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是一国之母,尊贵无比。
而历朝历代的皇后,为了和皇帝相配,也大多数出身高贵。
汉朝的皇后,大多是外戚或者权臣的女儿;唐朝的皇后,多是世家女;宋朝的皇后,基本是武将之后。
然而,明朝却是一个特例。
明朝的皇后,基本上是小门小户的女儿,出身平平。
这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明朝皇后出身的变迁史。毕竟,明朝并不是所有的皇后,都出身民间。
仁孝文皇后徐氏,是名将徐达的女儿。
徐达,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曾被朱元璋称赞为“万里长城”,后世很多人认为,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氏作为徐达的长女,自幼饱读诗书,天赋非凡,被称为“女诸生”。稍微长大一些,就被马皇后接到宫里,悉心培养。
洪武九年,15岁的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与朱棣完婚。
靖难之后,朱棣登基,徐氏也被封为皇后。
她是明朝出身最显赫的皇后。她的出身,代表了朱元璋早期对待功臣的一种思路:与皇室联姻,作为奖赏。
当然,徐皇后并不是作为未来皇后,被朱元璋选中的。
朱元璋登基初期,未来的皇后,是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
常氏,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女儿。早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手下的时候,常遇春就已经跟随朱元璋了,并和朱元璋定下了儿女亲家。
常氏在17岁那年,嫁给太子朱标,被册封为太子妃。若不是她和朱标双双早逝,她本该是明朝出身最显赫的皇后。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为儿子们娶的正妻,基本上都是勋臣之后。
例如,明朝开国“六王”,除了李文忠和沐英之外,都把女儿嫁入了皇家。
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标都要叫他一声“大哥”。他们本就和皇家关系密切。
可以说,在朱元璋登基初期,朱元璋把和皇家联姻,作为奖赏功臣的手段之一。
此时即便不是朱标继位,而是其他皇子上位,明朝未来的皇后,都是出身非常显赫的。
不过,等到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继位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朱元璋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
他没有给太子指婚一个高门贵女,而是直接把朱标的侧妃吕氏扶正了。
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明朝的太常寺,负责掌管祭祀和礼乐,没有多少权力,太常寺卿则是正三品官。
吕本在史书上最大的存在感,就是他这个当上了太子妃的女儿。
要知道,吕氏当上了太子妃,那就是未来的皇后。从这时候开始,朱元璋已经有意在控制未来皇后的出身了。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把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他为朱允炆选定的皇太孙妃,比吕氏的出身还低,是光禄少卿马全的女儿。
明朝的光禄寺,负责膳食,而光禄少卿,只是一个副职,是从四品。
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朱元璋对明朝未来皇后的出身,已经从追求高门贵女、勋臣之后,变成了没有势力、没有家族可倚仗。
而他的儿子,朱棣,则继承了他的这种思路。
朱棣的太子是朱高炽。然而朱高炽大婚的时候,还是燕王世子,他妻子的出身,不太具有代表性。
并且,虽然朱高炽的妻子出身不高,但是朱高炽的后宫,还是有勋臣之后的,那就是他最宠爱的郭贵妃。
这或许是因为,刚刚坐稳皇位的朱棣,需要勋臣的支持。
而等到朱棣的皇太孙朱瞻基长大成人,在皇太孙妃,也就是未来皇后的候选名单上,就再也没有高门贵女了。
朱瞻基的太孙妃,一共有2个候选人。
其一,胡善祥。她的父亲只是个锦衣卫百户,且他进宫的时候,她的父亲早已离职回家。
其二,孙氏。她的父亲,只是永城县一个小小的主簿。
最终,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太孙嫔。而朱瞻基的后宫,再也没有了出身显赫的妃子。
从那以后,明朝再也没有出过出身显赫的皇后。我们来看看朱瞻基之后,明朝历代皇后,都是什么出身:
明英宗钱皇后,父亲是都指挥佥事。虽然她家从曾祖父起,连续3代跟随朱棣,还上过战场,但是官职一直不高。
明代宗汪皇后,家族世代是金吾左卫指挥使;杭皇后,其父直到女儿当皇后之后才有官职记载。
