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同元稹一道,发起了新乐府运动。除了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三十二岁便官拜翰林学士,但因其性情洒脱耿直,所以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 唐代居长安易否?
《全唐诗话》中记载了关于白居易的一则轶事:"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少年得志的他初自家乡到京城去拜会当时的大文豪顾况,顾况便拿他的名字开起了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便连连慨叹"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1. 长安的物价水平
《唐六典》"两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这是在唐初修缮了饱经战火,断壁残垣的长安后给予普通百姓的住房最高标准。如果一个三口之家,能够分得足足一亩地的住房土地。
但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后又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李唐王朝的统治,一时之间岌岌可危。不仅如此,因为气候影响,导致江南等地的粮食连年欠收。
此外,玄宗生活奢靡,比如修建花萼相辉楼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赋税、徭役,底层民众叫苦不迭。所以,朝廷已然失去了对物价的管控。《旧唐书》记载,穆宗时期的大米由开元年间的二十钱,直线上涨到了七千钱。而丝绢等衣料用品,也从天宝年间的二百文上升到了一万文。
所以才有了顾况对白居易的评价"居亦易矣"。由此可见,当时作为大唐都城的长安,物价水平已然是高的吓人。此时的长安,已经不复贞观年间的辉煌。内忧外患,使得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2. 直言不讳的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生逢乱世的白居易,他的父亲为徐州别驾。自幼将其寄样在符离,以免受战火涂炭。因其读书十分刻苦用功,所以总能得到他人赏识。先后担任翰林学士、户部参军、左赞善大夫等职位。
白居易秉性纯直,他总是想通过谏言或者写讽诗的方法向皇帝提出意见以报其知遇之恩。"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喜欢直言不讳的臣子。《新唐书》"元和六年,宪宗谓于李绛曰:白居易小儿,为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虽然李绛为白居易辩解,称其为重臣,但在此时宪宗皇帝已然对其产生嫌隙。此举也不无道理,贵为天子的他屡屡被自己亲手提拔的官员弄的下不了台,心中难免会有些许不忿。显然,白居易已然得罪了领导。所以,他自然会受到打压。
3. 高官厚禄的白居易月惭谏纸两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白居易任做拾遗时,一年的俸禄能达到三十万,而这个闲职所获得的收入令他受之有愧。进而随着官职升高,岁俸又随之增长。在《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中,白居易写道"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月盈仓禾"。
白居易担任户曹时,每月能够收入四五万的开元通宝。除此之外,还有二百石的粮食补贴。按照贞元年间每斗米二百二十文换算,这二百石米大致相当于三十万枚开元通宝。照常理来说,他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白居易当时刚刚担任官职不久,所以便在长安郊区渭南一带买了一套小房子。以供自己和家人住宿而用。每天上朝时,白居易便骑马入京。为官虽然收入可观,但花销也大。并且刚进京时间不长,自然也无力负担坊市之间的房屋。
但因为他得罪了皇帝和权贵,又不深谙于权谋之术。他耿直的上书请求查处遇刺身亡。随后,便被人以越职进言,驱逐到远离权力中心到了江州担任司马一职。这才有了旷世名作《琵琶行》。
二、 白居易是真的贫苦吗?
《卜居》:"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居,未如硕鼠解藏身。"白居易在诗中说自己在京城为官二十余年,但还是没有立身之所。所以他羡慕其了蜗牛和老鼠,随处皆可栖身。在他的诗中,不乏许多关于俸禄的记载。高官厚禄的他,是何原因无法落户京城?
1. 职位经常变动
自越职谏言之后,白居易先后担任过江州司马、忠州刺史。今西陵峡的"三游洞",便是白居易和其弟白行简和元稹一同游玩的遗迹。而后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当地也颇有政绩。但他的迁官之路,并未就此结束。
杭州离任后,又在东都洛阳担任官职。并在当地的履道里购置了一套房屋。之后又左迁至苏州刺史,直到他五十五岁的时候才回到京城担任秘书监一职。虽然远离京师,但薪酬却并未曾下降。
比如任职江州时,他的工资是"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任职洛阳时"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这可谓是雷打不动的固定资产,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收入;担任太子少傅的他"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虽然是虚职,但却什么也不用做。他自己评价道"贫赖俸优饶"。
白居易自京城迁出后,从未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而苏杭、浙东之地又远离京师。自己的家人也常伴其左右,自然也是没有必要在京城买房。等到什么时候回到京城,再购置庭院也不迟。
2. 心境的变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从离开京师以后,白居易也逐渐的看清了自己。他本想靠一己之力,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但显然,他的愿望从不被人认可。此后,他只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于是,便开始了自己游山玩水的惬意生活。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先讲述了弹奏琵琶之女的独门绝技与其悲哀的人生际遇,从而隐晦的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民生凋敝郁郁不得志等不合理现象。
这其中既有作者对其命运的慨叹,又饱含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忧愁和他本人的夙愿。在此时的作者,大抵已是不再追求于人生的得失。他自己在官场上不得志,而后又因为母亲的以死相逼而娶得不爱慕的杨家女为妻。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更何况是在唐朝如此开放之时期。当自己的家庭不幸福,不和睦高官厚禄的白居易自然会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在作此诗时,伴其身旁的正是些许青楼女子。
通过"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此句,也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抛去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之外,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小资阶级纵情山水的画面。为官一方的他恣意玩乐。好不洒脱。
就如同现代人一样,赚的多了开销自然也会大,正如其自己所言"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他在各地为官时,均采取"无为而治"的为官之道。在现在的庐山香炉峰以北的地界,仍然有其为与僧人交游而建造的草堂。
3.并不是真正的贫困交加
如同白居易等人所说的生活困苦,只是相较于他们那个阶层的人而感言。就像东晋的陶渊明不停的说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殊不知他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做出的决定。即使这样,他不做官也照样能够有收入。
白居易更不必多言,现在有许多人说古代的文人大都生活困难,成为难题。也有许多人将在北上广买不起房与白居易等相提并论。但白居易在诗中所晒的工资单,岂是普通人一生收入所能及。
结语:
白居易在"官应老病休"辞职以后,其实是购置了很多房产与田地的。"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透过其晚年的作品便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田产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说,千万不要相信古代名家的困苦,因为他们的难处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对他们来说,远离权力中心,便是自己最大的悲哀。其俸禄是远远高于当时的百姓和绝大部分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