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统治者积极借鉴和吸收历代经验,以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政纲肃纪、发展经济的国策,创建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盛世唐朝。但是由于温润的气候影响,使唐朝成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这场危机在“灾异天谴论”的影响下,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动乱与分裂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据史料记载,唐王朝在灾难危机处理方面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唐代灾害危机造成的影响
1.唐代主要的自然灾害
唐代是主要以农业为第一产业的国家。随着水害、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影响到十州以上,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导致建筑物的严重损坏,国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2.社会经济方面
唐朝后期,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造成了唐后期持续15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战争导致的经济困难,加上灾难带来的巨大破坏,使唐朝人口下降一半,朝廷财政税收大幅减少。为增加税收,朝廷加大了苛捐杂税的征收,地方政府随之效仿,这种“雁过拔毛”式的强征强收使唐朝经济倒退、物价飞涨、民生潦倒,社会矛盾激化。
3.皇权与政局方面
灾害冲击着封建统治,政局的动荡为社会各阶层、集团的斗争提供了新的平台。灾害危机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使唐代皇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很长时间里,唐朝受制于地方势力。
从唐代史料来看,唐朝的灾害采取的出宫女、改元、大赦囚犯、下诏求言等活动对当时的政治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并对救灾以及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朝廷政局方面产生的影响
灾害危机对朝廷政局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使社会一度形成动荡。东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命运在灾害中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朝廷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影响到朝廷对藩镇的态度。
频繁的灾害危机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丧失了生产与生活资源的老百姓。在官僚队伍膨胀,官员贪腐成风,政府的不作为、官吏的剥削下,穷困潦倒的饥民为获得生存的机会,响应起义军的号召揭竿而起。唐王朝290多年的统治走向灭亡,灾害危机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1.政治与舆论方面稳定民心
中国封建政治体系下的君主统治核心以“天人合一”为主,这种阶级观点使民众将灾祸的根源,视为是代表皇权、能够与神沟通的皇帝引起。是因为统治阶级统治不当,引起神明惩罚人类的手段。
为稳定民心,唐代统治者着眼于政治,从社会舆论和政治方面实施了以君王为中心的自省自查的君德不布说,以此祈求上天收回惩罚或者减轻处罚。其次,是以整个朝廷为中心,寻找阴阳失调的原因。以“阴阳失衡”为由大赦天下,或是对宫中人进行清理,以此中和朝中势力平衡。
由于自然灾害在唐代人民的意识当中有示警的作用,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动乱行为。唐朝自然灾害严重时,皇权受到了地方势力的威胁,皇权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达到顶峰。
2.国家政策性改革化解危机
自然灾害发生后,唐代政府主要以灾后恤民和政治改革为主要途径,进行了“国退民进”和赋税改革等新政策的改革,兼顾经济性的救恤民众或赈灾措施,逐步化解了危机。为应对灾害危机产生的后果,唐肃宗提拔了时任户部侍郎的刘宴为吏部尚书,以宰相身份主抓全国的人事、经济等,以“国退民进”的改革化解危机。
刘宴随即改革了盐政管理模式,由政府负责收购和批发环节,其他环节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新政的实施,使国家财政危机基本解除。
“国退民进”的经济改革为其他的经济改革的创造了条件。国家又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进行赋税改革,以首先让商人富裕、百姓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这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政策,使唐朝成功度过了灾害危机引起的经济困难,唐朝得以再次延续140多年。
刘宴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理财家。
3.救恤民众及赈灾措施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唐代,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下,生产秩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了救灾,唐朝政府在救灾机构、人员配置、救灾相关制度方面进行了完善。在赈灾方面,主要进行了祈祷减灾、实物救灾、种子赈济、有偿赈贷、赦免赋税徭役、成立救灾机构、建立义仓制度等形式进行赈灾。
4.民本为主仁政为民
在仁政方面,以安抚民心为主,中央政府派人前往灾害发生的地方赈济,以显示亲近民众实施仁政的理念。在瘟疫流行、自然灾害发生时,大量的赦免囚犯,清理贪官污吏,同时针对租税进行相应的赦免,以显示民本思想。
外交政策方面,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赈济,在维持统治秩序进行实施教化抚慰的同时,显示大国恩典。灾害危机带给当朝帝王和政治方面的双重压力,帝王为消除灾害影响,以更换年号即改元为消弭自然灾害的一种手段。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唐代,面对灾害以多种形式的祈福仪式,帝王则带领大臣按照时间和节气变化,进行“祈雨”“祭祀祖先”等祈福形式。通过这种对上天和祖宗的崇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产方式,以及统治阶级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的自然灾害及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后期出现政令不统一、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而君权薄弱,相权又不专的情况下,导致了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其中以影响唐朝政权四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牛僧孺、李宗闵)为主。“牛李党争”主要的表现是以人为线,相互倾轧。朝廷议事中各方官员唯党为是,争吵不断。
皇权多弱的情况下,朝官内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当时的朝廷政令出不了长安城。而宦官专权直接导致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的发生。
2.天人感应与政局
封建社会的“天人合一”是君主统治思想的核心。在这种封建迷信的观念影响下,皇帝和大臣在灾害危机来临时,自觉的接受上天的监督。
由于唐代注重民生问题,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统治者在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下,展开自省自查,建立了相关的救灾赈灾制度,完善了司法制度的修订,建立了粮仓和水利制度,为后世政治清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
作为中国古代盛世王朝之一的唐朝,面对灾害危机造成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防灾救济的探索,建立了兴修水利、“国退民进”、赋税改革等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制度,为中国古代灾害危机的处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世积极向上的政治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史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