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长安三万里》中灵动的杜甫,到了叶嘉莹笔下成了这样的人

《长安三万里》中灵动的杜甫,到了叶嘉莹笔下成了这样的人

《长安三万里》火了,其中有少年时期灵动的杜甫。

杜甫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奔走呼号。

最近读了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说诗 叶嘉莹说杜甫诗》,才知道他为什么叫“诗史”和“诗圣”。

如果说李白是飞到天上的一朵云,那么杜甫就是踏踏实实站在地上的一座山。

杜甫的深厚表现在忠、真、拙、全四个字上,读懂这四个字,你就读懂了人生。

01

杜甫的先祖杜预,文武全才,注解过《左传》,司马氏篡夺魏的政权后改国号为晋,消灭了孙吴,率军出征的就是杜预。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奠定初唐五言律诗基础的诗人。

而他的外祖母是唐朝宗室李琮的女儿。

武则天掌权后要杀掉李氏家族,义阳王李琮获罪入狱,当差役去捉拿他的儿子时,因小儿子太小,只想要带走大儿子,小儿子挺身护着哥哥,最终两个孩子都被杀。女儿穿着布衣每天到监狱给父亲送饭。

从中看出,这家人具有“孝悌”的传统。

出生在这样“奉儒守官”的世家,杜甫天生具有一种忠义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即便到了后期,他本人不得重用,生活穷困潦倒,他也坚守初衷。

杜甫生于开元元年的前一年,唐玄宗继位后,提倡文教,发展经济,任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

生长在这样的盛世,杜甫7岁就开始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凤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二十多岁游历到泰山,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以后一定要爬到山顶,其他所有山峰都像是俯在脚下了。

到长安后写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说自己如果能在朝廷做事,就可辅佐君王成为尧舜之君,使社会风俗变得淳良。

他年轻时的阳刚之气和远大志向,从他的诗中呼之欲出。

儒家有“士农工商”的排序,“士”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士大夫们是为社会提供思想和秩序的,他们的精神核心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兴亡当作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所以受到尊重。

后来,《儒林外史》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描写了做官的人贪赃枉法的行为,那不是真正的儒家精神,是已经堕落的“士”。

杜甫继承的是真正儒家所倡导的辅佐君王开创清明世界,使人民大众生活安定幸福的精神,所以他的“忠”就具有了普世价值。

02

一般的诗人写个人感情很感人,比如李商隐,写了很多被压抑的、求而不得的爱情,这种感情不符合儒家社会伦理,但主人公还要坚持,就显得很真挚,很感人。

但对于国家、人民和对于妻子儿女的感情,因为合乎伦理道德,有时候写出来反而显得教条和虚伪,像是讲大道理一样,乏味空洞。

可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把这种感情写得深刻和真挚感人。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因为他是坚信这个理念的,是用生命来书写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的。

比如,安史之乱初起时,杜甫在长安只是个仓库管理员,他很担心暂居奉先乡下的妻子儿女,急急地从长安奔奉先,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其中,“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表达他不忍心离开朝廷,因为从小到大,他经历了开元之治,那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玄宗曾是一位多么励精图治的好君主啊。

儒家传统中,君主国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年老多病犯糊涂了,你却撒手不管了,那还是人吗?

这是他对君主对国家的真挚感情。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说明他很惦念妻子儿女。

当时正值北方严冬,杜甫家十口人被风雪隔绝,上一年刚刚经历了霖雨伤稼,粮食歉收,现在又有叛乱发生,在这种饥寒交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作为丈夫和父亲,怎能长久不顾念自己的家人呢?

哪怕冒着漫天风雪,杜甫也要历尽艰险去看望他们,虽然不能带回什么钱财衣物,也要回去看到他们是否平安,就是饿也要饿在一起。

这是对妻子儿女的真挚感情。

没想到的是,刚一进家门,就听到屋里哭声阵阵,原来最幼小的儿子饿死了。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这是说杜甫自己不需要交赋税服兵役,幼子尚且被饿死,生活还很辛劳酸楚,他想到了那些平民,还不知遇到比他多多少倍的愁事呢。

这是对平民百姓的真挚感情。

他把对君主对国家、对妻子儿女和对人民的感情,都倾注在诗歌中,把合乎伦理道德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表达了出来,这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胸襟。

03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杜甫自称布衣之人,年岁大了,反而更“拙”了。

一般情况,人在经历过一些挫折和人事的不堪后,会变得圆滑,但杜甫说自己却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坚定理想了,别人看起来像是很愚笨的样子。

哪怕自己吃苦受难,他也希望国家强大,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安乐的生活,这种理想出自他至真至善的本能追求。

看过妻儿后,听说肃宗在灵武这个地方登基了,杜甫想着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定要到朝廷所在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可是走到半道,就被叛军俘获,关在长安不许出去。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了变乱,安禄山的儿子指使人杀死了安禄山,肃宗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反攻。

杜甫也趁乱从长安逃出,他一路躲躲藏藏,只敢走小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肃宗所在的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肃宗一看,还有这么忠爱国家的人,就封他为左拾遗,也就是谏官,职责是看到朝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及时规劝。

杜甫 “涕泪受拾遗“,感动到痛哭流涕,“流离主恩厚”,皇上的恩德太深厚了,我也终于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了。

他便今天上个谏疏明天上个谏疏,不到一年时间,肃宗就烦了,给杜甫放了假,让他回家探亲。

收复长安后,杜甫回到肃宗身边,认为此时正是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时候,依然不断上谏疏。

可这时候大家都在争功请赏,杜甫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

不久,他就被贬到了华州,管人事考绩,主持考试。

新政刚立,杜甫很注重zheng治军事和经济的考核,可是考生们习惯了以诗词歌赋为主的考试,考砸了考生们都骂杜甫。

不久,杜甫只好辞官。

后来辗转到了成都,但他始终惦念着长安,在回长安的路上去世。

杜甫至死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想到“戎马关山北”,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叛乱没有平息,自己却“老病有孤舟”,只能“凭轩涕泗流”。

经过那么多挫折艰辛,他的理想始终没有磨灭,始终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04

叶嘉莹先生说,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生于世家,接受了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又能深入生活,面对生活,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

他不但身体力行,还借诗歌向朋友疾呼,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将士,他不但能够接受命运挑战,还具有博爱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吸收了古今各方面的风格,在古体诗和近体诗方面都成就斐然。

南北朝时期,晋代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雄健豪放的文学风格传入,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偏安在南京,诗歌风格偏重绮丽柔美。

接下来的隋朝,时间很短,没有什么有名的诗人。

唐朝诗人中,李白、陈子昂等只继承了建安以前的古体诗传统,只有杜甫既继承了古体诗,又继承了南北朝的近体诗风格。

以上三方面都说明杜甫是个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的一生,齐鲁望岳,三进长安,被迫入蜀,辗转流离,在原则与选择中徘徊,在困顿和迷惑中坚守,坚守那份深情厚爱,坚守那份家国情怀。

人生苦难是底色,热爱是本色。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人有些事,值得千古传诵!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叶嘉莹,妻子儿女,杜甫,笔下,经历,长安,君主,感情,儿子,儒家,美文,叶嘉莹,杜甫,杜预,长安,李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叶嘉莹,妻子儿女,杜甫,笔下,经历,长安,君主,感情,儿子,儒家,美文,叶嘉莹,杜甫,杜预,长安,李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叶嘉莹,妻子儿女,杜甫,笔下,经历,长安,君主,感情,儿子,儒家,美文,叶嘉莹,杜甫,杜预,长安,李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