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天自觉回来,结果如何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天自觉回来,结果如何

在中国古代,帝王常常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的行为屡见不鲜,在皇帝重要庆典、更换年号等重大时刻,一般会大赦天下。

大赦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赦免,它是由皇帝颁布敕令,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赋予罪犯彻底的赦免,其效力非常显著,它不仅意味着刑罚的不执行,更意味着曾经的罪犯可以摆脱犯罪的羁绊。

通过大赦这个行为,昭示了帝王对人性的尊重、对宽恕的信仰,更凸显了帝王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智慧,大赦行为的影响力,超越了它被赋予的具体法律效果。

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曾在继位初期实行过一次特殊的“大赦”。

太宗纵囚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于武德九年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李世民继承大统,次年改元贞观,他在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从谏如流,整饬吏治、轻徭薄赋,重视教化,使动荡的社会得以稳定。

贞观年间可谓是中国古代治理最得人心的时期之一,正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伟大帝王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安定、法治进程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贞观初年,家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这种宁静、和谐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感到丝毫没有犯罪的冲动,在贞观四年时,全国的死刑犯竟然只有区区二十九人,这让整个国家愈加宁静。

可是,正如各国历史上一样,死刑是古代统治者手中的神权工具之一,不能用对待普通囚犯的方法去对待死刑犯。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家法制和刑罚执行力度日益加强,使得法律逐渐趋于公正,也许是因为要展现自己的威严,也许是出于治理需要,短短两年时间里,死刑犯人数增至整整三百九十人,他们都是因为不同的罪行被判刑入狱。

然而,在贞观六年,一场震撼人心的事件在大唐帝国发生了。

李世民做出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决定,他下令将所有在狱的死囚犯都释放回家。

贞观六年十二月,刑部向所有死刑犯下达了皇帝的政令:回家探亲,办理后事,来年秋天回来再行刑。

当时的死囚犯们听到消息后,感激涕零、不胜欣喜,他们恰似从地狱的深渊中获得了新生一般,被释放前,他们几乎已经悲观绝望,而这一出人意料的释放令他们得以重新看到了与家人团聚了却心愿。

但是这个决定在其他人看来,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过于宽容的做法,这将近四百个死刑犯中不乏穷凶极恶的为非作歹之徒,李世民释放他们简直是放虎归山,如若死囚犯们还乡过程中继续犯罪该如何是好。

而且李世民虽然允许他们归乡探亲,却并未说赦免死囚犯们的罪行,要是罪犯们不守诚信就此逃走,不在明年秋天时返还,实在有损龙颜,到时皇帝或许还会因此再迁怒于他人。

令人惊讶的是,李世民这个似乎有些放纵的做法竟然得到了回报,三百九十名死囚犯没有一人逃亡,也未在各地犯事作乱,在贞观七年的秋天全数回还。

也许是李世民的这道敕令感化了死囚们,使得他们感恩皇帝的仁慈和宽容,认识到自己的罪行,非常珍惜所得到的宽恕和赦免机会,他们的返还也正体现了天家的威严。

在囚徒们回来以后,李世民看到了他们的诚信,故而再次下令,将所有死囚犯免于死罪,改为流放。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下令纵囚,到底是心血来潮冲动为之,还是胸有成竹实现企图,我们可以从唐朝之前的历史中窥见一二。

纵囚归狱

李世民的做法并非他的首创,早在贞观之前,就有很多官吏做过类似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德治天下,对于犯过错的囚犯也不例外,但是像李世民这样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来执行这个政策,确实需要更大的魄力。

因为在他之前,都是地方官吏偶尔会用这样的方法来管理地方,以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而且这个政策在一州一县执行,有一定的约束性,不用担心囚犯逃亡他乡,因而不会引起太大的混乱。

而地方官的做法,除了为犯人着想,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历代学者研究“纵囚”问题时,发现这并不是唐朝时期的孤例,汉唐间多次出现并被记录。

