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造反也是有套路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实属无奈?实则早有预谋

造反也是有套路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实属无奈?实则早有预谋

《三国演义》开篇即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岂知分分合合的天下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在于人。人生在世,多数人的求的还是名与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胜呼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掀开了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太史公为了凸显这个主题,特意虚选择了陈胜未发迹之前的一则小事。

陈胜与众人在田间劳作,闲暇时分,他告知众人,仰天说道:“苟富贵,勿相忘。”

众人不解,他唯有道出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表明自己与众人的异同。

从此,中国的历史的便由此徐徐展开,演化成了了循环往复的兴亡怪圈。

纵观千年,中华民族一共出现了三个大乱世,其一为春秋战国,其二为魏晋南北朝,其三则为五代十国。

乱世之中,以下犯上,草莽攫取高位者数不胜数。然而,三大乱世中,真正做到皇帝更换如走马观花般迅速的唯有五代十国。

《水浒传》有诗云: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五代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开始算起,到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不过区区五十四年的时间,竟然出现了15位皇帝,也就是平均每3年换一任君主。

如此频率,堪称闪电,估计一些百姓连上一任皇帝姓甚名谁还不知时,下一任皇帝就登上了宝座,而且两者之间的姓氏还不一样。

无疑,这种操作加深了君臣之间的罅隙。君主一旦害怕臣子夺取自己的宝座,就必然会生出害人的手段,千年前文种老先生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诚不欺人也。

以下种种血淋淋的事实不容你不信,后汉最后的一位皇帝刘承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汉隐帝刘承佑自登基之日起,就对父皇留下的大将充满疑心,尤其是郭威,手握重兵,若其贪慕权位,自己绝难逃过一劫。

与强者对抗,绝不能以硬碰硬,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十则围之。只有当自己到了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像猫捉老鼠那样戏耍对手。

如今他能使用的唯有阴谋,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巧计打败郭威。擒贼先擒王,只要郭威束手就擒,几十万部队自然可以乖乖地驯服,可是如何暗杀郭威呢?

刘承佑苦思冥想几夜,觉得唯刺客不能为之,必须找到一批不惜生命且武功高强的忠义之士,让他们趁着郭威周边防御薄弱时,发起围攻。

事情无论成功与否,任何一种结局都难逃一死。

失败了,郭威必然怒而杀之,继而将祸端引到自己的身上。

成功了,为了皇家的颜面,他又不能承认其为自己的手下,不得不当着臣民的面子将他们杀头。

因而,要找出这样一批人,无疑是难上加难。

他非汉献帝,不愿活成一具傀儡,汉高祖的雄风至今仍在他胸中猎猎作响,敢提三尺剑,以一介亭长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并争。

此刻是自己的条件不知比汉高祖优越多少,岂能就此唯唯诺诺?

他知这批死士必须自己亲自培养,遂秘密联系了一帮江湖人士,用重金利诱之,用权位引导之。时机成熟后,他下达命令,死士团出发。

本以为一切会顺顺顺利利,却不想五代十国的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感。孰不知五代十国本就是以朱温篡唐开启,这就是五代十国的基调。

之后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的皇位,认了小自己16岁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亲。

耶律德光不是那种爱好名号的皇帝,自是不会因为对方一句父亲,就同意出兵。

石敬瑭也深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道理,于是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将中原地区的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

燕云十六州乃中原地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战略要地,一旦拱手相让,就等于将丰饶的中原大地摆在敌人面前,任由敌人抢掠。

以上这些事件,郭威岂能不知?他对周围的人始终保持着不信任感,死士团靠近时,他早就感知到了空气中肃冷杀意。

死士团的人杀过重围,终于来到他的面前,他失神地闭上眼睛,仰天问道:“各位英雄,可否让在下死个明白?”

