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三言两语就给出了一个解释,如此充满信心,这正说明他们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处于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知识程度最低的人反而最自信,我感觉这群韩国科学家就是陷在里面了。
最近,全世界又被“室温超导”刷屏了。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3月的时候,就有一位罗切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教授宣称自己实现了室温超导,但仅仅两个月以后,就被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团队发表论文推翻了(“室温超导”——极大可能不成立 | 科技袁人)。现在又过了两个月,居然又有一群韩国科学家出来说自己实现了室温超导,这也太……奇妙了。
Dias研究组在《Nature》上的文章《一种氮掺杂镥氢化物中近常温常压超导的迹象》
闻海虎研究组在《Nature》上的文章《Lu-N-H材料近室温超导不存在》
其实,熟悉科学界运行机制的人都知道,过度夸张的宣称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对这事的初始相信程度就很低。用贝叶斯统计(Bayes statistics)的语言说,这事为真的先验概率就很低。但毕竟室温超导是关系全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所以我还是认真去做了一些调研。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调研的结果是我对它的相信程度更低了,后验概率几乎降到了0。简而言之就是,这群人对超导似乎是彻头彻尾的外行。他们甚至比Dias还不靠谱,Dias跟他们一比都成很有节操了!
贝叶斯定理
首先,Dias好歹是在《Nature》上通过评审正式发了篇论文,事前还在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做了个正式的学术报告,而这群韩国科学家呢?他们只是在学术预印本平台arXiv上传了一篇文章(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预印本的意思就是没有经过同行审稿的,只是他们自说自话,这可信度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
当然,在正式发表之前先发个预印本也很正常。但他们这篇预印本文章的标题实在是太赤裸裸了,直接就叫做《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The First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再来看论文摘要第一句:“全世界第一次,我们成功地合成了室温常压超导体(临界温度超过400 K,即127℃)……”(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we succeeded in synthesizing the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Tc ≥ 400 K, 127℃) working at ambient pressure with a modified lead-apatite (LK-99) structure.)
学术界之外的人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有什么问题,但学术界之内的人都知道这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它直接表现出这些人追求的是名利,而不是科学真理。如果是真正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个真正重大的成果,他们的表述会尽量客观,尽量克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生怕说过头造成反效果。例如他们会多用被动语态,多说“什么实验证明了什么”,而不是说“我自己发现了什么,我是天下第一”。所以从这群韩国科学家的标题和第一句话,就让我感觉他们的名利心简直是跃然纸上,显得十分民科。
再往下看,我又看到一个大雷,这个大雷可能是一般科技媒体记者很少了解的。他们宣称自己的结论有多种实验测量的支持,然后!他们就堂而皇之给出了一番理论解释,说这种超导来自Cu2+离子取代Pb2+离子导致的体积收缩,而不是来自外界因素如温度和压强(The superconductivity of LK-99 originates from minute structural distortion by a slight volume shrinkage (0.48 %), not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shrinkage is caused by Cu2+substitution of Pb2+(2) ions in the insulating network of Pb(2)-phosphate and it generates the stress)。
外行可能会觉得,给出实验现象之后再给个理论解释,不是很正常吗?但实际上,对室温常压超导来说这就很不正常。请注意,韩国团队做的是室温而且常压的超导,这比Dias的室温超导还要夸张,他宣称的室温超导还需要一万个大气压的压强呢,韩国团队直接就是常压。
这里有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超导是有个理论解释的,叫做BCS理论,以三位提出者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姓氏首字母命名,他们因此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BCS理论的预测,常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 K,即-233℃,这个上限叫做麦克米兰极限(McMillan limit)。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72/summary/)
不过,后来确实发现了常压下超过40 K的超导材料,如1986年发现的铜氧化物材料和2008年发现的铁基超导材料。这说明它们超出了BCS理论的适用范围,学术界因此把它们称为高温超导。这是一个十分好笑的术语,说到高温普通人可能以为至少也得几百摄氏度,但在超导领域里,高温的意思是仅仅超过40 K!这个温度甚至低于液氮的温度77 K,更比室温低得多。所以如果你知道在超导领域里高温低于室温,高温超导早就实现了,室温超导却还没有,你的知识水平就超过了90%的人!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两位发现铜氧化物超导的科学家(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87/summary/)
如果你再知道高温超导理论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你的知识水平就超过了99%的人。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都快40年了,但高温超导的理论仍然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理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结果就是,整个超导领域都冷下去了,远没有八十年代那么火热了。
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就会知道,高温超导的实验和理论其实是两回事。即使给出了一个高温超导的实验事实,对它的理论解释也仍然是很不清楚的,需要很多人继续努力很长时间。假如韩国团队的室温常压超导结果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它超过了麦克米兰极限,所以它一定不是BCS理论能够解释的,一定需要某种现在还不清楚的理论。
然而他们居然三言两语就给出了一个解释,如此充满信心,这正说明他们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处于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这种信心是一种典型的民科表现,就好像有人号称自己能三言两语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解决可控核聚变,在内行看来这只能说明他们具有一种虚妄的信心,说明他们什么都不懂,连这些问题困难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知识程度最低的人反而最自信(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袁岚峰),我感觉这群韩国科学家就是陷在里面了。
达克效应
后面还有一个大雷。这群韩国科学家在arXiv上发了一篇预印本之后仅仅两个半小时,居然又上传了一篇预印本(https://arxiv.org/abs/2307.12037)。这第二篇文章的标题倒是正常多了,叫做《Pb-Cu-PO4超导体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悬浮及其机理》(Superconductor Pb10−xCux(PO4)6O showing levi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mechanism),——好吧,也不是十分正常,但至少比第一篇的标题《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正常多了!
《Pb-Cu-PO4超导体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悬浮及其机理》
令人吐血的是,第一篇文章只有三个作者,第二篇作者却有六个作者,而且没有带上第一篇文章的第三作者(Young-Wan Kwon)。这种乱象很令人怀疑他们发生了内讧:还没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就已经为诺贝尔奖怎么分打起来了?!
暂且不管这些乱哄哄的人事纠纷,我们专心来看科学内容。现在网上传的韩国科学家号称实现超导磁悬浮的视频,就出自这第二篇文章(韩国造出世界首个室温超导体?127度实现超导,复现即锁定诺奖)。他们显示,自己的样品在磁体上能够部分地翘起来,他们说这就是超导磁悬浮。
韩国科学家论文中的超导磁悬浮图(第二篇预印本的图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