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道,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进而导致募兵制的出现。募兵制又使得军队中出现了固定的将领和士兵,从而形成“将领+士兵”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不断发展进而在天宝年间使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了著名的“天宝十节度”。这代表着节度使制度的正式诞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华夏问长安节度使的第二集,节度使的蜕变!
“天宝十节度”出现之后,地方军事实力派算是正式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了。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一点,实际上这一时期,地方军事实力派对于大唐王朝的对外军事扩张是极为有利的。毕竟,将领和军队形成了稳定的组合,这就在整体的指挥上实现了“扁平化”,毕竟长官随时就在身边;各个部队的协调整合更加紧密,毕竟大家的利益已经趋向于一致。
由于当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时期,外向型国家的本质显露到了极致。而国家既然要对外扩张,自然要面对来自于外部实力的各种压力,而抗压的主要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边境节度使的身上。通俗的说,也就是老大有钱有势,社团必须要做大,那就得花重金养一批能打敢拼的马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朝廷中枢对于边境军事集团实际上是采取的扶持态度的,毕竟边军越强帝国边境越安全。所以,接下来唐玄宗李隆基进行了一系列的权力下放:原本节度使和经略仅仅只有地方驻军的军事指挥权,接下来唐玄宗又把地方州县的财政支配权以及州县官吏的监察权下放给了节度使。
这样一来,节度使等于是能够顺理成章的把地方钱粮赋税拿出来一部分用来供养自己麾下的军队,对于看不顺眼碍事的地方官员还能够随时弹劾。抓着“钱袋子”,管着“管帽子”,手里面还有兵权作为“刀把子”,这下谁还制衡得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地方节度使头上的“紧箍咒”算是被彻底解开,藩镇的实力随着节度使手中的权力开始极度的膨胀。当然,在这一时期藩镇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依旧不敢对朝廷有任何的异动。
不过,量变之后就是质变,而引发这一切的人叫做安禄山!
安禄山凭借着自己憨厚的外表和诡诈的心机,赢得了唐玄宗的信任,也得到了李林甫的纵容,一路青云之上,最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他的麾下直接掌控了大唐20万边军,是整个唐帝国边境军队总数的40%,是朝廷直属中央军的2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马仔上位了,一口气吃下了三个堂口,接下来就是传统的戏码:背刺老大了!
唐玄宗玩脱了,安史之乱爆发了!
而这个时候,单靠中央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对付不了安禄山叛军的,唐玄宗为了平乱,不得不借助西部的河西、朔方、陇右、剑南的军事集团与之对抗。所谓皇帝不差饿兵,原先是你皇帝管着我们,现在却是你皇帝求着我们,你自然就要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这样一来,地方节度使就把原先暗中积蓄实力的行为转化为了明面儿上的动作。
也就是说,原先你老大罩得住,所以大伙儿都听你的;现在出了一个反骨崽一顿折腾,你当老大的罩不住了,可就不要怪下面的堂主、舵主们带着各自兄弟抢地盘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唐朝中枢系统急于平息叛乱,于是对跟随安禄山叛军的各个军事集团采取了极为优厚的怀柔条件。只要他们肯投降朝廷,那么就直接拉过来成为官军,部队也不打散,对于叛军中的降将也分封节度使,依旧可以带着自己的人继续抱团。
正是在这样错误的政策指导之下,使得朝廷阵营中混入了大量的投机分子。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大家再看这个千疮百孔的唐帝国版图,一定会惊掉下巴:一时之间,全国藩镇多如牛毛,最多的时候竟达到了四十多个。
到了这个时候,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已经大大的削弱,而地方藩镇的实力却通过安史之乱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强枝弱干的局面已经形成,节度使开始成为了大唐历史的主角!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