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
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他的功劳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将领,所以朱元璋称李善长为汉朝萧何,并赏赐了丹书铁券,让他免于两次死刑,然而即便如此,已经77岁高龄的李善长,依旧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怎么会坚持要杀77岁的李善长?
李善长是安徽濠州(今安徽定远县)的定远人,比朱元璋年长十四岁,与朱元璋也算是同乡。李善长从小就喜欢看书,聪慧过人,《明史》中对他的评价是:“少时有智谋,学律家之语,谋略多。”
李善长在朱元璋崛起之初就投靠了他,从那以后,李善长就一直在帮朱元璋扫清天下,李善长提议朱元璋要像汉朝皇帝刘邦一样,要宽宏大量、知人善任、不嗜杀。
后来朱元璋出征,李善长在后方负责朱元璋的后勤,不管形势如何恶劣,李善长都能为朱元璋的军队提供补给,李善长可以说是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时候,曾经将李善长比作萧何,帮助刘邦打下了汗马功劳。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左丞相,又赏赐了一张丹书,让李善长的后人世袭韩国公爵之位,还饶了李善长和他的儿子两次被处死。朱元璋对李善长宠爱有加,李善长又有免死铁卷在手,但李善长怎么也没想到,免死铁卷竟然会害得他丧命。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的时候,靠的是淮西的老乡,李善长,徐达,汤和,这些淮西的人都是从淮西来的,他们跟着朱元璋征战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朱元璋在登基之后,对淮西人的奖励也是极高的,到了明朝,朝朝之中,有一半以上的功臣都是淮西人,朱元璋上朝的时候,几乎有一半都是淮西人,所以朝会就像是乡里的人在开会一样。
朱元璋登基后,向淮西的同僚许诺,要与他们共享荣华富贵,于是朱元璋便将最好的封地分封给了淮西勋臣,对淮西勋臣也是极好,于是时间一长,很多淮西勋臣以为有了皇帝的同僚做靠山,便会变得趾高气扬,这种骄纵和无法无天的行径,让朱元璋很是厌恶。
在明朝开国之前,李善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策划过许多重要的事情,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因为他也是淮西人,所以淮西的许多官员都对李善长刮目相看,称呼他为军师,所以更有说服力。
而在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更是将李善长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并将其与萧何相提并论,被册封为左相府,李善长在大明可谓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而且他在淮西也颇有声望,故而自明立国以来,淮西勋臣们便以李善长为首。
不过李善长的声望并不高,淮西勋臣们都是抱团取暖,对反对他的人都是群起而攻之,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刘伯温出身浙东,最不喜欢的就是淮西勋臣的所作所为,所以被淮西的文武百官群起而攻之,李善长对刘伯温更是深恶痛绝。
刘伯温在李善长的带领下的淮西勋臣集团排挤,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淮西勋臣集团李善长却敢将刘伯温这个开国功臣排除在外,朱元璋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不过朱元璋暂时还能容忍。但是胡惟庸的案子,却让朱元璋对淮西的大臣们更加的怀疑和不满。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任宰相,在他死后,朱元璋废黜了宰相一职,此后就没有了宰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家,两人的关系很好,李善长年事已高,在明朝成立没多久便请辞官,然而李善长却在暗中支持胡惟庸,将淮西的大臣都聚集到了胡惟庸的身边,于是胡惟庸便成了李善长的代言人,执掌朝政。
胡惟庸因为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后来胡惟庸成为了宰相,掌握了实权,许多淮西大臣见胡惟庸顶替了李善长的位置,便纷纷投靠了胡惟庸,其实李善长和胡惟庸与淮西的大臣们关系匪浅。
当然,像徐达、汤和这样的人,对胡惟庸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淡的,只有一些头脑简单的将领,和胡惟庸关系密切。徐达不但和胡惟庸划清了界线,而且一再告诫朱元璋,不要再利用胡惟庸,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拉帮结派的人。
胡惟庸不久便骄横跋扈,与淮西大臣勾结,徐达一句话,朱元璋便立即警惕起来,朱元璋知道胡惟庸勾结淮西勋臣的危险,极有可能使他失去权力,将来连太子朱标也会受到威胁。
所以,朱元璋在1380年,以“谋不轨”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他的亲信,胡惟庸全家九族,这就是历史上的胡惟庸案,但朱元璋对胡惟庸的影响力并不大,只是处死了胡惟庸和他的部下,淮西勋臣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惩罚,这也意味着,朱元璋对淮西的官员,包括李善长,都是仁慈的。
