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不仅展现了狄仁杰缜密的推理能力、不输于福尔摩斯的断案技巧,还展现了狄仁杰警卫队队员高深莫测的武功。这些警卫队队员,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千牛卫。
狄仁杰的警卫队,除了队长李元芳外,还有张环、李朗等一众队员,都是千牛卫出身。 虽然队员们普遍都比不上李元芳精明强干,但是也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一般而言,每次狄大人出差公干,只要带上几个千牛卫,安全便不成问题。那些想对狄大人下手的“坏人”,一看到狄大人身边穿着千牛卫服装的千牛卫,先就泄气了三分。
千牛卫不仅能力出色,在政治地位上也颇为超然。以李元芳为例,他先是千牛卫中郎将,后来直接升职为“检校千牛卫大将军”。这个将军职位,在唐朝的官职品级上属于正三品。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的宰相,也属于正三品。看看,李元芳与狄仁杰居然平级,所以说,真实历史上,千牛卫大有来头,狄仁杰虽贵为宰相,却不一定用得起李元芳这样的千牛卫。
那么,千牛卫到底有哪些来头呢?
一、揭千牛卫的老底
千牛卫名称中的“千牛”二字,原指“千牛刀”,“千牛刀”是指庄子《庖丁解牛》一文中那把锋利的解牛的刀,那把刀虽然宰杀了千头牛,锋利依旧,实乃宝刀。所以,皇帝们打造了宝刀后,就喜欢将其命名为“千牛刀”,以之为防身利器。
有了千牛刀,就要有执刀者或者说管理千牛刀的人。从北魏开始,官府把这种管理千牛刀的人叫做“千牛备身”,文献中说“千牛备身”执掌御刀千牛刀,负责皇帝安全,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但一直没有统领这些“千牛备身”的机构,直到唐朝。
唐朝高宗李治时,设置了“左右千牛府”这一机构,专门管理“千牛备身”,到唐中宗时换了个名字:“左右千牛卫”。这样,千牛卫这一官职终于出现了,他们就是专门统领“千牛备身”的,是高级禁卫的统领者,级别挺高级。
梳理一下他们的关系就是:千牛刀—千牛备身—千牛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保镖统领。
至于千牛卫这一武职人员如何选拔,则令人惊叹。有3大要求:第一、高大英俊,能做仪仗队员;第二、身手不凡,能扶大厦于将倾;第三、出身好,政审合格。尤其这第三点,难,要求必须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若放到现在,就是要求省部级高官的子孙才能入选。这也许是为了安全考虑吧!
可见,千牛卫身后背景强大,有些千牛卫直接是皇亲国戚。比如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做过千牛卫,李道宗这种人,如果在狄仁杰时代,狄仁杰也许用不起。
二、千牛卫前途无量,升官速度远超狄仁杰
一般人以为,科举制在隋朝成为定制,之后就靠科举选拔人才了;文官靠文举,武官靠武举,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以唐朝为例,科举不过是人才选拔的一种辅助措施,主要还是靠推荐、靠门荫入仕。所以造成官员的儿子依旧是官员,百姓的儿子依旧是百姓,堂堂大唐,也是个不平等的贵族社会,你不服又如何?
千牛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千牛卫只在高官的子孙中选拔,是高官子孙莫大的福利。试想,父亲做高官,儿子做千牛卫;父亲因为是高官,与皇帝隔得近;儿子是皇帝的警卫,也与皇帝隔得近。父子都与皇帝离得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皇家的好处绝对不会少占。所以做千牛卫升迁贼快,是条康庄大道,也是捷径。
按照唐朝律例,做千牛卫五年后可以参加吏部、兵部的官员选拔,之后就可以直接做官了。由于这些千牛卫本身有后台,在兵部与吏部获得一个官职几乎是手到擒来,并不费力。而后的升迁,也会因裙带关系而十分顺利。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李世民党弟李道宗,千牛备身出身,后来升官如坐火箭,二十几岁做到行军大总管,相当于现在的方面军总司令。当然,李道宗有点特殊,他与李世民太亲,能力又太出众,升迁快情有可原。但以他为例,还是能说明一部分问题的。
在唐朝,千牛卫这一群体普遍有优越感,主因就是他们升迁的速度快,是狄仁杰这样的出身所不能比的。狄仁杰尽管有能力,但他在基层干了18年,46岁时才调入中央;在中央又干了16年,62岁时才做宰相。跟千牛卫比不得。
或许狄仁杰面对千牛卫时会有许多感叹,这些年轻的千牛卫虽然是自己下级,但说不定几年后就与自己平起平坐了。李元芳不就与他同品级了吗?同品级之后,狄仁杰再用李元芳就有点困难了,可是电视剧里用了,我只能说一句:电视毕竟是电视,不是历史。
三、千牛卫的消亡
唐朝的禁卫兵有南衙、北衙之分,千牛卫属于南衙,换言之,南衙便是千牛卫的家。南衙这个家非常大,一共有“十六卫”,全称为“南衙十六卫”,其中有4卫专职为皇帝警卫,另十二卫则“遥领全国府兵”。说起府兵,南衙就是建立在唐朝府兵制的基础上的,那么,千牛卫的盛衰与府兵制有莫大关系。
府兵制是典型的“兵民合一”制度,开始于北魏,衰于唐朝。那么,唐时为什么会衰落呢?唐朝政府以服兵役为条件,将土地分给农民,然后设置军府管理这些军事化的农民。可是后来土地分完了,无法再分,府兵制便不能维持了,只能瓦解。这样,建立在府兵制基础上的南衙无兵可管,只好撒销。南衙撤了,里面的千牛卫编制便不再设置,千牛卫这一职位便消失了。唐政府于是只依靠北衙来管理全部的禁军。
千牛卫虽然消亡了,但它曾经强悍的身影却深印在了人们心里,经《神探狄仁杰》的推广后,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参考书目:
《新唐书》;《唐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