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55章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
曹魏篇第十二章:一览三国颍川陈氏的家族网,陈群后代还在东晋和荀彧后代打嘴炮?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官方明确士族门阀序列,颍川地区的陈氏在序列中名列前茅。其实这样一个大家族,在东汉时期,起于一位出身贫寒的大臣。东汉末年,颍川陈氏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陈寔就是这位出身微寒的起家之人,他虽然微寒但的确在地方上也是以正常的公务员起步。他在地方上政绩还算不错,借着朝廷征召的机会成为朝中的边缘人物。陈寔通过自身的美德和文学素养,逐渐和名士交流,终成一位道德模范和政绩卓越的官员。根据记载,他先后娶了钟氏、李氏和荀氏,虽然没有明说这三个人分别是什么样的出身,但颍川望族中有钟氏和荀氏。具体有没有联系笔者也不好猜测。
陈寔至少有六个儿子,可谓枝繁叶茂。而本书的重点我们放在三国时期,那在三国时期颍川陈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陈群为首的这一支儿的故事。
陈群是陈寔的孙子,陈寔曾经对陈群表示“此儿必兴吾宗”。
陈群曾从属过刘备一段时间,只可惜刘备并没有真正得到陈群。吕布被曹操击破后,身在徐州的陈群父子投靠了曹操。结合陈群的出身和能力,陈群也在官场风生水起。陈群有一次和孔融谈论颍川人物,陈群对荀氏大加赞赏,表明了陈氏在官场中的布局。在曹丕曹植的储位之争中,陈群坚定不移站在了曹丕这一边,曹丕称帝后陈群也成为魏国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名的《九品官人法》,正是在曹丕时期由陈群创立的。此后,陈群一直为魏国上层政治制度添砖加瓦,同时也积极匡正天子的争议举止。
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谥为“靖侯”。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陈群的家庭,陈群娶了荀彧的闺女,两个颍川家族从婚姻上强强联手。陈群有一个儿子叫陈泰,他是曹魏的将领,陈群去世后陈泰继承爵位,此后他一直以军官身份在外任职。高平陵之变前,对于司马家和曹爽家的针锋相对,陈泰虽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好朋友,但基本没有站队。
曹爽带着天子去高平陵的时候陈泰也跟随而出,在司马懿叛乱后,陈泰劝曹爽回洛阳并被曹爽派去司马懿身边带信儿,司马家因此认为陈泰是站在自己这头的。司马家上位后,陈泰毛遂自荐外出去主管边境军事问题,远离了纷扰,从而开始与姜维开始了漫长的“对线”。
司马昭上位,将陈泰这位儿时好友召回,此后陈泰仍然功劳显赫,被接连提升。曹髦被刺杀时,陈泰与司马孚一样,对曹髦的死悲痛欲绝。在《三国志》中对于陈泰之死有两种说法,而不管哪种是对的,陈泰都是因为曹髦事件悲愤而死。
陈泰去世后他的儿子陈恂继承爵位,陈恂去世后没有孩子,爵位由陈泰的次子陈温继承。咸熙元年,陈温被封为慎子。
其实,在晋朝影响力最广泛的颍川陈氏,不是陈群的直系后代。晋时较出名的颍川陈氏,主要是陈群叔叔陈谌的后代。陈谌是陈寔的第四子,他曾任任司空掾,只可惜去世较早,有一个儿子名叫陈忠。
陈忠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陈佐、陈和,陈坦。陈佐在三国时期担任青州刺史,陈和几无记载,陈坦曾任廷尉。
陈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陈凖、陈戴、陈征。先说两个弟弟,陈戴和陈徵记载极少,陈戴曾为太保掾,后被封为国子助教。陈征曾任太子左卫率,在司马允讨伐司马伦的时候,他曾为此集结军队做过一些准备。
陈凖在西晋司马伦治下时官至太尉,封广陵郡公。早些时候,陈凖曾看到西晋对氐人的讨伐不利,对司马伦和司马肜表示过诸多不满,并推荐周鲂的儿子周处上阵杀敌,谁知陈凖的愿望是好的,而却害了周处(前面讲周鲂家族时有提及)。在司马伦和淮南王的争斗中,身处司马伦帐下的陈凖一直想偷偷为淮南王送情报,结果淮南王司马允提前被害,司马伦阴差阳错的认为陈凖是在帮自己,于是对陈凖大加封赏,不久后陈凖去世。
陈坦有一个儿子叫陈堪,在西晋时期是一位书法大家。
而颍川陈氏一直延续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陈凖。陈凖有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陈眕、陈匡和陈规。
陈眕的文学能力在当时晋朝文学圈中属于上等,陈眕也与各豪族贵戚都有文学上的联系。永嘉之乱后,陈眕南渡并在东晋持续做大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遥领)、都督幽平二州(遥领)诸军事,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号为“凯”。他的弟弟陈匡曾在惠帝时为当时的太子司马遹做伴读。陈规并无过多记载。
陈眕有一个儿子叫陈逵,他曾参与东晋北伐的军事行动,他在南渡的士人中有较高的地位,根据记载他善于行书和草书,陈眕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陈逵去世后被追赠为卫将军。
陈匡有一个儿子叫陈达,他南迁后迁居吴兴长城地区,成为吴兴陈氏(长城陈氏)家族的创立者。未来,有一个叫陈霸先的,称自己是这一支儿后代。
长城陈氏即南朝陈氏,陈达,陈匡子,永嘉南迁,为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陈书·本纪第一》
我们再翻回来,陈逵的五世孙有一个叫陈茂先的。他继承了广陵公的爵位,结果颍川荀家的荀伯子对陈茂先的祖上陈凖开炮,说陈凖当年帮助司马伦是错误的,要求撤销广陵公的爵位和封国。之前我们提到荀伯子爱研究别人祖宗,看来也不是虚的。在东晋时期荀家和陈家如此相处,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