但朱元璋下令处死李善长,灭他满门,朱元璋就是要借此机会,将胡惟庸的案子扩大,给淮西的官员一个教训。
李善长的死,其实就是朱元璋要利用胡惟庸的案子,来对付淮西的大臣,李善长本来是可以活下来的,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和淮西的官员不同,因为他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但李善长本身就有问题,朱元璋也不能容忍他。
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对李善长赞不绝口,称他为“汉萧何”,李善长心高气傲,觉得朱元璋不如他,所以才会如此的嚣张跋扈。
李善长当年之所以能结识胡惟庸,完全是因为他哥哥李存义的举荐,李善长的哥哥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便是胡惟庸的外甥女女婿,也就是李存义和胡惟庸的亲家,两人的交情极深,李存义向李善长推荐胡惟庸,这也是李善长看中胡惟庸的原因。
胡惟庸遇刺五年,即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义与其子李佑被揭发与胡惟庸走得很近,被认为是胡惟庸的爪牙,然而朱元璋并未对李善长下手,因此念在李善长的情分上,并未对李存义、李佑等人进行追责,只将李存义、李佑两人革职,安顿于崇明。
李善长做错了事情,朱元璋看在他哥哥李存义的份上,饶了他一命,按照道理来说,他应该进宫向朱元璋道谢才对,可是李善长没有进宫谢恩,似乎朱元璋就应该宽恕他的兄长,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李善长,可见李善长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派。
李善长也不是头一次显露出这样的傲气了,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许配给了李善长之子李祺,临安公主和李祺成亲后,朱元璋病重,李祺这个女婿并没有进宫看望朱元璋,李善长这个女儿的亲家也没有进宫看望朱元璋,如果是一般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李善长却没有这么做,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失望了。
之后李善长被御史台弹劾,朱元璋便以此为借口,削了李善长一千八百石年禄,朱元璋也算给了李善长一个下马威,但李善长并不以为意,甚至觉得自己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只要自己不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朱元璋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这就导致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朱元璋一直将李善长和萧何相提并论,到了后来,朱元璋已经不叫李善长为萧何了,也不叫大明第一大功臣了。
朱元璋宽恕李存义后,徐达死后,朱元璋特地在祭文中称徐达为大明第一大功臣,并将此殊荣赐给了一向小心谨慎的徐达,这也可以说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再次警告,但李善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旧没有收敛。
皇帝的宽容,从来不会被人高估,皇帝的耐心远不如普通人,李善长在1390年的时候,就已经77岁了,他觉得自己的府邸还不够大,所以他决定继续扩大自己的府邸。
所以李善长找到了信国公汤,借了三百名士兵,帮助自己扩建了自己的府邸,唐河是个聪明人,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很骄傲,经常喝醉了酒,被朱元璋训斥了好几次,所以在明朝成立之后,他就明白了不能让皇帝怀疑,所以他一直都很低调,直到最后,他才能成为淮西为数不多的功臣之一。
李善长向汤和求援,一向谨慎的汤和立刻意识到,不管李善长要做什么,他都要将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因为他不能擅自调动军队,朱元璋一定会怀疑他。所以李善长一离开,汤和就进宫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
李善长借钱扩建府邸的事情,立刻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为李善长已经退休了,如果他要扩建府邸,可以直接向朱元璋请示,但他没有去找朱元璋,而是去了自己的老部下汤和,也就是说,李善长人虽然已经退了,但他还在暗中控制自己的部属,这让朱元璋对他产生了怀疑和反感。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宽容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没过多久,李善长的侄子丁斌就被发配到了边境。
李善长为了给侄儿丁斌求情,特地进宫请求朱元璋原谅丁斌,这可把朱元璋气得七窍生烟,朱元璋暗暗骂道:“李善长,你这李善长,你扩建府邸不来求我,私底下向汤和借兵,现在又来求我饶恕你侄儿,你把我朱元璋当成什么了?”
