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安史之乱能避免吗?

唐代安史之乱能避免吗?

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南征,引发了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安史之乱。

叛乱之初,谁也没想到会延续八年,给大唐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对军武发迹的大唐或李唐皇室而言都不算什么。

当年顶戴李唐宗室之名的徐敬业这样声势浩大,不过几个月便平定下来了。对于那些效忠大唐的士兵们而言,这好像也是不成问题。十大节度中安禄山能真正驾驭的不过两个半。东都洛阳城内高池深厚,物资储备丰富,太宗皇帝当年英明神武的时候都花了几年时间才攻下这样一座坚城。关中周围地势险要,特别是对着东边的潼关和武关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坚固堡垒.

唐代的武士

就算算不上这些客观条件,关中人在精神上还是充满了自信。自周天子那个年代起,除幸运值拉满员汉光武帝刘秀外,河北对关中几无出其右者。当年北周全无优势之势,均可平推北齐。如今坐拥天下,也会惧怕河北这帮叛军......反正一句话:优势在于我!

结果是非常打脸,这几个昔日金城汤池,险关雄隘都迅速被叛军攻破。两都沦陷后,玄宗皇帝南逃奔巴蜀,皇太子李亨北奔灵武。历史教材中对以后的情节都有明确的记载:李亨拥立称帝,就是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得到朔方军辅佐,并向回鹘等国借兵饷,以极大的代价平息反叛。

李亨

安史之乱使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发生了变化,结束了崇文尚武大唐百余年来国势日盛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藩镇割据潘多拉魔盒开启,后人不惜以牺牲祖国前途为代价,以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一定程度上讲,两宋之亡是由于在这方面矫枉过正。

那么如此恐怖的安史之乱是否可以避免呢?无奈回答不出来!那时最好的政治家充其量不过是推迟而已,正如今天美国债务危机一样:长期累积在一起,惟一能做到的是尽量不让这枚大雷马上炸开。除非有足够大的事件发生,才能改变这个世界。

盛世大唐疆域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富裕的一个区域。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所以关中之地,在天下之三分之一,人众无非什三而已;然量其富贵,什居六世.

凭借关中地区强大的物质基础,秦才有了一统天下之势,西汉亦借此获得制衡天下之人力和财力。然而,因长期征伐和过度开发等原因,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已退化,很难给首都及其周边区域带来足够资源。《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看似写秦,其实是唐朝的反映,这时关中已不能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

不但建筑材料和薪柴短缺,而且粮食很难得到保证。隋代营建东都,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这一问题。至唐代问题就更明显。安史之乱以后,江淮地区赋税和材料成为唐朝中央保持统治的关键因素即是证明。而起义爆发后的河北地区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手工业尤为突出。著名邢窑白瓷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经济为万物之根本。

二是地缘政治磨合对峙!安史之乱前中国政治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转圈。关中和河北,成为决定中国政治格局最重要的两个板块。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今后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唐军

它几乎为此后千余年的政治走向埋下了伏笔!从此任何一支力量只要能控制河北,西控河东(今山西),东取齐鲁,差不多都能锁定先机。

汉高祖刘邦虽然掌控了关中、巴蜀,但是在西楚霸王项羽等超级牛气冲天的情况下,还是很难获胜。可一切都随韩信平河北、取山东而发生了变化!项羽就算是再有骁勇,败绩也是命中注定。

项羽

哪怕是只控制河北,也足以称雄一方,取得稳定天下的资格。东汉末年袁绍占领了河北,成了世界上势力最强的割据势力。曹操在击败袁绍后,还重点建设邺城,使其成为逐鹿世界的关键人物之一。

南北朝时,西魏,北周政权在关中与东魏,北齐政权在河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对北方控制权展开了争夺,也对统一天下取得了最后的资格。最后北周获胜,统一北方。大一统隋唐两朝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北周政权后继者。

不过这不是说关中势力压倒河北,而是北齐高家人实在太过于拉垮,特别在后主高纬身上。

隋朝数次征讨高句丽时,均将河北作为后勤基地,给河北百姓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隋炀帝出生于关陇贵族之家,这一切都被认为是关中压制河北之举,为原本矛盾尖锐的关中和河北增添了恩怨情仇。

隋炀帝时

唐初骚操作,则更使这些恩怨更加深重。唐太宗打败窦建德之后,也不过分刁难窦建德自己和他的支持势力。而高祖处死窦建德之举引起他旧部忧患,使刘黑闼兴起。多有河北人士受其影响,安史之乱时河北势力的扶持也在相当程度上来自这里。这是以后河朔三镇割据时间较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河北和关中之间的对峙几乎贯穿了唐朝历史的始终,至唐朝灭亡而告终。

再次是唐朝政治决策失误,民族政策不正确。唐朝已推行科举制,但是能靠科举制来改变自己命运者却寥寥无几。豪门大族,其影响力至今仍不容低估。那些自汉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世家大族、高级官员,均可通过各自的途径,举荐所承认者入仕。而这类人常常能在短期内位极人臣。

