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 万里觅封侯,来日无辜骨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那玄宗一朝时的安史之乱,可谓是英雄辈出,虽然最后是将这叛乱镇压了下去,但唐却颓势已现,从此是一蹶不振,直到后来被朱温那厮渔翁得利了。
在平叛的群像中,我最佩服之人有二,一是重塑大唐之郭子仪;二是血战守睢阳的张巡。至于其他如哥舒翰一流,一般般啦。但其中有个叫高仙芝的,倒也很是令人瞩目,感觉他死得实在是有些冤枉了。
高仙芝是外族人,有唐一朝这外族将领多多当是一大特色,他是高句丽人,曾经有人称高仙芝为韩国将军,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在现今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高丽和高句丽真是分不大清楚。
这个问题说起来也很是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大致在吉林一带,并不包含韩国,而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但他们在地域上有重合,它只是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哈。
不仅如我等之平常人,即便是史家对此也是乱象百出,你看那隋炀帝是三征高丽还是高句丽,那也是百花齐放。高丽是王建建国后为了跟高句丽靠上边,彰显自己统治权而改的国名,这对当时中国来说,对方叫高丽还是高句丽,根本无所谓。所以,我们只要知道高丽是韩国,高句丽是中国的附属国就行了。
高仙芝国是外族,所以无表字,出身军人世家,其父因战功被封将军,高仙芝弱冠之年便有同他父亲一样的军衔了。他带兵平定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骚乱,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赢得大大小小无数战争,为唐朝边疆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在史书上是将其列入民族英雄榜的。
作为民族英雄,他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怛罗斯之战,这是大唐帝国同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为争夺中西亚而发生的战争,如今知道这一战争的人不多,说起来既复杂也无味,反正结果是高仙芝战败,大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而高仙芝在对西域各国问题的处理上,以及个人节操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后世所诟病。
平心而论,中原统治者对西域这些渣渣小国从来就没有足够地重视过,因为他们对中原王朝构不成威胁,所以才会出现如班超、陈汤这些人自主行动。对王朝有威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及东北方向的农耕民族,这是必须重视的,至于西域,就如同那些不时给朝廷带来麻烦的西南夷一样,也就是有些烦人而已。
在“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驻守潼关,因为受到小人的诬陷,最后死于非命。高仙芝的亡故对于在风雨飘摇中的李唐江山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他驻守潼关在军事上本可以保住长安不被攻破,潼关一失,长安自是不保,国都沦陷,举国震惊,安史更加猖獗,大唐形势岌岌可危。
安禄山反叛,完全出乎唐玄宗意料,这无疑是扇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他深感丢脸。愤怒之下,唐玄宗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地想要尽快击败叛军,平定叛乱。
高仙芝守潼关,以他当时的兵力,根本无法同久经沙场的叛军相抗衡,所以,高仙芝审时度势,放弃了潼关以东地区,集中力量死保潼关,从而保证了关中的安全。
但玄宗不切实际的幻想同高仙芝的战略严重相悖,而且各路战场唐军连战连败的颓势不仅让玄宗震怒,刺激了他脆弱的自尊心,更打击了朝廷的声望。这时最需要的是一个替罪羊,如抗战初期蒋委员长杀韩复渠,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于是,高仙芝的命运就此注定了。
史载高仙芝之死是因为监军太监边令诚索贿不成而诬告,其实这点很是可疑,起决定作用的当是玄宗无疑,而边令诚只是按命行事而已,他所起作用只如宋之秦桧一样,也是个替人背了黑锅。
杀高仙芝的罪名是兵败退守潼关,放弃陕郡广大土地以及克扣军粮和赏赐。但前者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符合当时的实情,无疑是正确的策略;而后者更属莫须有,杀时所有兵士下跪求情便是最好的证明。
高仙芝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一位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高仙芝在唐朝历史上名气不算大,他所处的时候是开天年间,在那个年代人们更关心的是朝堂上的争斗,如李林甫,杨国忠,甚至唐玄宗梨园的笛声,杨贵妃口啖的荔枝,都会盖住高仙芝征战的身影。
再者,他征战地多为边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能从边塞诗人处得到偶尔的点滴认识,那是对美的一种欣赏;至于战争的胜败,主将的命运如何,则完全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而平定叛乱之功臣当首推郭子仪和李光弼,当然还有说是仆固怀恩的,因为是他借来了回纥兵才击退了叛军。这八年的大戏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英雄辈出,可惜的是,这高仙芝在大战的序幕刚刚拉开不久,便悲情谢幕了。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得记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