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姚广孝助朱棣夺得帝位,晚年却众叛亲离

姚广孝助朱棣夺得帝位,晚年却众叛亲离

姚广孝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佛学家,法名道衍,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年少出家,大器晚成

至元元年(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14岁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虽然出家,但是年少时的姚广孝并不一心侍佛。先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后来姚广孝又开始研究学习儒学。苏州本就是文风鼎盛之地,姚广孝因此认识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明史·姚广孝传》说:“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

明朝时有个善于看相的大师叫袁珙,曾在嵩山寺见到了姚广孝,惊异于其面相,觉得姚广孝长了一双三角眼,像病了的老虎一样,性格肯定嗜杀,像刘秉忠一样。“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何许人也?史书记载,刘秉忠是宋末元初人士,虽为汉人,但是祖上数代都在辽国和金国为官。因为曾经怀才不遇,刘秉忠也曾做了一段时间的僧人,后来得到忽必烈赏识,成为其第一谋士,并帮助蒙古灭掉了南宋。

因为刘秉忠身为汉人却帮助外族人,所以他在汉人中一直名声不佳。然而姚广孝听到了袁珙的评价,却大喜过望。因为他也不甘心只做个平凡的僧人,他渴望像刘秉忠一样建功立业。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此时他已经对儒学的造诣已经很深。尽管这次应试没有下文,但此时40岁的姚广孝还是在默默等待,等待一个让他大放异彩的机会。

辅佐朱棣,靖难之役首要功臣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姚广孝的机会来了,因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跟随诸王,为他们诵经祈福。当时,僧录司左善世宗泐推荐了姚广孝。姚广孝借此机会认识了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

姚广孝就这样成为了燕王的幕僚,并一起返回了北平。名义上,姚广孝是庆寿寺的住持,但是他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左右都被屏退。这么神秘的谈话,肯定不是在谈论佛法,十有八九是“大逆不道”之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上位伊始,朱允炆就开始对各位叔叔动手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眼看着下一个要动手的目标就是燕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其实在姚广孝多年的劝说下已有反意,但还是担心百姓都支持朝廷。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让朱棣相信自己有天子之气,姚广孝拉来袁珙和另一个善于算命的人金忠,一起劝说朱棣,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起兵。

姚广孝不仅仅是劝说朱棣起兵这么简单,他在实际的造反过程中也建立了很多功劳。正式起兵之前,姚广孝就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来打造军器,并且养了很多鸭鹅来掩盖声音。

起兵后,姚广孝留在北平辅佐朱高炽守城。建文帝手下的大帅李景隆趁朱棣不在,进攻北平。姚广孝先是指挥将士打退了李景隆的进攻,随后又在夜间用绳子把士兵送出城外,配合回援的朱棣,大破李景隆。

作为谋士,姚广孝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战略上。整个靖难之役,姚广孝在关键的时间点分别劝带领主力的朱棣退兵和继续进军,朱棣都听从了。

他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劝朱棣直取南京,因为他断定此时京师防御力量薄弱。朱棣照着做了,并成功打入了南京城,自此黄袍加身,而姚广孝居功至伟。“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功成名就,形单影只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都是正二品官职。此时,他已经年近七旬。

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他拒绝。朱棣也不生气,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还住在寺庙中,上朝时穿朝服,退朝后换回僧衣。“黑衣宰相”由此得名。

他到苏湖赈灾时,专门回了一趟家乡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这样看,不管年轻时欲望如何,此时的姚广孝并不贪图享受,他辅佐朱棣更像是为了施展自己的一身所学,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姚广孝随后又数次在朱棣远征时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还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直到病重前,姚广孝并没有远离朝堂,一直扮演着僧人和官员的双重角色。

除此之外,姚广孝还担当了《永乐大典》的最高编纂官。《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保留了明初之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化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晚年时,因为有感佛教式微,姚广孝专门写了一本书《道余录》为佛教辩护。因为书中对程颢、程颐和朱熹等儒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所以他的很多故旧开始疏远和轻视他。

他专门去长洲见姐姐,姐姐闭门不见,又去拜访故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姚广孝再去见姐姐,姐姐这回见了,但却是对他大声责骂。“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道余录》写完的半年后,也就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不被亲朋理解和接纳的姚广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临终前,和他36年间亲密无间的朱棣数次来探望他,而他唯一的请求就是让朱棣释放因朱允炆被牵连的溥洽,朱棣答应了。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废朝二日,用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并追赠他为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并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朱元璋,李景隆,北平,袁珙,中国,刘秉忠,靖难之役,朱棣,起兵,观点评论,长洲,姚广孝,刘秉忠,王宾,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朱元璋,李景隆,北平,袁珙,中国,刘秉忠,靖难之役,朱棣,起兵,观点评论,长洲,姚广孝,刘秉忠,王宾,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朱元璋,李景隆,北平,袁珙,中国,刘秉忠,靖难之役,朱棣,起兵,观点评论,长洲,姚广孝,刘秉忠,王宾,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