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个在朱元璋手上自无数场厮杀中建立起来的朝代,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那些曾经追随着这个缔造者并肩作战的功臣,就被看不见的杀气笼罩。
那么,这位权倾一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丞相为何会不得善终呢?历史上朱元璋处死他不是没有理由的,胡惟庸是以谋反罪被杀的。
胡惟庸被诛的过程极具戏剧化,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收到了胡惟庸的邀请,他说宅井里涌出了醴泉,这是上天给予您的瑞兆,希望您能移步观赏。如此一来,朱元璋也就欣然前往,就在他刚到西华门之时,马车受惊,一个太监冲到前头,因为他气喘吁吁,又焦急的说不出话,所以被侍卫们乱棍打死。太监没有反抗,临死之前用最后的力气指着胡惟庸家方向,或许是帝王的敏锐,朱元璋察觉到异样,马上回到宫内,登高眺望,居然看到——胡惟庸家藏匿士兵,刀枪林立,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此时此刻,面对一个有二心的臣子,朱元璋忘记了他们过往打江山时候的相互扶持的岁月,取而代之的是被背叛的愤怒,他下令逮捕胡惟庸并且当天处死。
这便是明初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此事牵连广泛,株连年数长达十余年,诛杀了三万多人。并且,在此以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胡惟庸案”,看上去条理清楚,罪名确凿,但是却经不起推敲,那么,胡惟庸之死,究竟是其罪当株,还是别有隐情?
第一,朱元璋生性多疑,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让他离开皇宫;第二,太监报信,即使是冲撞了圣架,需要被活活打死,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开口的机会,并且,如果真的没有辩解的时候,朱元璋的手下打死太监,临死之前,太监的心理不可能没有怨恨,怎么还会在最后弥留时分还要通风报信?最后一点,那就是朱元璋在城楼眺望,如果不是大罗神仙,普通人怎么可能极目远眺到能够看清胡惟庸家私自藏兵?
由此可见,“胡惟庸案”大概别有隐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非杀了他不可呢?
一方面,胡惟庸办事得力,陪同朱元璋风里来雨里去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心里,他是个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在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他嚣张跋扈,史书上记载,许多人为了能够升官发财,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胡惟庸,他贪赃枉法,并且,他买通御医把得罪过他身患重病的刘伯温毒死。
是狐狸终究会露出尾巴,更何况,以朱元璋的心机,很快胡惟庸就慢慢得罪了皇帝。起初,大将军徐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弹劾胡惟庸,揭露其滥用职权,卖官行径,随后,胡惟庸在公事上又多有失当之处,一来二去,朱元璋就开始厌弃他了。
朱元璋一生,最不喜欢的三类人就是邀功请赏,贪污腐败,谋反忤逆者,而胡惟庸前面两个罪名都能落实,定罪的确是谋反这一项,更奇怪的是,关于胡惟庸邀请朱元璋看醴泉的事件,在所有正史上都没有记载,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了。
胡惟庸究竟有没有谋反?他被处死的背后,有什么隐情?
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也没有任何类似于邀请朱元璋看泉,然后谋杀的行为,那么,他怎么会因此而死呢?
以朱元璋的性格,不能忍受功高盖主的武将,自然也不能容忍有人和他权利相当,在他心里,丞相制度是一定要废除的,而胡惟庸是最好利用的棋子,如果只是邀功请赏,贪污受贿,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但是如果丞相谋反忤逆,就能够废除掉这一制度。
胡惟庸自作聪明的以为皇帝一无所知,其实他每一步都是朱元璋在慢慢逼他走上绝路,堂堂宰相杀了一个马夫,其实并不是多么大的事,可是朱元璋偏偏不依不饶,就是希望借机把胡惟庸逼上造反,或者说,让他有造反的念头。
平心而论,胡惟庸不是个好宰相,他的心计与智谋也都平平,他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遇上了朱元璋,伴君如伴虎,胡惟庸权利过大,即使他不造反不谋逆,总有一天,也会以别的借口被处死。
往事如烟,历史在时光里远去,今时今日,面对“胡惟庸案”的一切,真相模模糊糊,唯一确定的是,胡惟庸死在了权逼皇帝上,他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上,当然,他不能算是政治牺牲,毕竟,他也贪污,也做过不少危害社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