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南迁中原士族的簇拥下,在江南的建康重建晋室,这就是后世史家所称的东晋。东晋的皇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绝对的弱势:手中既没有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朝堂上也基本由士族门阀的头面人物们做主。而东晋朝廷对外要时刻警惕北方胡人的侵袭,对内又要防范着士族中的军阀和南方土著豪门的反叛,没有一支精锐的军队的话,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而著名的“北府兵”,就是东晋中后期朝廷倚为长城的铁军,它的组建者是出身谢氏高门的谢玄、前期最主要的将领则是刘牢之。
之所以要新创这支军队,是因为此时执政的谢安等人,担心盘踞在长江上游荆襄一带的桓氏军阀,会对朝廷不利。于是让谢玄以南兖州刺史的名义,坐镇江北的京口,大量招募流落到京口和广陵一带的北方青壮流民,编练成军。因为京口又称“北府”,新军以此为基地,故而俗称“北府兵”。徐州彭城人刘牢之,也是首批应征者之一,因为他勇武过人,又出身世代将门的军人家庭,所以很快被任命为参军,是谢玄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北府成军后很快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前秦天王苻坚在统一北方后,集结起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其数量之多,号称“投鞭足以断流”,意图大举南侵、彻底终结南北分裂的局面。大敌当前之下,东晋内部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桓氏的桓冲和谢家的谢玄都亲临前线御敌。而刘牢之此时已升为广陵相,统领五千精兵奔赴洛涧,攻击把守在淮河渡口的前秦大将梁成所部。此战尽显了刘牢之的军事天才,取得了斩杀秦军大将十员、精兵五万的空前战果,也让他成为威震天下的名将。
洛涧大捷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接下来晋军势不可当,将百万敌军打得狼狈逃窜。刘牢之的前锋军一度追击到邺城,后来才被断后的慕容垂逼退。可惜战后不久,谢玄就被迫交出兵权,而刘牢之则在权贵党争中越陷越深,沦为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继谢玄之后执掌北府的是外戚王恭,此人一向看不惯执政的司马道子和其亲信王国宝,于是在孝武帝驾崩后就毅然起兵,逼迫朝廷诛杀了王国宝等人。这还不算,后来他又再度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想要杀掉权臣司马道子。
王恭自恃位高权重,对麾下实际掌军的刘牢之呼来喝去、毫无尊重,于是刘牢之接受了朝廷地策反,让王恭兵败被擒杀。事后论功行赏,刘牢之坐上了原来王恭的都督七州军事的位置。不过他不是士族出身,以一介武夫骤然登上如此高位,很难让朝野心服。后来桓玄起兵叛乱,朝廷让刘牢之领北府平叛,他就有些信心不足,在桓玄使者游说下居然倒戈投降。而桓玄胜利后,很快就卸磨杀驴,将他调离老巢京口,这时他又想领兵攻击桓玄。这时他的老部下们眼见他一人三反(反王恭、反司马道子父子、反桓玄),在政治上毫无远见,都不愿听从其命令,这位东晋头号名将竟在绝望中自缢而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