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贞顺懿恭惠妃刘氏:一生无儿无女,年纪比皇帝大,却是明英宗宠妃

贞顺懿恭惠妃刘氏:一生无儿无女,年纪比皇帝大,却是明英宗宠妃

前言: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赫赫有名的“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大渐”,也就是病危。眼看自己命不久矣,皇帝急召皇太子朱见深,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等人来到病榻之前,他要口授遗诏。

遗诏内容很多,我们不一一重复。里面提到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的同时,还有一句“惠妃亦须迁来”。这里的惠妃,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刘氏。作为唯一死在朱祁镇之前的嫔妃,刘氏此前自然没有被葬在朱祁镇的陵寝:裕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贞顺懿恭惠妃刘氏,看看她的死后哀荣,以及最终的墓地。

超高规格的葬礼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法得知刘氏是何方人士,父母是何出身,唯一知道的是刘氏的年纪要大于英宗。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英宗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北狩”,经历了为期一年的瓦剌留学生涯。次年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返回京师之后,即被弟弟软禁于南宫之中,包括刘氏,以及皇后钱氏、贵妃周氏在内的妃嫔也被迁往南宫陪伴太上皇帝。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从南宫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随即改年号为天顺元年。当年四月十三日,英宗遣太平侯张軏为正使,武功伯徐有贞为副使,持节册封刘氏为敬妃。

从身后哀荣看是否受宠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七月二十四日,敬妃刘氏去世。这位敬妃娘娘虽然无儿无女,年龄又比皇帝大,但英宗却对她情有独钟。话说日后明宪宗钟情于年长他十七岁的万贵妃,是不是受了父皇的影响?

时刘氏虽久承恩,然未有所出,则上钟情独至矣。—《万历野获编·卷三英宗敬妃丧礼》

行文至此,可能有读者会有疑问,既然史料不详,难道仅凭《万历野获编》作者的一句话,就能说英宗对敬妃“钟情独至”吗?其实在古代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受重视,看一下他(她)的葬礼规格就能知晓。在大明开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刘氏葬礼规格之高,在皇妃之中可谓是绝无仅有。

此时的英宗本人身子骨也不甚佳,但他除了手定刘氏的葬礼流程之外,还为其辍朝五日,另外加封为惠妃,谥曰贞顺懿恭。这几点我们可以逐一来做一个解释。

在刘敬妃之前,史书中对于妃嫔葬礼流程可以说是语焉不详。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朱元璋宫中地位仅次于马皇后的孙贵妃去世。老朱不但赐谥号成穆,还因为孙贵妃无子,特地让马皇后嫡幼子吴王朱橚为其服斩衰三年以主丧事。同时又编了一本《孝慈录》,规定嫡子、众子要为庶母服齐衰杖期。但是这位成穆贵妃葬礼流程怎么样呢?不知道。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七月,朱棣宫中自徐皇后去世后,实际摄六宫事的王贵妃去世。皇帝为其辍视朝五日,谥曰昭献,葬礼则“悉如洪武中成穆贵妃故事”。但是具体什么流程呢?也不知道。

现在敬妃去世,英宗除了仿照太宗为昭献王贵妃辍视朝五日以外,还给刘氏加了四个字的谥号“贞顺懿恭”,至于祭葬的规格则“视文庙昭献王贵妃有加焉”。就在两年前,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宣宗朝贤妃吴氏去世,英宗只为这位做了七年皇太后的庶母辍朝一日,赐了两个字的谥号“荣思”,而丧礼更是“不敢望敬妃万一”。

不管英宗对吴贤妃是否刻薄,但刘敬妃极其受宠,确实可以验证《万历野获编》的说法:“钟情独至”。

贞顺懿恭惠妃葬礼

自闻丧日起,英宗辍朝五日,也就是停止临朝听政五天。当然这并不代表皇帝不上班,只不过英宗会脱去吉服,穿着浅淡色衣服到奉天门视事。文武百官同样穿浅淡色衣服,乌纱帽、黑角带朝参。

刘氏的谥册,由翰林院撰写,用黄绢装册。宣册之日,皇太子朱见深、德王朱见潾、秀王朱见澍、崇王朱见泽都要在灵柩前行鞠躬两拜之礼。惠妃册文如下:

朕惟古者贤妃其德行有以辅内治厚彝伦者,既薨之后必有赠谥之礼焉。尔敬妃刘氏小心敬谨,事朕有年。其清白之节,慈和之行。贤声善誉,著于宫闱。方期赞助之永谐,岂意一朝而遽逝。追惟淑德,宜有褒称。兹加封尔为惠妃,谥曰贞顺懿恭。尔其有知,服兹宠命。—《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葬日当天,紫禁城玄武门外依次排列方相、旛幢、灵车、驼马、鼓乐、真亭、彩亭。这里的方相,就是纸扎的人偶,为死者开道用。随后内使捧着铭旌魂帛,导引着灵柩来到玄武门外。然后丧夫“捧棺就辇”,内官将魂帛置于小车之中,开始向墓园缓缓进发。灵柩前有女乐二十四人,花旛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一十人。途经各城门的祭祀,则由内官和太常寺官负责。

