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御史刷卷制:监察人员严格挑选,监察范围扩大到全国

明代御史刷卷制:监察人员严格挑选,监察范围扩大到全国

因此,培养一些有能力且忠于自己的大臣来帮助自己便显得十分必要。但如果想要他们帮忙,就必须把自己手上的权力分出去一部分,这无疑便会让皇帝对大臣们产生一定的戒心。

因此,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针对官僚系统所建设的监察制度也由此提上日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得到改进。到了明朝之时,御史刷卷制度正式登上舞台,并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一、御史刷卷制度的产生得益于明朝时期的独特环境

1、前朝的不断创新奠定了经验和基础

虽然御史刷卷制度是正式产生于明朝,但如果说到它的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唐文拾遗》当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意思就是说有政绩的人在经过相关部门的考核、得到批报之后,官职便可以真正得到升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磨勘是一项具有官员政绩考核的功能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磨勘在当时还有着另外两个意思,分别是对乡试与会试的考卷进行复核与核算钱粮等重要资源的账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磨勘制度才起源所导致的结果。

一方面,官员本身需要按照一定要求,将自己在任期间内的政绩制作记录在一本册子上并交由相关官员来进行审核;

另一方面,该官员在任期内所使用的所有文书也会被进行严格的审查,因为文书不仅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一个官员的行政能力,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文书的审查来判断该官员是否出现过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情况。

同时,所有的公文、考核、文册等资料都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完整,易于查找与随时再进行审核,再度加强了磨勘制度的职能。

元朝之时,刷卷一词正式出现在历史之中,所以说刷卷是元人的首创其实并不为过。不同的是,宋朝磨勘职能的实施有两个相对应的专门机构,而刷卷则是御史台——元朝官员监察机构的职能。

但又相同的是,这两者将对官员的考核重点都放在了官员行政往来的文书之上,所以虽然元朝刷卷并非是对宋朝磨勘的继承,但它们总归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早期刷卷是一个季度一次,但由于有些事件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季度便使得刷卷记载可能会出现不完善的情况,所以后来的刷卷改为半年一次。

其检查范围也相当广泛,中书省、枢密院等百官都是监察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结合磨勘与刷卷两种形式,建立了御史刷卷制度。

如果说要评选一个历朝历代当中最厌恶贪官污吏的皇帝,那么朱元璋想必是可以获得许多人的投票的。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的吏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地主和官员们对老百姓们的剥削越发严重,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天灾,人们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

另外,在元朝的等级制度下,汉人们本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受到欺压的对象,朱元璋便是其中一个。

虽然历史上也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个出身贫苦的皇帝,但朱元璋的早期经历之凄惨是真正领先于他们的。

由于先后发生的旱灾、蝗灾以及瘟疫,朱元璋的父母亲及兄长先后去世。但贫困的家庭却无法负担起他们的丧葬费用,朱元璋只能将他们草草掩埋,并且只能在生存的需求下被迫与其他家人分开、各自逃生。

在这一过程当中,哪怕有一个官员是真正为民着想,朱元璋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但可惜就是一个都没有。可以说,朱元璋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就是在困苦与灾难当中度过的。

也因此,当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对吏治的清明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明初四大案当中的空印案与郭桓案便是他这一信念的体现。因此,御史刷卷制度的诞生便是这种思想要求下的产物。

1、监察范围真正扩大到了全国各地各个机构

前文已经提到,元朝时期刷卷监管范围是包括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及文武百官,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确保朝廷内部的政治清明。但到了明朝时期,这个范围再度扩大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各个机构,涵盖各个层面。

如提学便要求提学御史对师生廪馔及修理学校的相关事务进行刷卷;巡京营则是对士兵们的军籍进行审查,防止有逃兵现象发生,其他领域还有屯田、清军、巡盐等等,囊括众多。

可以说,在刷卷制度之下,明朝各个机构都处于随时被进行审查的几率当中,这无疑能够极大打击贪赃枉法者。

2、监察人员的挑选也经过了严格选拔

明朝御史的选拔不仅看重官员本身的政治能力,官员的资历也同样被纳入了考虑范围当中。通过初级选拔出来的人首先需要被送往各个行政地区历练三个月左右,“第为三等。上中二等授御史,下等送回吏部”,只有其中的优秀者才可以获得担任御史的资格。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考试等等来全方面确保监察御史的能力。即便是担任了监察御史,还需要从最低级的官员做起,考核官员则根据该御史在这一过程当中的表现来最终确定他所适合的层次。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正经选拔过程而晋升的御史自然在行使其职能时会更加严格谨慎,刷卷制度的在实施时也能发挥最大效果。

所有制度从产生到完善,都需要经历一个改进的过程,刷卷制度同样也是如此。不过相对来说,明朝刷卷制度的完善是伴随着整个明朝公文保管过程的完善来进行的。

如最初的明朝文书字数甚多、十分繁复,极大影响到了行政效率;又如不同行政级别的官府对公文文书的下发过于草率随意,导致容易出现命令混乱甚至是上级官员借此欺压下层百姓的情况出现。

受限于这些条件,即便御史本身想要正常行使自己的刷卷职能,其工作效率无疑也会降低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着手对当时的政府机构展开了一系列的大力整治。

如明朝的官员在上任之时开始需要用堪合来作为自己身份的确认和权力行使的凭证,而在使用堪合时则需要在公文当中留下记录,“查回勘合,对簿注销,付送各司发落。”

因此,御史便可以通过对官员勘合使用记录的查看来确认其是否出现过行为不当的情况。

其他诸如公文的移送交接、保管等方面也都有相应规定,最大程度地为御史刷卷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毕竟整个行政系统是一体的,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配合起来才可以正常运行的。

1、维护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既是因为经历过胡惟庸案之后的前车之鉴,也是为了更好地将权力笼络在自己的手中,朱元璋下令废除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虽然使其陷入了相当程度的公务繁忙状态当中,但无疑也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一定效果。之后明朝统治者更是专门建立了内阁制度,将自身的权威作为了内阁大臣们的权力来源,从而使自己的个人威严达到顶峰。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还有着诸如御史刷卷等用以监督文武百官的制度,这无疑再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2、对后世的监管体制提供了经验

御史刷卷制度在其实施过程当中,尤其注重对公文、书册等文字记载类事物的考察。甚至可以说,资料记载的清晰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御史刷卷制度的效果如何。

这个记载的清晰与否,并不仅仅是指文字本身,同时还指的是文字的保管方式、移动过程以及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规范。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史刷卷的进行才能显得有所依靠和凭仗,从而发挥到最大效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御史刷卷制度在资料记载方面是值得人们学习借鉴的。

总的来说,明朝御史刷卷制度的产生,既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在监察体制上的选择,也是明朝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虽然由于封建体制的固有弊端,导致即便是御史刷卷制度也在很多时候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效能,但它总归是后人在前人经验上所重新建设并完善的一个全新制度,是一次在检查领域的创新。

直到现在,虽然御史刷卷已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当中,但它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却仍然遍布在许多社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监察,进行,范围,明朝,朱元璋,机构,人员,制度,御史,观点评论,明朝,朱元璋,制度,御史,官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监察,进行,范围,明朝,朱元璋,机构,人员,制度,御史,观点评论,明朝,朱元璋,制度,御史,官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监察,进行,范围,明朝,朱元璋,机构,人员,制度,御史,观点评论,明朝,朱元璋,制度,御史,官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