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郭琎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个文官,出生在新安,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人,起初他的名字叫做郭进,在永乐初年的时候,他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被委任为户部主事,在职期间,勤于职务,廉洁奉公,受到了其他当朝大臣的倚重,也受到了朱棣的关注,不久后便因为其突出表现提拔为福建右参议,这一年郭琎方才二十四岁。
到了宣德初年的时候,郭琎负责去掌管行在詹事府。当时吏部尚书蹇义已经年老体衰,无力去处理吏部的大小事务,朱瞻基准备让郭琎去顶替蹇义的位置,但被时任大学士杨士奇给劝阻了,他认为吏部尚书的工作十分重要,非才学俱优者,不足以当之。而郭琎这个人虽然厚重勤敏,但寡学术,以他的能力水平是无法胜任吏部尚书的工作的。由此朱瞻基才打消了将郭琎提拔为吏部尚书的想法。
郭琎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勤勤勉勉,十分注重去留意人才,他识别进士李贤是辅相之才,便将其提拔为吏部验封司主事,后来李贤果然成了自“三杨”之后,明王朝难得的名相。
当时,郭琎虽然名义上是六卿之首,但其在朝堂之中的威望很轻,再加上很多大事都归内阁管理,地方的布政使、知府等高官如果出现了职位空缺的情况,是由三品京官去举荐补缺;而御史、知县等中等地方官员如果出现了职位空缺的情况,是由五品京官去举荐补缺,这些地方要职的选擢,都归不到吏部去管。吏部的很多职能就这样被分化出来,导致其在六部之中的权重降低,身为吏部尚书的郭琎就算做得再好,也树立不了威望。
正统初年,有一个叫做陈恭的左通政就针对这一情况上书给朝廷,表示自古以来地方官员的选拔都是交由吏部去统一管理,如今却是由诸多京城高官去各自举荐,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恐怕会开私谒之门,长奔竞之风,请求将地方官员的选拔权力统一划分给吏部。
正统六年时,郭琎因为儿子郭亮受赂为人求官,而遭到了御史孙毓等人的弹劾,朱祁镇最终免除了郭琎的官职,让其告老还乡,让王直顶替为新一任的吏部尚书。郭琎的整个官途就这样草草终结了,其本人一共活到了七十七岁方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