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建立唐朝立有巨大的军功。他与兄长太子李建成都有想继承皇位的念头,明争暗斗的,可谓是十分激烈。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争得了太子之位。不久,其父将皇位传给了他。他立位后,于次年改元为贞观。贞观共经历23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力很强盛,边境比较安宁。历史上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这被认为是中国君主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李世民死了以后,谥号为“太宗”,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自打“玄武门之变”夺权称帝之后,就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然而,玄武门之变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凌晨,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率领一队人马赶了过来,拉弓上箭,一下便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为尉迟敬德所杀。随后,李世民诛杀了两家老小,并带兵进宫朝见李渊,说二人谋反。对这一血腥的事实,该做怎样的评价?
有些史书记载,由于李世民在灭隋兴唐的事业中展现出了其雄才大略,李渊也有意改立他为太子,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暗中勾结,蓄谋杀死李世民。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不久,李世民去李元吉家喝酒,喝了不过两杯,肚子便疼的不得了了,最后是被别人背着回了家,后来又吐了好多血,差点儿就把命都给交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进宫,也正是为了向李渊参劾李世民。
无论史书中记载如何,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矛盾都已经是公开I的,根源便在于王位的归属与继承。
如此看来,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早晚的事了,就看是谁先动的手了。而李世民抢了先机。不然,恐怕倒在血泊中的就是他了。
还有人说根本就是李世民早就预谋好了想要杀兄篡位了。而李渊则迫于他手中掌握着兵权才下诏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之后,就自立天策府,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天策府的权威甚至能够与太子、皇帝相提并论。
而且,李世民利用连年带兵征战的机会,暗中培养了一大批能为李世民赴汤蹈火的特种兵。
尽管在战争期间,李渊曾口头答应过李世民,一旦得了天下,将来就封他为太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无从考证高祖说此话时的心态与初衷。不过《资治通鉴》中记载唐高祖曾当面斥责李世民:“皇帝乃是上天注定的,不是靠智慧就可以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惦记着想做呢。”可见高祖在立太子一事上,从来没有偏袒过李世民。后来,李渊却将李建成立为太子。由此可见,李渊对李世民并非十分信任。而李世民也是因为如此才一直怀恨在心,一心想要自立门户。
而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就退位当了太上皇,让李世民君临天下,这也从侧面为此说法做了一个佐证。
话说回来,尽管李世民有篡位之心,可他还得有李渊的暗中扶持。由于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封建观念,废长立幼是不合乎礼制的。李建成当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也培养了一批亲信势力。如果此时改立太子,一定会引起兵变,以致天下大乱。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才华横溢,李建成贪图酒色,性格有些优柔寡断,不像李世民那般坚韧决断。所以,李渊早就有意传位于李世民。后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斗争过程中,李渊始终小心翼翼地暗中保护着李世民。先是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给他莫大的权势和荣誉,后来又派李世民征讨突厥,合理合法地控制了兵权。并且,李渊还准备将富庶天下的洛阳一带赐给李世民当根据地使用。李建成和李元吉几次明里暗里劝说李渊杀了李世民,都被李渊拒绝了。那么,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实际上都在李渊的预料之中。
以上种种说法都言之凿凿,很难判定谁是谁非。但从李世民登基以后得种种作为来看,他也的确是无愧于明君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