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能定鼎天下,身边少不了一帮子文臣武将,文官之中,最著名的当属刘基。
刘基也就是刘伯温,他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投到朱元璋麾下后即深受信任,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大事,刘基都深度参与并给出重要意见。
洪武三年刘基进封诚意伯,后人袭爵到明末。
刘基在民间甚至被神化,据说他精通韬略、料事如神,有鬼神莫测之能,被拿来与诸葛亮并列,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那还是在龙凤四年(1359年)年底,朱元璋这时已接管了郭子兴旧部,成为小明王麾下都元帅。他攻下应天后广积粮、缓称王,几年间发展得军力强盛。
同时期,其他群雄们却先后失败,朱元璋抓住机会,在1359年12月亲统10万大军攻下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抚恤百姓,人心逐渐安定。
第二年,小明王升朱元璋为左丞相,他又出兵占领诸暨、衢州、处州等处,浙东大部安定。
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刘基。
彼时刘基完全谈不上拥护朱元璋,相反他对朱元璋是敌视的。
刘基家族是青田大族,世有名望,他本人是元朝进士,做过元朝的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
不光如此,刘基还在元朝担任过军职。方国珍起兵后,刘基被推荐为元帅府都事,与元将石抹宜孙一起守处州。
刘基很凶悍,他力主主动出兵剿灭方国珍,方惧怕刘基,用计贿赂元朝高层,刘基被免职回到老家青田。
即便如此,刘基与农民军还是势不两立,他在家乡组织民兵防御地方,方国珍也不敢前来进攻。
《次韵张德平见寄》: 贾谊奏书哀自哭,屈原心事苦谁论。近逢使者徵遗逸,说道岩廊纳谠言。
对农民军,刘基是相当敌视的,更曾写诗直斥朱元璋为盗贼。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 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巳闻盗贼多于蚁,无柰官军暴似狼。
《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 闻道高邮已撤围,却愁淮甸未全归。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虏掠非。
这些诗里,江淮、淮甸都是指的朱元璋,圣朝则是元朝。
以刘基为首的浙东豪族,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缙绅阶层,他们在元朝的统治框架里有自己稳定的位置,因此试图维持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等红巾军代表的是旧秩序的破坏者,将对刘基的利益产生威胁,所以是他们的敌人。
对朱元璋而言,打下地盘是一回事,能否顺利统治是另一回事,如果不能取得地方上力量的支持,统治必定不稳。
因此,能否确保浙东的地方安定,首先要把这些人收归己用,这对朱元璋至关重要。
朱元璋首先命处州总制孙炎去请,孙炎再三邀聘,刘基不为所动。孙炎又写下几千字长信,信里除了恳劝,又多了不少陈明厉害的话,也可以视作威胁,主题思想就是:你不出来不行。
刘基还是不肯出山,朱元璋得知,又命手下著名文士陶安和宋濂再写信规劝。
刘基一看,实在没有办法了,元朝力量这时在浙东已不存,北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东南还有方国珍,相比之下,朱元璋还算礼贤下士。
于是,刘基和叶琛、章溢等人出山,在三月抵达应天。
来到应天后,刘基等人发现朱元璋的许诺并不是随口一说,言行确实一致,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从此开始死心塌地为朱元璋效力。
缙绅阶层归附了,元朝残余的抵抗力量就减少了,又为朱元璋赢得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地方上的秩序也有了保证。
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在诰文中他说:
朕亲临浙右之初,尔基羡义;及朕归京师,即亲来赴。当是时,括苍之民,尚未深信,尔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从情感上说,朱元璋和手下将士大部分是贫苦出身,他们天生和缙绅地主阶层是互相敌视的。朱元璋却能凌驾于这些情感因素之上,招揽人才为自己服务,这份胸襟和气魄非常人所能及,也是他高于元末群雄的能力。
如果要比较一下,在明末也有声势浩大的农民军,但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即使他们占有了军事上的优势,也不懂得如何治国,从对待缙绅阶层的举动上,就能看出他们与朱元璋存在巨大差距,所以最后败亡,也就不足为奇。
像朱元璋、刘伯温等人,都是人中龙凤,对他们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头条有很强大的搜索功能,直接在头条搜索,就能得到需要的内容,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