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莫过于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其实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扩展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他身上还背负着一个朱棣给的重要任务: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也是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为了这位皇太孙做了不少事情,不仅把自己所有的儿子打发走去封地,还为他们定下了几条规矩,防止朱允炆控制不住京城局面。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坐拥天下,百万精兵供他调遣。可是这位全天下最尊贵的人和一个仅仅只拥有一块封地的藩王作战,在拥有绝对胜算的时候却打了一手烂牌,直接输掉了自己的皇位,这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既然是朱元璋的皇太孙,为何朱元璋不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的儿子,偏偏要扶起朱允炆做皇帝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
太子朱标,史书里称他“其仁慈天性然也”。朱元璋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为了他,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将有功之臣全部诛杀殆尽。一时间朝廷血流成河,但无一人敢反驳。
唯有太子朱标挺身而出,劝诫朱元璋不要伤了和气。朱元璋次日就丢给太子一根长满刺的树枝,要他拿起来。朱标怕伤了手,朱元璋说:“我也是怕那些刺日后会伤了你!”
就因为这件事,让朱元璋开始正视朱允炆。在之后,朱标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一直躺在病榻之上,最后撒手人寰。朱元璋悲痛万分,快六十岁的他居然有朝一日也会白发人送黑发人。
身为朱标儿子的朱允炆更是悲痛欲绝,茶饭不思,人硬生生消瘦了不少。朱允炆这些举动朱元璋都看在眼里,朱元璋晚年极为重视孝道,朱允炆这些举动无疑是正中他心。
新皇登基大削藩
朱允炆登基以后,也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不仅大赦天下,还减轻了诸多税收。按理来说,新皇推行新政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朱允炆采用的是宽仁的手法去推行,收获了一片好评。
晚年的朱元璋诛杀了诸多功臣,导致自己的杀业太重。但是这对于第二个登基的皇帝来说,却是一件好事。朱允炆足够宽容,有仁君的风范,整个朝廷死心塌地的跟着朱允炆一起干事。
但是朱允炆也清楚,这些叔叔们都有根基在,万一哪天弄不好,他们就会起兵造反自己。倒不如将江山天下归为己有,这样才能够最大权限的保障自己的帝王利益,也能够守住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首先对周王开刀,不仅把周王给拘留了,还强势地剥夺了他的藩王权力,直接贬为庶民发配边疆。新皇帝又用了同样的方法对待了其他两位藩王,丝毫不顾及亲情。
好牌偏作烂牌打
虽然结局大家都知道,最后燕王成功带着十万人马冲入京城,而建文帝直接下落不明。朱棣用他的精兵大破了百万明军,一举取代朱允炆成为了大明朝的新任皇帝,那么为什么朱允炆会失败呢?
第一个原因,朱棣作为朱允炆的对手来说太过强大。朱棣常年带兵在晚出征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绝不是坐在皇城之中苦读的皇子能够比拟的,并且朱棣的手下武将都不是吃素的。
第二点,乱用人。朱允炆的手下智囊团人很多,其实大家是能讨论出来一个好结果的,坏就坏在朱允炆不会用。前方的武将还在为朱允炆浴血厮杀,挡住远道而来的朱棣。
朱允炆就开始听信那些文人的话,大肆的削武将的位置,这如何不寒了将士们的心?这么一对比下来,那些武将就觉得朱棣还是好的,毕竟他不会克扣自己的手下,也不会阵前“捅”心窝子。
朱允炆把人想的太过理想化,他不想自己背上弑叔的罪名,于是吩咐手底下的人说:“勿使朕身负杀叔之不易”,还要那些将领们自己去定夺,他对于阵前士气的重要性一无所知。
这一番话不仅把将领们搞迷糊了,也为他自己被夺去皇位做了铺垫。建文帝不想背上骂名,手底下的将领们也不敢动朱棣。朱棣直接大大方方的就进了京城的城门,一路杀到皇宫。
总结
朱允炆的失败,败就败在他是个仁慈的人。因为过于仁慈,他把敌人想的太简单,把祖父留给自己的好牌打的稀烂。身为一个掌舵者,他缺少对时局的把控,也未能识人用人,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