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乱世虽乱,但却是各路人才施展才能的时候。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贤相,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堪称当世第一贤相。如果他没有过早病死,恐怕就没有什么北宋王朝了,因为赵匡胤对他十分敬畏。用宋太祖自己的话来说,“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一、仕途坎坷
此人名叫王朴,字文伯,是山东东平人。王朴自幼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一直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直到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后依附于枢密使杨邠。当时,朝政败坏,后汉的统治风雨飘摇,王朴意识到必将发生灾祸,于是他辞职东归。没过多久,杨邠被杀,他的宾客们也惨遭杀害,“而朴独免”。
后周初年,柴荣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驻守澶州,“朝廷以朴为记室”。没过多久,柴荣出任开封府尹,王朴也得到了提升,“拜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承皇位,作为藩邸旧臣,王朴又升官了,被封为比部郎中。虽然王朴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但他此时依然只是个中级官员而已。
二、一鸣惊人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想终结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于是下旨让朝中二十多位官员“各撰策论一首,以试其才”。柴荣对大多数人的文章都不感兴趣,可是当他看完王朴的《平边策》后大为惊叹,他觉得王朴“神气劲峻,性刚决有断”,王朴的谋划,“动惬世宗之意”。柴荣立即破格提拔王朴,“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没过几天,王朴又升官了,“寻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知府如故”。柴荣还觉得太慢,不断给王朴升官,所以王朴很快就成为朝中重臣,官至枢密使、检校太保。后周世宗在征讨淮南时,王朴出任东京留守,“京邑庶务,悉以便宜制之”。王朴治理有方,整个京城的秩序都很安定。959年,王朴在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时,突然发病而死,终年五十四岁。
三、统一之略
后周世宗闻讯后,侍奉惊骇,亲自来到王朴的府邸。在王朴的灵柩前,柴荣十分悲痛,“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原来,王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在《平边策》中阐述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论,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周世宗柴荣将王朴视为自己的股肱,所以他才能破格提拔,才会悲伤至极。
王朴虽然死了,但他的战略得到了执行。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实际上就是采用了王朴的策略,虽然史书将这个战略归到赵普的名下,其实王朴才是最早提出的。王朴在世之间,朝中的文臣武将对他都十分敬畏,其中也包括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偶然看到王朴的画像,他当即对身边的人说道:“此人如果在世,我是穿不上龙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