明宪宗吴皇后,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王皇后,父亲是金吾左卫指挥使。
明孝宗张皇后,以乡贡进入国子监,却屡试不第。
明武宗夏皇后,其父在女儿当了皇后之后,才有官职记载。
明世宗(嘉靖)陈皇后,父亲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张皇后,父亲只留下了一个名字;方皇后,其父在女儿进宫后才有官职记载。
明穆宗(隆庆)李皇后,父亲是锦衣卫百户;陈皇后,父亲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明神宗(万历)王皇后,父亲是工部所属的文思院副使。
明光宗(泰昌)没来得及立皇后,原配太子妃郭氏的父亲是锦衣卫指挥佥事。
明熹宗(天启)张皇后,父亲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崇祯的周皇后,其父在女儿当皇后之后才有官职记载。
史书里是这么说明朝的皇后出身的: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不过,从上面列出来的明朝各位皇后来看,明朝这些皇后的出身,最常见的,一个是锦衣卫或指挥使,一个是屡试不第的秀才。
她们并不是完全的平民出身,家里多少有点地位,但没有一个是高门大户。
我想,这可能是明朝的宫廷考虑到,真正的平民女子,不见得适合宫廷生活。
而像这些官吏之家,或者是书香世家的女子,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既没有显赫的背景让皇帝担心,又不至于难以适应宫廷。
这是明朝皇帝挑选皇后的理想模板。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后,除了朱棣的徐皇后这个特例之外,基本上都是出身于小门小户。
这和其他朝代形成鲜明对比。
其他的朝代,虽然也会出现像卫子夫、赵飞燕、刘娥这样出身十分低微的皇后,但是这样的例子不算多,且她们大多是继后。
很少有像明朝的皇后那样,无论是原配皇后还是继后,除了开国之初需要勋臣的支持之外,基本上没有高门贵女。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明朝防范后宫干政,就如同防洪水猛兽一般。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明确规定: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为了切断后妃和外界的联系,朱元璋还在皇明祖训立做了很多苛刻的规定,比如后妃不能和大臣见面或联系,不能向宫外传递文贴。
哪怕是生病了,也不许传唤御医进宫看病,只能描述自己的症状去取药。
从小户人家里选皇后,就是明朝防止后宫干政的方式之一。
小户人家的女儿,从小没有接触过朝政,所以很难对朝政有发言权。
又没有什么家族势力,自然也很难有权臣或者重臣支持她们干预朝政。
而且,她们的家族没什么大人物,皇帝想限制她们的自由,或者苛待她们,也是无所顾忌。
明朝也成了自秦汉以来,没有二世而亡的大朝代里,唯一一个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朝代。
自从汉朝以来,外戚,一直是让皇帝们头疼的问题。
汉朝的王莽,北周的杨坚,都是凭借外戚的分身,扶摇直上,最终篡位。
唐朝的长孙无忌,也一度让皇帝头疼不已。
从宋朝开始,外戚不允许担任朝廷里的重要职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宋朝也就没有什么有名的、能够祸乱朝纲的外戚了。
到了明朝,不仅吸取了宋朝的经验,外戚不允许担任高官,还更进一步,开始限制皇后的家世。
皇后都出自小门小户之家,家族没有实力,也没有背景去干预朝政,自然也就威胁不到皇帝了。
因此,在明朝,也没有出现过可以左右朝政的外戚。
像明孝宗张皇后的兄弟那样横行乡里、为祸一方,差不多就是明朝外戚最大的危害了。
这和汉朝时期足以颠覆朝廷的外戚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明朝除了徐皇后之外,再也没有出身高门贵女的皇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明朝没有权臣。
例如,在汉朝,汉宣帝不得不娶霍光的女儿,汉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汉献帝的皇后是曹操的女儿。
这些皇后的父亲,都是可以废立皇帝的权臣。朝政大事,皇帝说了不算,他们说了才算。
可以说,这些皇后,都是他们硬塞给皇帝的。
而明朝276年,没有出过一个权臣。
即便是最有名的张居正,也不过是趁着皇帝年幼、太后支持,对朝堂之事有比较大的话语权。
他和前代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没有权臣,自然也就不会有皇帝被迫娶权臣的女儿。
这也是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之一。在明朝,已经没有了权臣生存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