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宋朝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对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大将进行较为温和的权力交接仪式,通过气氛融洽的宴席,对手握重兵的大将注意收回实权,最终使军事力量回到了皇家掌握之中。
而同样是权力交接,明太祖朱元璋的方式就显得残酷很多,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四大案”,对牵涉其中的功臣采用株连、瓜蔓抄等形式,将其逐一诛杀,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收回和集中了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子孙铺平了皇权稳固的道路。
1、自由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朱元璋的格局
朱元璋出身于贫寒之家,可以说,用贫寒之家都不足以形容他小时候家庭的困境。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佃户,一辈子都在地里辛勤劳作,只是为了一家老小不被饿死,但是却自己最终饿死在床上。
在遭遇旱灾和兵祸之后,朱元璋的家庭成员死走逃亡,求爷爷告奶奶将父母安葬之后,朱元璋成了一名光荣的和尚,和尚没当多久,又成了一个乞丐。正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他自卑的心理,同时也明白了什么东西,只有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才行。
自尊心太强,自卑心太重,这就是朱元璋的性格,在当上皇帝后,对谁也不信任,认为曾跟随他的将领都在窥探他的位置,因此,心中的猜忌逐渐加深。
太子朱标的突然暴毙,让朱元璋的这种猜忌找到了突破口,为了给朱允炆安排好维拉跌道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大开杀戒,对武将进行绞杀,这一切都是他内在性格的表现。
赵匡胤在做皇帝前,就是一个大将,并且还是一个世家功勋,包括他手下跟随他的将领同样如此,良好的背景就决定着有良好的修养和眼界,因此对于这种兵权的交接也能接受,
反观朱元璋的手下,跟着朱元璋一起起家的李善长、蓝玉、常遇春、胡惟庸等一众开国功臣也大多出身普通,并非大富大贵的官宦之家,之所以愿意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说白了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在建立明朝之后,李善长等人迅速结成了淮西功臣集团,然后很快就开始堕落腐化,以权谋私鱼肉乡民,导致民怨沸腾,如果不尽快处理,恐怕很快就会酿成民变。
所以,如果用温和的方式来解除这些人的兵权,恐怕会得到不好的结果。甚至于起到反作用。朱元璋只好痛下杀手,讲这些功臣一一诛杀了。
朱元璋本以为,将这些强悍的开国将领逐一诛杀,为朱允炆扫平了障碍,这样他就会安心地做一个太平天子,但是未曾料到的是,自己的亲儿子朱棣会造反。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以靖难之名造反,在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却发现无将可用,朱元璋留给她的,致使几个善于守城的将领,虽说他们也身经百战,但是对此朱棣来讲,还是差了一点。
最终,在朱棣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下,建文帝被赶下皇位,从此下落不明。而朱元璋若是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初自己诛杀功臣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