贞顺懿恭惠妃墓园所在地探究

回到本文开头,按照英宗遗诏的意思,似乎是等日后钱皇后崩逝并与皇帝合葬之后,再将惠妃的灵柩迁来合葬。然而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钱皇后去世之时,继位的宪宗生母周贵妃为了这位大行皇后能否与先帝合葬,和百官大闹了一场。

按照周贵妃(此时应称周太后)的要求,钱氏没生儿子,不能和先帝合葬,也不能祔享太庙。因为在她看来,这都是她日后应该享受的待遇。不过钱氏和她之间嫡庶有别,大臣们经过反复艰苦的斗争,终于和周太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结果,即将来周太后也可以和钱太后一样与先帝合葬,并且祔享太庙。

在如此的局面上,还有谁会想起亦须迁来的惠妃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这位贞顺懿恭惠妃无儿无女,也没人帮她出头,就这么着吧。那么问题来了,刘氏究竟葬在了哪里?

在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今言》中,记载刘氏的葬地为“桃山”。《今言》的作者郑晓,是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同时还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按理他的话应该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然而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徐学聚所著的《国朝典汇》之中,则将惠妃的葬地记为“绵山”。《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也持相同看法。

今《祀典》载裕陵十八妃,一葬绵山,余皆金山。意者绵山为刘妃乎?—《万历野获编卷三·英宗敬妃丧礼》

这里的绵山,如今称为棉山,位于崔村镇棉山村以北。崔村镇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这里另外有一个真顺村,村中有一座“刘娘坟”,长年以来其主人都被称为是被明武宗所宠的乐伎刘娘娘。笔者以为这个“刘娘坟”就是贞顺懿恭惠妃墓,理由有三:

其一、明武宗宠信的刘娘娘,是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额,也就是一位人妻。武宗酷爱人妻,当便宜老子都不怕,看到才貌双全的刘美人更是走不动道,直接将她带回了京师。然而直到武宗驾崩,这位刘娘娘都没有得到封号,继位的明世宗怎么可能为她修一座高规格的坟墓呢?

其二、绵山曾作为明代皇家园茔使用,《顺天府志》记载明仁宗的二子:蕲献王和滕怀王都葬于此处。换句话说,葬于此处的刘娘娘一定是一位皇妃,如果不是武宗宠信那位乐伎,会不会是刘惠妃呢?

其三、崇祯年间,昌平城东的正通寺年久失修,当时看护十三陵的太监们捐款对其进行了重修。其中有一位太监路良,就是在贞顺村管理“贞顺懿恭惠妃坟”。据说在崔村镇香堂村的《敕建圣恩禅寺碑》的碑文之中,也有“贞顺村”名字。由此可见,真顺村在明代被称为“贞顺村”,葬于其中的就是惠妃刘氏。

至于说此地为何被称为“桃山”,是因为崔村镇北面的燕山丘陵山地,在唐代被总称为“桃谷山或桃山”。所以“桃山”和“绵山”的记载都没错。

结语:没能与英宗合葬,对刘惠妃来说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是当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周氏崩逝之后,其孙明孝宗打开裕陵地宫准备将祖母与祖父合葬之时,才发现英宗和钱氏墓室之间的通道根本就没有打通。

换句话说,刘惠妃没有迁葬裕陵,未尝也不是一件幸事。不然以周氏的心性,不知道还要对她的灵柩怎么折腾。不过很可惜,据清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会试会元刘嗣绾所著的《尚絅堂诗集》记载,惠妃在乾隆年间便已被盗,其中多有金宝。

惠妃墓位于真顺村西北的北大岭山脚下,这里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符合风水宝地的一切特征。可惜历经多次盗掘,惠妃墓地宫和牌楼、享殿等均已不见踪迹,墓园旧址中仅剩一些散落的石构件。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后无非也是一捧黄土而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葬礼,一生,皇帝,规格,灵柩,敬妃,公元,刘氏,年纪,惠妃,观点评论,绵山,英宗,刘娘娘,刘氏,惠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葬礼,一生,皇帝,规格,灵柩,敬妃,公元,刘氏,年纪,惠妃,观点评论,绵山,英宗,刘娘娘,刘氏,惠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葬礼,一生,皇帝,规格,灵柩,敬妃,公元,刘氏,年纪,惠妃,观点评论,绵山,英宗,刘娘娘,刘氏,惠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