南宋周密所著书中有《纵囚》数条,列举了东汉的虞延、梁代的席阐文以及何胤三人的故事。

明末清初学人尤侗也在《看鉴偶评》中收录了许多史事,说明“纵囚非太宗始也”。

比如《晋书·良吏乔智明传》中记载,一个叫张兑的人为父亲的死报仇,因而入狱,他的母亲年迈独居,张兑他已婚但没有孩子。

乔智明怜悯他,帮助他妻子进入监狱探望他,而且没有关牢门,当时有人建议他们逃离,为他所拒绝,张兑说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给别人添麻烦,于是他们夫妻在狱中生了一个儿子,而后天下大赦,他们一家人得以团聚。

《晋书· 良吏范广传》也有类似记载,说是,县丞刘荣在职期间犯了事情,被郡官告发要被送到县里处理,他是本地人,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

范广在节日回家就放刘荣回家探望老母亲,之后刘荣就按时回来,有一次县衙门遭遇了野火,刘荣解开自己的枷锁去救火,事情结束后,又自己把枷锁器械戴上。

如此之类的记载,史不绝书,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有所耳闻,而这些故事往往感人至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化人心的作用。

而在唐代贞观之前,是隋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后归于李唐天下,但是这样的经历让人,心浮气躁互相怀疑,他们担心再次出现苛政暴政,以至于再次天下大乱,所以没有那么多心思安心生产,于是就会破坏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所以唐太宗重演了一次纵囚归狱,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所本源,其目的正是为了重新树立信义于天下,同时也证明自己统治之下的人心淳朴。

良吏明君

众所周知,唐太宗的宰相魏征是自己的政治敌人、亲哥哥李建成的谋士,在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征下狱,因为正是他策划并建议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

但是历史的巧合就是,李世民预判了对方的预判,所以在玄武门提前布置了兵力将李建成杀死,而其家人妻女子嗣也全部斩草除根,唯独是魏征,这个曾经辅佐李建成的非亲非故的门客却得到了李世民的宽恕和重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帮助李世民实现玄武门事变的大臣,像长孙无忌、尉迟恭、秦叔宝等,都主张将魏征等一干人等全部杀掉,但是李世民没有选择这么做。

对于魏征,他特别看重,还当面问他为什么要挑拨他们李家兄弟的关系,魏征回答的有理有据有节,他认为自己出此计谋是忠于君主,而不是挑拨离间,既然现在你是我的君主,尊重我的才华,那我就会忠于你。

李世民听后大卫佩服,觉得这个人是一个辅佐之才,完全可以为自己所用,帮助开创大唐的盛世,而之后的事情证明他们确实是天生一对。

李世民是古往今来少有的明君,他励精图治,为年号定为贞观,就是取自易经乾卦“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其寓意为“正”,元亨利贞既有德行,又能以纯阳生长万物,万物各得其利,贞正始终。

李世明的年号并不是随便起出来的,作为马上得天下的雄主,更有下马治天下的决心,如此一来,就不能用战争和奴役的方式来领导国家,隋朝灭亡的例子正在眼前,没有人能不记在心中。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只讲求吉利而不办事,是不能服众的,谁能够制定出一个好的大政策大方向,才能带领全天下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一场发生在贞观初年的国策议论就此展开。

除了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外,主要还是争论一件事情,那就是是否应该相信百姓,有的人主张,天下的百姓大都是愚蠢的,必须藏富于国,不能给百姓太多的好处和权力,而魏征所代表的一派则持反对意见。

魏征认为百姓的好与坏取决于为政者的引导,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天下太平,万国来朝,如果实行暴政,百姓才会造反不听从国家的法令,进而有可能造反。

魏征举出了很多例子,像是尧舜禹,汤文武时期,文景之治,全都是如此而休养生息,藏富于民,然后才有国家的财政和富足可言,如此一来,军事才可以发展和维护,政治和文化才能人才不断。

