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最硬的东西是铁,所以才慢慢有了“铁了心”这句话。据考证,铁大概出现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农具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钱技术的国家,后来随着铁产量的增加,连兵器、铸币都用了铁。在宋朝,正是由于铁制货币的笨重,所以在那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首先催生出了纸币。
当然铁的大众化使用,好像并没有显出它的“高大上”,只是被做成“丹书铁券”时,才忽然给了人一种神圣感。
“丹”代表红色,是朱砂的颜色,“朱”也代表红色,所以“丹书”就是用朱砂写成的文书。古代朱砂价格不菲,只有君王们才能比较任性地使用,因此他们颁赐给功臣的诰封、信约、文书,大多都是用朱砂写的,所以称之为“丹书”。
“铁劵”是由“铁契”演化而来,本身就代表着“契约”的含义,诠释一种牢固的信任。所以“丹书铁券”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符契文书,它以铁作为载体,由帝王颁给王侯将相功臣们,是证明他们世代享受优厚待遇以及拥有免罪特权的一种凭证,属于古代诰敕制度的一种产物,所以又被称为免死牌。
最早的丹书铁券出现在西汉,《汉书·高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意思是说,刘邦当上皇帝,不仅用食物及爵位赏赐了功臣,而且还刻下了凭证,证明让他们世代享受食邑与免除罪责,关键时刻拿出来就好使。只是这些丹书铁券都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就是铁容易受腐蚀,保存难度大。
从汉朝到唐朝,丹书铁券经常见著史书,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实物只有一块,那就是唐昭宗李晔赐给吴越王钱镠的铁券,由于上面的字是用金子做的,所以也称“金书铁券”。
钱镠何许人也?唐昭宗为什么赐给他免死金牌?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但他的祖上并不显赫,所以他的出身也很一般,只是有个野史传说把他捧得神乎其神。说是他出生时,满屋红光,父亲钱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就将他扔在了井边不管。
祖母看不下去,又将他抱了回来,还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婆留”。他这个出生场景与赵匡胤、朱元璋的出生场景大同小异,只不过两位皇帝的红光金光太吓人,不明真相的左邻右舍以为他们家着火了,都端着水来救。
钱镠成年后,唐朝已经到了末期,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乱世,所以钱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他先是跟随董昌保护乡里,立下不少战功。
后来董昌发觉自己翅膀硬了,也想过把皇帝瘾,于是在越州自立称帝,建立大越罗国。这下惹恼了唐昭宗,于是派钱镠去讨伐董昌。
唐昭宗这招玩得挺别扭,有点“艺高人胆大”的意味,他也不怕钱镠倒戈相向,毕竟钱镠与董昌交情不浅。好在钱镠够忠诚,不光灭了董昌,还给唐昭宗收复不少地盘,于是唐昭宗龙颜大悦,下诏嘉奖,命人制作成了一块金书铁券,赐了钱镠。时间是公元897年,当时的钱镠才45岁。
其实这块金牌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因为当时的唐朝朝廷成了一个摆设,只要手里有兵马都能自雄一方,所以钱镠表面上是为唐昭宗打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创业,他在消灭董昌时得到的地盘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了他自己的基业。只不过,钱镠的吴越国实力一直没有扩展,先后存世86年,虽然富甲江南,但只能靠不断依附他人生存。
钱镠活了81岁,在位41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死后葬于浙江临安的钱王陵。
钱镠铁券概述
这块铁券呈覆瓦状,两头弯中间鼓,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重约八斤多,上面嵌着金字,所以又称“金书铁券”。由于流传至今,上面的字已有一半脱落,所以诏书上的具体字数存在争议,国博公布字数为333个,史籍记载说法不一,有说322个,也有说325个。
诏书的内容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其中有一段皇帝的誓言:
“……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维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
