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大唐的天空,大白天出现了太白金星,李渊闻之大惊失色,唐朝天文官员对此的解释是将有新君出现,李渊首先就想到了李世民,为此,他招来李世民问讯,而李世民却借机递上密奏,控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之事,震惊之余的李渊决定次日早上召开由主要大臣参加的高级会议,并要求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前往,接受问询,李渊名义上是招他们来询问,实际上是他在做最后的努力,实在调停不成,他只得选择丢车保帅,软禁李世民,逼他就范,对此,李世民也有所察觉。
网络配图
次日清晨,核心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人先一步来到宫中,与李渊紧急磋商如何解决让人头痛不已的太子与秦王之争,而从李世民本次密奏看,又短期内无法证实太子、齐王“淫乱后宫”的真凭实据(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不论其内容真假如何,但足以说明他们兄弟俩已发展到了势同水火、无法并存的地步,此时的李渊必须从江山社稷出发,忍痛作出选择,而“得到太白金星问候”的李世民显然占有优势。针对李渊的召见,李世民也确信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会如约前来,如果他们两人托故不来,反倒给人心虚的感觉,李世民真正的意图并不是要告倒二人,而是在半路将其截杀,李建成在内线的密报下,也获悉了李世民密奏的大概内容,他随即将齐王李元吉招至东宫商量对策,李元吉的第一感觉是觉得有问题,凭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像投诉“淫乱后宫”这种不顾脸面与后果的行为,不符合李世民一惯冷静缜密的性格,所以,他的意见是不去,先留在东宫静观其变。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网络配图
然而正如李世民所预计的那样,李建成无法、也不敢不参加这次召见,当他看到李世民仅带十个卫士前往的假象后,觉得李世民势单力薄,翻不起什么大浪来,随即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马布置停当后,决定和李元吉入宫见驾,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突然察觉大事不妙,立即催马疯狂向东宫方向逃命,《资治通鉴》:乃俱入,趣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然而为时已晚,紧随其后的李世民当机立断,搭弓射箭,一箭就将李建成射杀,紧接着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也迅速赶到,射杀了李元吉,得到消息的东宫、齐王府两千余人马便在大将冯立、薛万彻等人带领下,直奔玄武门,为主公复仇,秦王府大将张公谨独自一人关闭了城门,将乱兵堵在玄武门外,而驻守于此的“屯营兵”则与东宫、齐王府士兵缠斗于一起,双方打的非常激烈,并导致守方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战死,这时突然又杀出数百名秦王府的勇士,两面夹击,才将东宫与齐王府的士兵平定,随后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进宫面见唐高祖李渊,并请后者宣布让所有军队都听从李世民的指挥,见形式已定,李渊只得照办。
网络配图
然而此次事变也留下诸多疑点:
首先,李世民伏兵于玄武门时,为何异常谨慎的太子、齐王竟没有察觉,直到走到临湖殿时才猛然发现情况有变?李世民是如何在太子庞大的眼线下瞒天过海,发动致命一击的?
第二,李世民共带十名随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埋伏在玄武门,为何尉迟敬德在追击李元吉时的骑兵却多达七十名?
第三,在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杀后,到东宫卫士攻打玄武门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皇宫内发生了什么?
第四,当东宫士兵攻打玄武门时,为何只有张公谨在独自关闭城门?李世民这时在哪里?
第五,当宫门关闭,皇宫内卫兵出不去时,与东宫士兵对打的“屯营兵”又来自哪里?
第六,很晚才与东宫军队激战的数百名秦王府勇士在事变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七,当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走到李渊面前时,保护皇帝安全的强大卫队为何不加阻拦?