死士团眼看着大功马上告成,遂告诉了郭威实情。郭威等待的就在此时此刻,手下早就有人劝他废掉小皇帝,自立为帝,他一直犹犹豫豫。

毕竟先皇刘知远与自己相识于微贱之时,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引为知己。其临终前谆谆告诫自己好生辅佐刘承佑,自己曾经点头答应,又岂能食言呢?

可这次,不能再怪他啦!他本想好好辅佐刘承佑,让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业,可惜他却满心想杀自己。

郭威睁开眼睛,目光透露出冰一样的寒意,只听他咳嗽一声,四周就多了无数支暗箭,死士团全军覆灭。

其中一名死士临死前仍在不甘心地说道:“郭威,你竟敢造反?”郭威的脸上露出了春日般的笑容,淡定地回道:“皇帝旨意,岂敢不遵?”

这些死士不知道,早在他们出发前郭威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在郭威一番痛哭流涕之后,他手下的大将早已选择站队郭威。

刘承佑计划失败,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后汉迅速被碾做了历史的尘埃,接下来就进入了五代的后周时期。

郭威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君主,登上君主之位后,郭威同样有着自己的担心。若是自己的位置被下手篡夺,来回内斗,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呢?

契丹、党项环伺左右,中华大地又四分五裂,正是百姓受苦受难的时节。若长期陷入争权夺利的怪圈中,自己也必将沦为历史的笑柄。

他膝下无子,痛定思痛之下,决定找一雄才之人,认做义子,而后让其继位即可。

柴荣就在此时来到了历史的舞台,不得不承认,如果郭威没有认他为义子,即使他再骁勇善战,也不会在五代的历史中大放异彩。

毕竟,他的身份仅仅是将军,与皇帝相比,仍旧是萤火比皓月,差距可谓是十万八千里。

事情按照郭威的安排,一切都在顺利进行,柴荣登上帝位,后周的将与也在逐步扩大。按照这样的速度,相信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柴荣也意气风发,甚至御驾亲征北辽,只为收复被儿皇帝石敬瑭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却不想历史永远不会随着人的心意发展,柴荣因病离开了人世。

在临终前他唤来自己的好兄弟赵匡胤,此情此景,和刘知远托孤时的模样如出一辙。赵匡胤含着泪同意兄长,日后必定好好辅佐侄子柴宗训。

后周的皇座上端坐的不再是枭雄柴荣,而是成了其幼子,不知人心险恶的柴宗训,而坐在柴宗训旁边的,则是她的母亲。

孤儿寡母如何能安天下?赵匡胤成了名副其实的权臣,他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进则一步登天,他没有退路。皇帝年幼时,对他言听计从,他可以尽情辅佐。可是皇帝终有一天会长大,他必然渴望收回自己的权力。

伴君如伴虎,何况自己所处的时代,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皇帝岂能不起疑心?

更何况,此时的小皇帝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定国。

若自己完成了统一大业,史官在记录时会如何下笔?臣子又岂能又君主争功?辛辛苦苦半生,美名是他人的,性命是他人的,辛苦的意义又何在?

此刻,谋朝篡位的心已然生出,可是他不敢说出,生怕难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聪明的手下早就看破了其心思,安排了一场夺取皇位的演出。

演出从一个早晨开始,小皇帝接到飞报,北部大辽国举大兵来袭,小皇帝顿时手足无措。赵匡胤临危受命,披挂上阵,奔赴边塞。

可是当军队行到一个名叫陈桥的地方时,忽然停了脚步,没有人知道什么原因。

史官们只记述了这天半夜的一个情景:

赵匡胤正在营帐内休息,一队人马不由分说地闯入其中,抖落出一件黄色的袍子,将其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

迷迷糊糊中的赵匡胤被黄袍子上的绣龙惊醒,当即表示了拒绝,可是双拳难敌四手,最终,他被强穿上了龙袍。

紧接着,兄弟们山呼万岁,请求他自立为帝。

又是一个篡权夺位的戏码,与之前的场景并无太大的差别。郭威解决的只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整个时代的问题。致使这个问题又再次落到了赵匡胤的身上。

