制度?
很简单,恢复科举。
(元代科举试卷)
一个没有科举的王朝,是灰暗的。
而仁宗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他恢复了自从宋末战乱而被取消的科举制度。
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蒙古王爷,考试不及格,照样卷铺盖儿滚蛋。
有了科举制度,那些苦于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们终于有机会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元朝的官场风气顿时焕然一新。
科举制度恢复了,皇帝又开始马不停蹄的改革法律。
蒙古族起源于草原,草原雄浑,简单,没有那么多中原王朝的繁文缛节,更没有复杂严谨的法律制度。
本朝开国之初,皇帝和官员们碍于文化水平实在有限,只能临时编了一本《至元新格》当作法律文献,而这本临时性的法律条文简陋至极,翻来一看查东西,可以说是一查三不知。
国无法不立,没有人尽皆知的法律条文,就没有人愿意遵守法律,这导致元朝国内的臣僚和百姓都不太老实,寻衅滋事横行,打架斗殴成风。
仁宗皇帝一看这不行啊, 没有法律这不乱套了吗?于是他大手一挥,一本完善的法律文书:《大元通制》问世了。
作者本人是研究历史的,对法学并不精通,但我咨询了一位法律学专业的朋友后,从他那里得出结论是:
这是一本非常成熟的元代法律文本,同时也是元代法制史里程碑式的书籍。
(大元通制)
科举制度也有了,法律制度也完善了,元朝一路向下的颓势终于停了下来。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仁宗皇帝双管齐下的改革。
如果让我对元仁宗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这个皇帝并不完美。
他曾经对皇位无比迷恋,在政治交锋中露出过丑恶的嘴脸,也曾经居心叵测的怀疑过自己的哥哥。
但他登基之后的确要比他的哥哥,乃至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做得都要好。
元朝贵族之间血脉相连,皇帝也是贵族的一部分,但仁宗皇帝对自己的血脉亲族却毫不留情,他改革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限制蒙古贵族对这个帝国的损害,而他施行的绝大部分教条法令都是希望可以让普通人过上好日子。
从这两点来看,仁宗未必算是个好人,但他一定是个好皇帝。
他虽然并不是那种天赋型,或者生来就适合做皇帝的聪慧之主,但他执政的九年时间里,也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所有能力将元王朝这艘偏移了航道的巨轮摆正。
怎么说呢?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仁宗当然也有愧对于心的地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还给哥哥海山的子嗣,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不过我们也没有必要指责仁宗皇帝没有契约精神,因为皇权沉重又难以割舍,并不是谁都能一笑置之,看得风轻云淡。
他只是庙号叫做仁宗,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贤人。
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其实皇帝也是人。
他食五谷杂粮,也有喜怒哀乐,更有离合悲欢。
他一丝不苟地治国为民之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既无完人,也无完仁。
延祐七年,正月,仁宗驾崩,时年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