这段文字表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九次死罪,子孙后代可免除三次死罪,对于一般罪行的相关人员,不予追究。
后世流传之铁券传奇
唐昭宗赐给钱镠的免死金牌,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块实物,想必其过程充满坎坷传奇。对于钱镠来说,这件金书铁券就是吴越国的国宝,他把它供在杭州钱氏祖庙里。
公元978年,吴越国归宋,当时在位的是他的孙子钱弘俶(后避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讳改名为钱俶)。之后,钱俶被迁到河南南阳居住,但钱镠铁券及历代皇帝所赐的竹册、玉册、诏诰等家传文物仍旧留在杭州钱氏祖里。
公元990年,宋太宗赵光义调阅铁券。阅完后,钱俶长子钱惟浚将其改藏在汴京。宋仁宗时期,钱镠的六世孙钱景臻娶了大长公主,成为当朝驸马,于是金书铁券被其带入驸马府。
南宋初期(1134年),高宗赵构在台州(今浙江临海)为古稀之年的曾祖姑母修建府邸,让钱氏子孙居住于此。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钱镠铁券就在临海钱氏中递承,直到南末年元兵攻入临海,族人钱焘在逃亡时投入黄岩县南的一个水泽中,由于慌乱,事后竟然找不到位置。
关于铁券的说法有好几种,过程虽众说不一,但最后都是丢失在南泽库中,于是大概在五十年后被一个打渔人出水里意外捞出。打渔人见上面金光闪闪,以为是通体都是金子做的,于是拿斧头在角上劈了一下,在发现是铁的后,便随手扔到自家墙角。
后来村里一位有学问人看到了铁券,知道是一件宝贝,于是便从渔民手里买走。再后来这件事被钱焘的儿子钱世珪知道了,钱世珪赶忙用五十斗米将传家宝换回。钱镠铁券虽然又回到了临海钱氏的手中,但由于浸水时间太久,后半部的金字大多剥落了。尽管如此,钱家仍视为无价之宝,小心珍藏。
转眼元朝灭亡,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表彰功臣,忽然想起了做几块铁券,就派人到了台州传圣旨,让钱尚德(钱世珪之子)把铁券送到京城来做样品。所以朱元璋赐给大臣们的免死金牌,都是照钱镠铁券的样子做出来的。朱元璋用完后,又把钱镠铁券归还钱尚德。
唐朝皇帝赐的丹书铁券,到明朝还管用,朱元璋免去钱镠后人一死
其实自从钱镠得到铁券起,到明朝建立的近500年间,钱氏族人一次都没有用过,但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 1391 年)时,不得不用了。原因是钱用勤在任建昌知府时贪腐,被人告发。查实后,朱元璋判了钱用勤死刑,钱家上上下下吓坏了,赶紧商量对策。后来有人说拿出免死金牌试试,说不定管用,于是钱用勤的儿子便带着钱镠铁券到南京面圣。没想到朱元璋不光接见了钱怞,而且在看过钱镠铁券后真免了钱用勤的罪。
要说朱元璋对贪官向来严惩不贷,一大批贪官成了“稻草人儿”,况且唐朝已经灭亡了近500年,他不可能承认钱镠铁券的作用,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于是有人推测说,钱用勤的罪不重,也有人说朱元璋感念钱镠的忠诚。其实光这两个原因不够,还应该有朱元璋对唐朝的认同。
后记:明朝之后,钱镠铁券的传承之路更坎坷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专门看过钱镠铁券,还为它做了一个木盒,并吟诗一首刻在木盒上,那首诗叫《观钱镠铁券歌》。咸丰年间(1861年),太平军起来了,台州被他们占领,钱氏子孙怕铁券被夺,于是便将其放在水井里。
太平军走后,有人把它捞了出来,上面的金字又掉了不少,这还不算完,村里的一些妇女认为铁券铭文上的金可以给小孩治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动手挖走不少。如此一来,金字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百八十多个。
光绪年间,放在钱氏宗祠里的钱镠铁券及乾隆赐的盒子不翼而飞,好在几经周折后,两样东西重新回到钱氏族人手里。
抗战全面爆发后,钱氏族人为了防止铁券再次遗失,决定将铁券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不过这次对铁券做了周密的保护措施,先是刷油,后又封蜡,再用棉线盘,再封蜡等等,总之用了好几道工序。
这次,钱镠铁券在水里藏了七年,直到1945年才取出。1949年5月,钱氏族人派钱元瑞为代表,将钱镠铁券捐献给国家。1959年,铁券被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钱镠铁券历经千年沧桑,最终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令人欣慰,正如用钱镠曾写给夫人的一句话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思念外出的爱妻,盼归心切,没想到这句话也应到了他的铁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