赵匡胤从登基之初就在思谋这个问题,他想到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短期的,即劝导功臣宿将返乡颐养千年,将军权统统收归中央,不给他们篡权的机会。

为了施行第一个方案,他摆了一桌酒席,与兄弟们痛饮到了深夜。待月上中天之时,他对着月亮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兄弟们不解,问他为何叹息?他解释道自己并不想当什么皇帝,全是兄弟们黄袍加身,不得已而为之。

兄弟们皆呼乃天意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冷冷地抛出一个问题:“若日后有一天,各位的手下黄袍加身,各位又该如何做?”

兄弟们皆求自救之法,赵匡胤借着醉意告知他们不如索性辞官还乡,享受天伦之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相对于其他皇帝诛杀功臣的行为,宋太祖的确仁慈得多。

暂时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后,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赵匡胤又提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即全国范围内实行更戍法。

何谓更戍法?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防止将军士兵,上下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更戍法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将军都要换一个地方,这样做就是要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目的。

赵匡胤的确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唐朝末年以来武将篡权夺位的问题。两宋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任何一桩武将篡权夺位的事件。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是一位成功的皇帝。

然而,润之先生对其评价得极好: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宋太祖再厉害,也终究无法逃脱家天下的桎梏。

以护卫一家统治为核心,必然会得出一个狭隘的结论,这个结论又岂能帮助王朝存续千秋万世?

五代十国时期的王侯将相们更是不懂,他们胸中怀揣着依旧是陈胜式的思想,在获得功名利禄后,穿上华美的衣服,带上巍峨的仪仗队,到家乡的街头走一走。

众人为了从其身上获得足够的好处,自然溜须拍马者多过仗义直言者。

相对于马上打天下,马下安万民更加艰难。其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而是切实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千头万绪一切都需从头捋顺。

以上困局难道没有可解的方法吗?当然是有的。

第一种就是对君主的要求,要求君主拥有像尧舜禹那样的品质,一旦发现对方比自己适合当君主,甘愿退位让贤。

如李承佑,完全可以将皇位献给了郭威。

如柴宗训,亦可以先行禅让皇位,而不是被迫自愿。

可惜权力对于人类而言,如同挥之不去的美梦,其本身所蕴含的幸福使人癫狂。而封建制度下,皇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禅让太难实现。

第二种可以像宋朝一样,用人海战术分割权力,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权力的滋味,却又不给他们足够多的发挥空间。

但是宋朝虽然解决了一个难题,另外一个问题又随之浮出水面。面对着强大的辽国,和蕞尔小邦西夏,泱泱华夏竟然沦落到不停地签订屈辱的赔款条约。

为何?就是因为皇家重文轻武,面对少数民族的铁蹄。文人哪怕拥有一身傲骨、一腔拳拳报国之心,到底是不如武将。

结果就是宋朝遇到了历朝历代都不曾拥有过的困境,赵家皇室几乎全部沦为了俘虏。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耻。

而这一难题似乎等待后来者解决,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元朝自北部草原崛起。

这是马背上的民族,犯了和五代十国的武将们同样的错误,太笃信武力的力量,以至于在98年后便匆匆收场,仓皇地逃回了北部草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中原地区,黄袍加身,套路,赵匡胤,郭威,皇帝,天下,众人,刘承佑,乱世,观点评论,柴荣,赵匡胤,郭威,皇帝,刘承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中原地区,黄袍加身,套路,赵匡胤,郭威,皇帝,天下,众人,刘承佑,乱世,观点评论,柴荣,赵匡胤,郭威,皇帝,刘承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中原地区,黄袍加身,套路,赵匡胤,郭威,皇帝,天下,众人,刘承佑,乱世,观点评论,柴荣,赵匡胤,郭威,皇帝,刘承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