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一文查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的洛阳同款

一文查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的洛阳同款

一文查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的洛阳同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通讯员 李晓楠

妲己同款发笄、孟津渡、九尾狐……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正在热映,该影片取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其中以商周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融合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元素。商朝、周朝都曾在洛阳建都,该片中出现了不少洛阳元素。

妲己同款发笄——洛阳出土的周代拱手玉人

在电影开头部分,苏妲己美艳出场,其中斜插在发髻两侧的发笄,与洛阳东郊出土的文物周代拱手玉人十分相似。

这件拱手玉人20世纪50年代被发掘于洛阳东郊墓。文物整体材质为青玉,人物做拱手礼直立,头部两侧有双笄。

沈从文曾对此玉人头部装饰进行研究,他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表明,玉人头部装饰应和商代以来成年妇女笄的应用有关。按照礼制,女子成年才着笄,古称“及笄”,表示成年,可以结婚。

笄,《说文》解释为“簪也”,是一种簪发用具。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骨笄距今已经有七八千年历史了,和中原华夏民族的结发形式有密切关系。束发盘髻或者辫发盘髻之类方式和以后的束发于顶,都需要用到笄才能约束。

在商代或周初墓葬中,经常发现大量骨笄。男女均有,区别在于男子为单用,妇女则是双用,一般将其斜插于头部发髻两侧,与影片中的苏妲己类似。

影片中的“孟津渡”——“八百诸侯会孟津”

影片结尾,姬发逃出朝歌回西岐时路过“孟津渡”,这里的“孟津”,指的就是洛阳市孟津区。

商朝末年,也就是影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八百诸侯从四面八方来到河洛地区,在今孟津一带的黄河渡口边会面,召开重要会议,举行结盟仪式。

为何要在此会面?商朝末年,商纣王倒行逆施,荒淫残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影片的主角,也就是周武王姬发,号召各路诸侯到孟津会谈,一起商议大事。当时,消息传出后,不少诸侯闻风而来。姬发看着如此多人“捧场”,便将军队带至黄河边,向应邀前来的诸侯彰显自己的作战实力。

会后,姬发积极扩充兵力,耐心等待时机。等到纣王众叛亲离,他便联合诸侯,发动牧野之战,一举攻下了商都朝歌。“盟津”由此成了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地名。这次结盟,也让周国确定了自己的盟主地位。

孟津,古称“盟津”。津,意为渡口。在古代,孟津乃黄河渡口所在地。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滔滔黄河见证了无数历史故事,孟津作为连接黄河中下游的重要地点,自然也见证颇多。人们熟知的“八百诸侯会孟津”便发生于此。该典故源自《史记》:“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史书里的“会盟津”,便是“会盟”于“津”。

洛阳古墓博物馆馆藏壁画中的九尾狐

不少观众对影片中的美艳狐妖苏妲己印象深刻。狐狸作为一种动物形象,颇受古人喜爱,在出土文物中较为常见。

1991年,在偃师区辛村新莽墓出土的壁画中,就有狐狸形象。壁画上,西王母端坐云端,容貌端庄,右侧是只捣药的玉兔,下部祥云笼罩着一只蟾蜍,还有一只扭头做奔跑状的九尾狐。目前这副壁画在古墓博物馆地下展区壁画馆的第四组展出,可前去一睹古代狐狸“真容”。

无独有偶,在西工区保利大都会西汉大墓出土的漆奁(lián)(古人的梳妆盒)上,也发现了狐狸的形象。或许很多人不解,狐狸作为各类文史材料中的“红颜祸水”,为何如此受古人喜爱?其实不然。

《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狐狸的描写,以《诗经·七月》为例,其中记述:“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意思是说上山打猎时遇见了狐狸,狐狸的毛皮十分华贵,就像贵族公子的裘一样洁白无瑕。不仅如此,在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中,狐狸是“神狐”形象。由此基本可以认定,在早期,狐狸是美好,华贵,最祥瑞的象征。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人墨客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狐狸成为“狐妖”的形象。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让“狐狸精”苏妲己家喻户晓。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妖的形象则更加多元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风云,形象,妲己,洛阳,历史,封神,狐狸,诸侯,影片,孟津,洛阳,狐狸,苏妲己,孟津,姬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风云,形象,妲己,洛阳,历史,封神,狐狸,诸侯,影片,孟津,洛阳,狐狸,苏妲己,孟津,姬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风云,形象,妲己,洛阳,历史,封神,狐狸,诸侯,影片,孟津,洛阳,狐狸,苏妲己,孟津,姬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