网络配图
要想拨开这层层迷雾,这里就不得不关注一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秘小人物——常何,事变后常何的地位也跟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常何原是中原霸主李密手下的武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归顺大唐,常何作为败将一员,也随李密一起降唐,被李渊封为“清义府骠骑将军”(正四品),《旧唐书职官》:“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后来,李密在长安混得不如意,就想带着常何等人一起反唐,常何不愿意,流着泪劝说当初的老板不要冒险,但李密执意不听,最终瞒着常何发动了兵变,最后兵败被杀。
网络配图
李密死后,虽然常何也受到了牵连,但毕竟他没有参与兵变,还劝说李密不要造反,因此只是被降级处理,改封“车骑将军”(正五品),《新唐书职官》:“七年,改……车骑将军为别将。”《旧唐书百官》:“别将正五品上。”后来,李世民在攻打王世充时,常何成为紧随李世民的“左右骁骑”,虽然地位不是很高,但和李世民关系较为亲密,这在唐高宗年前,常何死后,由权臣李义府书写的常何墓志铭文可见一斑:“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意思是说常何在与李世民共同征战时,李世民曾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常何肩上,并在探访常何于军营中的帐篷时,亲自验看过营帐四周的设施状态,诸如防雨、防风之类的工作是否到位,这让当时的常何受宠若惊、念念不忘,认为自己得到了主公“深诚”的“厚遇”,所以希望自己日后能思图报效。
网络配图
那么,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又担任何种职务呢?据史书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受李世民密令入京,“领北门健儿长上”,《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长上者,长上宿卫将士也。凡卫兵皆更番迭上;长上者,不番代也。《唐六典》:凡应宿卫者,并从番第,诸卫将军、中郎将、郎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长上折冲、果毅应宿卫者,并一日上,两日下。“北门”即玄武门,“健儿”是指骁勇善战之人,也就是说,常何当时在玄武门长期担任戒备、巡逻等武装卫戍工作的武将,是以常何这样的身份,他是根本无法做到在玄武门拦住太子、齐王的随从,只让二人入宫的目的,不过,常何虽不能“只手遮天”,但他却能用数十枚金刀子为李世民买通数十名同样身份的“北门长上”,这样一来,当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追击李元吉时,一个关键的细节就是骑兵们在不停的以利箭攻击李元吉,直至将其射落马下,而这些人符合“北门长上”的典型特征:配备弓箭、马匹!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只带了十名随从到玄武门,却凭空多出数十名全副武装骑兵的原因!常何在其中扮演了暗棋和间谍的角色,在李世民兵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配图
同样,也是常何及其他被收买的“北门长上”率领玄武门外侧左右两营的“屯营兵”截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护卫队,这两营“屯营兵”大约有两千人左右,屯聚北门,地位举足轻重,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公开全副武装驻守,当然这样一支队伍不可能没有太子、齐王的耳目,也正是李世民在常何的协助下,买通了所有的“北门长上”,通过瞒天过海之计避开了太子、齐王的耳目,此时屯营兵的当值总指挥是云麾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这两人并没有参与密谋,只是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已经身死,这两人也算是失职,死罪难逃,反观李世民嬴了,他们临时决定帮助李世民,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活下来甚至加官进爵,因此他们两人下令屯营兵阻挡了太子及齐王府的复仇大军,最终两人全部战死,除了这部分人,史书中还提到有数百名秦王府的勇士也参加了此次事变,长孙皇后甚至亲临现场鼓舞士气,《旧唐书后妃传》:“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这些全副武装的勇士进入皇宫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解除宫城内所有侍卫的武装,控制住当今皇帝——唐高祖李渊。
网络配图
李渊到底有多少卫队,怎么被控制的?按大唐编制,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全的侍卫归属于左右备身府,每府有掌御刀的侍卫(称“千牛备身”)12人,佩御箭侍卫(称“备身左右”)12人,普通侍卫(称“备身”)100人,负责仪仗的侍卫(称“执杖”)150人,两府侍卫有548人,不过,考虑到侍卫是当一天班,休息两天的情况,当天左右备身府当值的近身侍卫大约在180人左右,除近身侍卫外,在皇帝所在大殿周围要害区域还有担任警戒的外围卫兵,所以,当玄武门事变发生时,直接保护李渊的兵力应在300~500人之间(当然,皇宫其他地方还有卫兵,但都处于分散状态),也就是说,围攻李渊卫队的秦王府勇士是其2倍左右,此外由于事变突然发生,李渊的卫队毫无知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也不是很明了,所以属于仓促迎战,在双方都付出极大伤亡后,才将其控制,随后,尉迟敬德这才全副武装走向大殿,逼李渊交出兵权,并下旨终结玄武门外太子以及齐王护卫的疯狂复仇。
网络配图
李世民之所以在这场事变中成为赢家,很大原因是他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在他和李建成只能活一人的情况下,什么兄弟之情、亲情都将变得苍白无力,唯有一拼,如果他不发动政变,那么等待他的结果将是轻则丢官失势、惨遭软禁,重者被杀,而对于尉迟敬德、长孙无忌这帮秦王府的亲信,以及以常何为代表的数十名“北门长上”来说,玄武门事变一旦启动,他们除了拼尽全力取胜外,别无选择,一旦失败,他们这帮人都会被处以谋逆大罪,株连九族,而对于临时起事的屯营将军敬君弘而言,在当时的局面下,也不容许他保持中立,如果李世民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失职大罪,也是死罪,所以他在常何等人的协助下也只能拼命狙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卫士,最后拼死一搏的李世民只得集中秦王府的死士围攻李渊卫队,最终将其控制,然后借助李渊的授权收拾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余势力,造成既定事实,李渊只得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