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一个东晋“豪门氏族”家族墓葬群被发现!
其中的7号墓主为王羲之的二叔,墓中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枚“钻戒”!
是的,这便是著名的“象山王氏家族墓葬群”。一个从东晋火到现代,一家子都是人气“明星”的豪门氏族!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好友王导的建议下向南迁徙,最终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登基时的司马睿,拉着王导一同坐在龙床之上,许诺道:“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
司马睿感激王导的辅助,同时许下诺言,日后王氏家族的女子可为皇后,男子也定是国之宰相!
自此以后,王氏一门成为了东晋时期最为著名的豪门世家!当然,在这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书圣王羲之!
这一次象山发现的是王氏家族墓为王彬及其亲眷的墓葬群。王彬,是王导的堂弟,品行端正刚正不阿,曾任东晋时期的尚书右仆射。(王彬和王羲之是堂叔侄关系)
最终共发掘了7座墓葬,根据其中的墓志铭判断出了墓主人。1号墓是王彬的第4子、征西大将军行参军王兴之夫妇墓;3号墓是王彬的长女王丹虎墓;6号墓是王彬的继室夫人夏金虎墓……
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是7号墓的王廙[yì]。
王廙是王彬的次兄,宰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从弟,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二叔,曾官居左卫将军、荆州刺史。
王廙同样继承了王家人的“优秀基因”,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收藏家。
而且他还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他的墓葬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墓,由棺室和甬道两部分构成,全长5.3米,宽3.22米,高3.42米。
墓中出土了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个个都体现出王廙“收藏家”的气质……
在这其中,有一枚镶嵌金刚石的金戒指,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钻戒”!
戒指为金质素面指环,一侧上方形斗状双台阶戒托,中央嵌一粒锥状多面金刚石。当然,这是一件舶来品,应该来自南亚地区。
两晋时期,金刚石作为西域天竺等地特产舶来中国,因其稀有且硬度最高可以刻玉而颇受贵族们的重视。
金刚石还有一名字叫“金刚钻”,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撰《唐六典》里,明朝包括李时珍在内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金刚石时发现,金刚石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
随后,才逐渐有了我们今天常说的歇后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这枚精心打磨镶嵌后制作的“钻戒”,虽然款式简单,但是落落大方,它一定是王廙的心头爱,否则不会将其带入自己的棺内……
当然,作为那个时代超级豪门世族,王氏家族墓中的随葬品还有很多,发掘统计后共出土随葬品230余件,可分为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以及金银、玛瑙、琥珀、水晶、玉石等。
不过,最令得世人关注的却是几方墓志,甚至在当时还惊动了毛主席……
原来,在发掘王兴之墓葬时,出土了一方非常精美的墓志。墓志长37.4厘米,宽28.5厘米,每面竖10行、横13行,阴刻细线分格,共203字。
最让人们沉醉的是,墓志的书体方正遒劲,规整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笔面挺拔,行气疏朗。结体以方正匀称见长,尽古拙朴质之气,是迄今发现刻工最精的六朝墓志!
众所周知的“天下第一行书”便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兴之与王羲之是堂兄弟,为什么他的墓志用的是隶书,而非行书呢?
结合当时另外一方东晋时期的《谢鲲墓志》仍然是隶书的现象 ,郭沫若便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字体与墓志不同,故认为《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所写……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结论实在是太过震撼,当时惊动了许多人!
不过,现如今我们当然已经知道这场争论的结果:
九十年代又陆续发现了多座东晋时期墓葬,出土的墓志中书法字体不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说明当时多种书体并存。
而且,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本身就承担着继承发扬书法的重任。因此,东晋时期流行的隶书,在他手中逐渐发展演化成行书,脱胎于旧时代而高于旧时代,可能性非常大!
王氏家族在距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浪漫主义时代,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活在人们的仰慕之中!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才华卓绝,自带流量,意气风发,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明星气质”!
如果是在今天,同样会造就一段不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