唐代的武士

这些人中有真心实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如因力主削藩和强化中央权力而触怒藩镇遭暗杀的丞相武元衡等。他,武则天侄孙辈!而且更是祸乱一时无两的奸佞们,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靠杨贵妃才得以平步青云的杨国忠了。

许多出身寒门之士,没落贵族之子仍难有出头之日,唯有靠多大平常手段来改变命运。安禄山的谋士严庄、高尚就是这样的人。后鼓动朱温造白马驿之祸,李振有相似遭遇。这一状况甚至一直持续至宋朝,元昊谋主张元在宋朝科举中还是落榜生。

不平衡的选人用人制度为地方动乱备齐了才。

唐朝不正确的民族政策,又为动乱积蓄了力量。唐朝时,河北地区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之第一线和重要兵员地。从初唐开始,投靠大唐的许多族群也大都置于河北,山西以北地区,尤以河北最为集中。其中许多人仍保存了本部落的组织和社会结构。

胡汉杂居,河北汉族军民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影响。从而增强河北自身存在的离心倾向。安禄山旗帜共同、大批民众乐于拥护,亦有此原因。

第四种原因是唐朝的军事格局不平衡。唐初以府兵制为国家军事制度之根本。为保证中央权威,其时半数以上军府设于关中内外。只要发生战争,中央就能很快地聚集起一支客观存在的部队。问题在于府兵制以均田制为根,在均田制被摧毁的情况下,府兵制解体已不可避免。中央丧失重要武力保障。

府兵制解体之时,唐朝战乱持续。唐朝和汉朝就不一样了,很少有休养生息风平浪静的时候!自太宗完全结束群雄逐鹿之势,直至最后一蹶不振之时,唐朝对周边政权、民族之战从未间断。

为便于统领,睿宗执政时设节度使一职,执掌一地军事、政治和财政多项权力,是一个十足的实力派人物。天宝年间十大节度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正规军,出现了外重内轻。

精锐在边境集结,内地则近乎不设防。而且在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实施的过程中,这些士兵对国家忠诚度严重降低,而是对节度使、或某一个为其带来较大好处的人物愈加效忠。这类部队极易变成动乱之源。这让一些野心家有机可乘,就算没有安禄山的存在,还有一些安禄山为了更多的好处而孤注一掷。

叛乱之所以会出现在东北方向范阳等城镇,是因为他们已很少有机会通过军功升职。在于此时唐朝最主要的敌人在西部之吐蕃与争夺西域控制权之大食之间,东北之契丹及其他力量已受到打压,难有大动作。身处该地士兵情况和曾为北魏六镇何相似之处,出事迟早。

末条是唐朝政治传统,即权力平衡。

这种均衡,首先表现在君臣间。在唐朝政治体制下朝臣能够约束皇权。皇上的旨意并没有通过凤阁甚至还能直接拒绝。可谓相权对皇权有严重限制,不为帝王所接受!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方法之一是复用蕃将。

安禄山

在唐代崇文尚武传统中,文武官员之间分野并不那么显着,极易抱团。在武将扶持下文官亦能无畏。而且蕃会因民族和文化不同而难以融入这一大群。

蕃将亦不大可能文武兼修,亦较少担任危及皇权之宰相而较为稳妥。安禄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这样的机遇!而且在其权力过大时自然是压制的目标。在起兵造反前,对其打压措施接连不断,颇似山雨欲来风满楼。

还有一种均衡,皇室内部均衡。自太宗皇帝玄武门之变以来,唐朝最高权力交接过程中常常伴有血腥和暴力行为。皇帝和储君以及皇帝和诸王,公主和皇子间有或隐或显的权力争夺。太宗朝太子李承乾之谋作乱;高宗朝有数名皇子早逝;武则天让位神龙政变.

武则天

唐玄宗正是靠两次政变、踏着数位至亲的骸骨登上九五之尊宝座。在其统治时期一方面要太子拖住朝臣,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太子的权势太大而左右了自己,哪怕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惜牺牲太子李瑛的性命!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同样受到种种压制。

在此情形之下,朝臣须维持相对的平衡,而非显示出哪怕是半点的倾斜。曾任四镇节度使的玄宗实际养子王忠嗣,正是因亲近太子,才遭猜忌,革职归里,终因忧愤去世。

唐玄宗

安禄山早年为迅速升迁,没少循着皇上的旨意让太子颜面扫地。万一王子登基了,情况就不乐观了。

面对如此压迫,精神紧张的安禄山终于下定决心放手。从他的观点来看,这也许就是最优解了,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诸葛武侯和于少保一样有意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中,政治,经济,大唐,势力,中国,唐代,天下,河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关中,安禄山,大唐,唐朝,河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政治,经济,大唐,势力,中国,唐代,天下,河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关中,安禄山,大唐,唐朝,河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政治,经济,大唐,势力,中国,唐代,天下,河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关中,安禄山,大唐,唐朝,河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