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鹞子,乃是西夏最精锐的部队。按属性来讲铁鹞子属于具装骑兵,它除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护卫外,还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 这支骑兵装备精良,乘善马、用重枪或是铁骨朵、重铁札甲(人马具装)、刺斫不入,士兵和马匹用钩索绞联,使得即使士兵战死,也会骑在马上不坠落下来。
宋夏战争期间,西夏凭借着铁鹞子,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永乐城之战中,均大破宋军,斩杀甚众,保住了西夏对宋军的区域优势。时《宋史·夏国传》记载:“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
相比于西夏,仁宗神宗时期的大宋,因为同时失去了西北马场和东北马场,导致骑兵极度匮乏,因此在野战时很容易陷入被动,被高机动的西夏军牵着鼻子走。
更要命的是,宋军不但骑兵不行,步兵也不行。长期的和平使得宋军的武器制造多有残次品夹杂,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北宋的军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福利行业,其基本组成人员,不是难民就是无赖。或许这种手段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却不能在外敌前保护国家的安危。兵源素质差,至少还能锻炼,而宋军的训练项目基本就一个----站岗。也就是说诺大的宋王朝的百万禁军,其实就是百万保安,商场看门大爷的那种。
兵不行,还可以拼指挥。而北宋的皇帝从太宗开始,就喜欢玩远程操控。将军带兵出征不假,但你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打仗,即使遇到情况有变,也要用皇帝准备的预备方案来应对。远程操控不是没有例子,但至少人家是近代有电话,你古代写个信敌军还能等你对策来了在开战?荒唐,实在是荒唐!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狄青。狄青和西夏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英雄的光芒,是体制限制不住的,但是英雄,也是屈指可数的。
铁鹞子,是西夏李元昊创建的重装骑兵。人马皆披重甲,都是良马壮士,能奔驰如飞,时人称为铁鹞子。
铁鹞子共有三千人,分十队,每队300人。 宋人田况《儒林公议》曾记载铁鹞子的十个队长:“一妹勒、二浪讹遇移、三细赏者埋、四理奴、五杂熟屈则鸠、六隈才浪罗、七细母屈勿、八李讹移岩名,九细母嵬名、十没罗埋布。”
李元昊亲自选拔党项贵族的精英组成铁鹞子,军职世袭。铁鹞子的后代从小进行披甲军事训练,数代人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李元昊的铁鹞子战术却比较单调。
铁鹞子主要用于前军冲击,这种战术对付比较渣的军队是比较有效的,铁军一冲,敌人就溃败了。
但是如果敌人能扛住铁鹞子的第一波冲击,李元昊就抓瞎了。
李元昊对北宋的三次大战: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均取得了胜利。但李元昊有几次还是打得比较艰难,也吃过北宋的小败仗。
北宋军队当时存在的问题:
1,将从中御
北宋为了防止将军篡权夺位,把前线指挥权分得很细,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统帅三军的前敌总指挥。皇帝直接发诏书给前方将领。
2,重文轻武
北宋在前线的指挥大都是文官,用文官来指挥军官。各路文官相互掣肘的现象时有发生。
3,北宋缺乏足够的骑兵
边境地区兵力虽多,但骑兵较少,机动性差,不得不分兵据守。北宋在西夏的总兵力占优,但在每一次局部战役中,总是西夏军队兵力占优。
燕云十六州、西夏的土地,都是良马产地。北宋缺了这些地方,造成骑兵的紧缺。
北宋军队的优点:
1,弓弩发达
北宋的弓弩要优越于西夏和辽国,对其骑兵造成了巨大损失。
2,北宋步人甲
没有重骑兵,北宋只能依靠重步兵来对抗西夏铁鹞子。
绍兴四年(公元1134 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 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8 公斤。
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 到35 公斤,
弓箭手规定为28到33公斤,
弩射手定为22到27公斤。
好水川之战中,李元昊用十万大军围攻北宋2万人,仍然不能将北宋军队全歼。北宋主力被灭后,副将朱观率领1000 余人,退入一个围墙内,用弓弩抵抗西夏军队,一直坚持到夜里,西夏军队退去,朱观等人才逃出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