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作为一个5岁能作诗7岁能写文,14岁就入仕的神童,自然是不用去当时国内一等一的学府——应天书院读书的,但即便他没有去过应天书院,也在冥冥之中跟它有了一些牵扯,因为他后来的好友范仲淹正是应天书院的学生。
范仲淹并没有晏殊那样的好运气,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甚至于在晏殊都已经当官时,他还在应天书院里读书学习,当时在他进入应天书院第三年后,时年14岁的晏殊就因通过殿试被赐进士出身。
当皇家的车马从应天书院的门口逶迤而过时,书院内的许多学生都向门外看去,想要见见当朝天子究竟长什么样,也想要看看朝中的大臣们都是什么样子。
范仲淹虽然顺利通过了殿试,但等待他的却只是一个小小的从九品官职。也就从此时起,范仲淹走向了他一生长达四十载浮浮沉沉的官宦生涯,也迎来了与晏殊相见的时期。
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复姓更名,因为此刻他还不叫范仲淹,而叫朱悦。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年幼丧父之时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人家,所以便改名为朱悦。
改名犹如重生一次,但在范仲淹身上似乎并不奏效,因为他的仕途还是没有什么起色,一直都是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小官,虽然偶尔也能有一些重用,但终究不是什么执掌朝廷大事的官。
晏殊在被贬到南京时,就想要整顿南京的应天书院。所以在得知范仲淹要在南京为母亲丁忧三年之后,就希望范仲淹能够出任南京应天书院的老师,而范仲淹出于对晏殊的尊重和欣赏,再加之自己也确实喜欢读书,所以便答应了,而由此开始了他们两个好友相互牵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