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是明朝第一任宰相,有着惹人注目的多重身份:朱元璋的淮西老乡;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智囊和后勤补给官;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女亲家。
论起功劳,李善长在文官中并非最大的,军师刘伯温的功劳远远大于他,李善长当时也不过是一个后勤部部长,在战术战略上的才能并不大,之前也是个教书先生,因为参加多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
朱元璋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并没有急着论功行赏,等局势稳定下来,才开始商议论功行赏的。李善长被封为公爵,刘伯温被封为了伯爵,朱元璋的用人的守则是:能人方为我所用,不被我所用方被我所杀。李善长是文官中最先追随朱元璋的,他提出:广积粮,缓称王的口号被朱元璋所纳用。让朱元璋在之后的皇帝之位争夺战中,显得不起眼,掩藏起来了。
李善长是有名利之心的,他不如刘伯温,刘伯温考上过元朝时候的状元,后来因为世道不安而隐居,而李善长一个功名都没有获取,成为了教书先生,在朱元璋得势之后,他的想要的功名利禄比谁都大。朱元璋封他为丞相其实他能力没有刘伯温大,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人一旦有所求就一定有软肋,国家安定之后,朱元璋也不想让刘伯温这样有能力的人担任丞相,是防止刘伯温能隆惑人心,怕他倒是羽翼丰满之后对皇权威胁。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李善长虽与胡氏同乡,且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具有姻亲关系,胡惟庸仕途得意,又主要是靠李善长的引荐,但在胡案初始阶段,李善长并未陷入其中。御史台缺长官,退休的李善长还一度被"拉夫",暂时主持御史台的事务。让人无法意料的是,到了洪武十八年,"反臣"胡惟庸的脑袋早已"搬家"多年的时候,突然有人跑出来,揭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党"。这个时候,圣恩虽仍如雨露,说"免死吧",但对李善长来说显然已危机四伏。洪武二十三年,已经77岁的李善长修房子,向信国公汤和借士兵300人干私活,汤和没同意还奏了一本。该年四月,李善长又为一个犯了罪的叫丁斌的亲戚求情。按照常理,这在当时本来是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可不知何故又闹到了朱元璋那里。皇帝下令审讯,而这个丁斌过去曾在李善长家服务,很奇怪,他没有就事论事,交待李丞相是怎样为他请托免罪的,却直往心惊肉跳的事上扯,即李善长家族与胡惟庸的瓜葛。明太祖先逮捕了李存义父子,拷讯之下,总算拿到了最有"价值"的内容。
之后朱元璋下令,除了李善长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有70余人被株连至死,唯一幸存的是他的儿子李祺。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驸马,总算被赐恩免死,但也要和公主一起被发配。李祺的两个儿子(应该尚属少年),实际上也是朱元璋的外孙,也因为沾公主的光,才没有受这个惨案的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