魏征说的话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他正是要开创一个大唐盛世,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证明“元亨利贞”可以遍及天下,让贞观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年号。

所以魏征作为贞观议策的思想创造者,自然就承担了之后的决策和建设工作,集体来说,包括:

1.宰相议政需邀言官参与,听取意见,有利于执政和民生。

2.诏令起草由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核,严谨制定政策和法令。

3.重奖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员,品位高低不影响取舍。

总而言之,就是开明政治,广开言路,政令统一,绝不朝令夕改,让百姓无所适从,更简单说地说,就是一个字——“信”,将信用和信任推广到全国各地,正所谓“信义著于四海”。

很快,贞观之治就得到了成果,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很快就恢复起来,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怀疑政府的法令。

孰是孰非

贞观年间的太平安定,让大部分人安心生活,但是也难免有一些案件产生,就像晋书中记载的事情一样,有的人可能是为父报仇杀人,有的人有可能是过失杀人,这些人因此得以被官吏判为秋后问斩。

而正是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李世民决定将这些死囚犯放回家中,或是探望老母,或是全家团聚,留下一儿半女,都是为了显示国家的恩德。

事后,三百九十名囚犯全部归来,按时侯斩,又一次感动了唐太宗,于是他金口玉言,特批这些人改为流放,又得以续命。

但是,有些人对这个故事有疑惑,因为放死刑犯回家过年和死囚归狱受戮,都是不正常的行为。

比如欧阳修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些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会选择视死如归?

唐太宗行政六年了,都没有让他们通过君主的恩德而变成君子,反倒是进了监狱,现在一天放还,难道就把他们感化啦?

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验证的方法:将所有归狱的死囚处决,然后再释放另一批死囚回家,如果他们能如约归狱,那就是真的受到感化了。

最终,欧阳修得出结论:死囚归狱不是出于信义,而是出于投机。

这个理论得到了王夫之的认可和发挥,他认为这些死囚并不是因为信义而归狱,而是因为逃不掉,因为天下已定,各州府都有图形画影,如果逃跑就会全国通缉,有家属的囚犯更是会因此连累家人去坐牢,所以很多人不得已,只能按时回来受死。

他继续说,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过年也是出于政治投机的考虑,王夫之猜测,唐太宗在下诏释放死囚之前已经密谋好了,让法吏悄悄地告诉那些死囚,如果他们明年归来投案,就可以得到特赦。

这样一来,既可以捡回一条性命,又配合了帝王的权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王夫之说这不是真正的恩德,而是一场提前排演的戏剧。

虽然历史上关于唐太宗纵囚归狱的讨论非常多,无论孰是孰非,大家都没有因此而否定掉贞观之治,反倒是不断肯定和追求那样的伟大时代,这就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唐太宗确实是一位很好的皇帝。

无论他玄武门事变杀兄夺得皇位的残忍,还是纵囚归狱的政治作秀,都无法不让大家承认,贞观年间的天下大治之下,有一个太平的人间,老百姓因此得以休养生息,所以才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留下了一个足以供后人讨论和研究的传说故事。

参考文献:

《旧唐书·太宗本纪》

陈爽. 纵囚归狱与初唐的德政制造[J]. 历史研究,2018,(02):18-34+190.

历史 | 李世民的神话:死囚四百来归狱,北京青年报

百家讲坛名师孟宪实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河南博物院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做法,死囚,大赦,李世民,死刑犯,古代,帝王,结果,唐太宗,皇帝,观点评论,刘荣,魏征,李世民,唐太宗,囚犯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做法,死囚,大赦,李世民,死刑犯,古代,帝王,结果,唐太宗,皇帝,观点评论,刘荣,魏征,李世民,唐太宗,囚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做法,死囚,大赦,李世民,死刑犯,古代,帝王,结果,唐太宗,皇帝,观点评论,刘荣,魏征,李世民,唐太宗,囚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