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都说大灾大难最能看透人性。当初宇文化及带着骁果军杀死杨广后,很多隋朝的官员也被杀死,就出现了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
其中一幅是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被杀的场景。
当时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抱着虞世基大哭,请求代替他赴死,但是宇文化及不肯,最终虞世基被杀。虞世南官位太低,自然不在被杀的行列。
不过,活下来的虞世南因着虞世基的被杀悲痛的瘦损异常,以至于形销骨立。
虞世基不仅有一个友爱的弟弟,还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当时虞世基的同宗想要将虞世基的儿子、符玺郎虞熙送到南边去避祸,但是虞熙不肯弃父背君,执意留下来和虞世基共命运。
说完第一幅画面,再来说另一幅,即隋朝给事郎许善心被杀的场景。
原本许善心是不在被杀的行列的,但杨广死后,百官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去朝堂祝贺宇文化及,唯独许善心不肯去。
许善心的一个侄子许弘仁骑马跑到许善心的家中,对许善心说:
“现在天子已经驾崩了,宇文将军摄政,满朝文武都聚集于朝堂上,天道人事自有它代替终结的道理,和叔叔您又有什么相干呢?何至于如此不舍?”
许善心听了很生气,就是不肯去,许弘仁只好哭着离开了。
宇文化及见许弘仁没将许善心请来,也生了气,直接派人将许善心抓到了朝堂上,然后在朝堂上又释放了他。
许善心也是硬气,根本不按照朝见的规矩行礼就直接走出了朝堂,这一下子,宇文化及更气了,指着许善心说:“这人真是不识好歹。”
然后重新派人将许善心捉回了朝堂,杀了。
许善心被杀的时候,其子许敬宗吓得手舞足蹈来求生,那样子远不及其祖母。
当知道许善心被杀的时候,92岁的老母亲范氏扶柩不哭,平静地说:“能死国难,吾有子矣。”然后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直到十几天后死去。
说起来,大难来临,不畏死和求生本也是个人的选择,但不巧的是,虞世南和许敬宗截然相反的态度被同一个人看到了。
这个人就是内史舍人封德彝,后来封德彝还对别人讲这件事,说:“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人们有多赞扬虞世南的行为,就有多鄙夷许敬宗的行为。
许敬宗因此落人口实,心里很是记恨封德彝,等到唐初许敬宗修史的时候,对封德彝“盛加其罪恶”,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那么,活下来的虞世南和许敬宗在唐朝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两人都在武德年间成为秦王府的十八学士。
不过等到李世民登基的时候,虞世南已经68岁,被授予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他以年老辞官,李世民没有允许,又给他升职,贞观年间做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
李世民很是敬重虞世南,他认为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
所以,李世民“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而虞世南也敢于犯颜直谏。
638年,虞世南病逝后,李世民还在别第为他举哀,痛哭悲伤,赐东园秘器,赠礼部尚书,陪葬昭陵。
五年后,李世民命阎立本为虞世南作画,将其画像置于凌烟阁,由此,虞世南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相比较而言,许敬宗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时间就久得多,毕竟李世民登基的时候,许敬宗而立不久,正是好时候。
不过贞观时期,许敬宗的官途并非一帆风顺,634年升为中书舍人,但两年后却因为在长孙皇后的服丧期间,当众大笑欧阳询的样貌而被贬官外放,在外面待了几年才回京。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太子李治留守定州处理国政,许敬宗得以和高士廉等人共知机要,成为大唐的宰相,也算是李世民为李治培养的宰相。
但终贞观时期,许敬宗并未太得李世民的器重,不过到了李治时期就不一样了,废王立武事件中,许敬宗坚定地站在了武则天这一边,也因此官运亨通。
先后担任正三品的侍中、中书令,后又成为右相,加光禄大夫,仅一年后,他又成为从二品的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依旧兼修国史,此时的他在朝中已经是无人能及。
672年,许敬宗病逝,李治很是悲痛,特意为他举哀,废朝三日,还下令让文武百官到许敬宗的府邸去哭丧,又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有意思的是,虞世南和许敬宗病逝的时候都是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