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训斥李善长,说他罔顾国家法律,绝不会放过丁斌,朱元璋还亲自审问丁斌,要严惩不贷。
丁斌之前被李善长引荐为胡惟庸的秘书,此时见朱元璋动了真火,便主动拉着叔叔李善长一起参与胡惟庸的案子,以求保全自己。
于是丁斌便主动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关系,并且常常贿赂李善长,胡惟庸在谋反朱元璋之时,曾数次联系李善长,劝说他协助自己谋反朱元璋,但都遭到李善长的反对,最终胡惟庸派李善长的哥哥李存义出面劝说,李善长对李存义说:“我年纪大了,待我过世,诸位保重。”
丁斌的一番话,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原来李善长早就知道胡惟庸要对自己不利,但他并没有上报,朱元璋便派人将李存义带回了大殿,李存义说的和丁斌的情况大同小异,这让李善长和胡惟庸的阴谋得到了证实。
李善长的仆人卢仲谦,因为冒犯李善长,所以就站了起来,揭露了李善长隐瞒胡惟庸与北元的联络人冯绩的事情,这让朱元璋十分的愤怒,朱元璋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李善长的地方,可是李善长却让他失望了。
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关系曝光,朱元璋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胡惟庸不但和北元有勾结,而且还和日本人有勾结,这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对淮西的李善长等人也动了杀心。
李善长虽然有朱元璋赏赐的不死丹书铁券,但丹书铁券是朱元璋亲自签发的,朱元璋说了算。
在古代,星辰变化代表着灾星的降临,所以钦天监会第一时间给自己算一卦,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而钦天监则推算出了皇帝会有血光之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位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的官员为他挡灾。
朱元璋就这样将自己的责任推到了李善长的头上,不死的丹书铁券并没有说不能为皇帝赴汤蹈火,所以朱元璋的手段很狠,李善长的丹书铁券对他来说也是无效的。
朱元璋以避祸之名,将77岁的李善长处死,而根据李善长和胡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只是将丹书铁券交给了李善长,让他免死,免得李善长和他的儿子被处死,李善长的亲人也不会幸免,所以朱元璋毫不留情,将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
朱元璋也履行了李善长的遗愿,让他饶了李祺一命,朱元璋这一手棋打得很好,没有违背“免死丹”的规矩,杀了李善长和他的家人,也让他的女儿免于丧命。
就这样,李善长一家人,只剩下李祺这个朱元璋的女婿,还活着,其他的都被灭门了,李祺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还是把李善长从韩国公爵的位置上撤了下来,李祺和他的后代,也不能继承李善长的韩国公爵之位。
李善长的死,牵连到了很多淮西的开国元勋,比如陆仲亨,赵庸,唐胜宗,费聚,这些人都被牵连进去,连带着他们的家人也被朱元璋处死,胡惟庸的案子在朱元璋的推动下,涉及到了三万多人,朱元璋甚至写了一本《昭示奸党录》,将李善长定为叛徒。
其实李善长和胡惟庸的交情虽然不错,但他并不一定会插手,因为他对朱元璋的忠诚度更高,甚至有人怀疑胡惟庸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又或者是朱元璋利用这个机会,屠杀了所有的功臣。
李善长的死,很多人都觉得他的死法实在是太过冤枉,当时的御史解缙和王国用,在李善长被杀后一年,就向朱元璋告状。
解缙、王国用以为李善长是大明开国最大的功臣,又与朱元璋联姻,他现在是当朝宰相,为什么要帮胡惟庸谋朝篡位,即使胡惟庸死了,李善长的位置也不会比现在好,所以这件事情,任何人都会想办法解决,李善长犯不着冒着与胡惟庸同流合污的风险。如果朱元璋因为天气变化而将李善长处死,那就是滥杀功臣,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让朱元璋的民心受损,解缙与王国用的办法就是朱元璋吸取李善长的教训,别再滥杀功臣。
以朱元璋的暴躁脾气,两人很可能会被处死,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朱元璋沉默了很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指责解缙和王国用,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大概是默认了自己害死了李善长一家。
虽然解缙和王国用的奏章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停止屠杀,而是继续屠杀,朱元璋还制造了一起“蓝玉案”,杀死了很多开国功臣,其中就有蓝玉。
李善长的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朱元璋的大明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淮西勋臣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越来越猖狂,越来越猖獗,淮西勋臣集团的首领李善长,必然会被朱元璋追杀。
朱元璋拿李善长和萧何相提并论,李善长和萧何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萧何能从刘邦手下活到现在,他的情商和智慧都是一流的。
李善长则是个外开内忌,喜欢争权夺利,喜欢勾心斗角,自明朝开国以来,他就被功绩冲昏了头脑,一直以为朱元璋赐下了丹书铁券,朱元璋也不敢对他下手,所以才会如此肆无忌惮。若是他能有徐达、汤和这般的谦逊,也不会被处死,更不会被处死。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是文史兄弟,文不离史,史不离文,文史两兄弟。
创作不易,杜绝抄袭,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