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来源:群学书院

题图:电影《妖猫传》剧照

清代乾隆年间选了一本诗选,叫作《唐宋诗醇》,《唐宋诗醇》在唐代部分选了四家,宋代选了两家,它一共选了六位诗人,宋代是苏东坡和陆放翁,唐代选了哪四家呢?选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在我看来,这基本就是唐代诗人的第一方阵。当然,我们可以稍微扩大一些第一方阵,扩大到六位的话,就要加上王维和李商隐,在我看来,第一方阵只能是六个人。那么这六个人中间我们又选谁呢?我们看看自从唐以来历代的诗话、历代的评论,以及在选本中出现的频率,最后恐怕只能把票投给李白和杜甫两个人。

李白是靠天才来作诗的,天才怎么学啊?天才是没有办法学的!所以李白尽管当时名声那么大,身后的名声也一直很高,但是我们看整个唐诗发展的过程,从盛唐一直到唐末,有几个人学李白?或者说能学得成功?很少看见!

——莫砺锋

本文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授。本文是作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演讲稿,后发表于《名作欣赏》2018年第5期,感谢授权转载。

李白说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2023年8月18日-20日,我们邀请您从金陵凤凰台到泾县桃花潭,再到李白终老之地,重走李白的“江南三万里”,通过深度文化参访古典诗词专题讲座古典诗歌吟诵会等方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李白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与他漫游祖国大好河山的足迹中,领略“中国式浪漫”中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文 | 莫砺锋

来源 | 名作欣赏

据说在江湖上有这样一句话,叫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想第二句话可能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武林里的人物,他们是一定要争这个天下第一的,两个武林高手碰到一起,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我们看金庸小说里的那些人物,已经成了一代宗师了,东邪西毒、北丐南帝,都那样的武术高超了,还要拼命地练,为什么呢?他们一定要争这个天下第一。东邪跟西毒一辈子都在争,争到后来欧阳锋都争得发疯了,都迷失自我了。

假如说学文的人来比赛技术,假如两个诗人相遇,当然他们也许会较量诗艺,不是较量武艺,一般来说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一方,假定是李白,另一方选一个比较差的诗人吧,在唐代诗人中,我们找一个比较差的出来,姑且是张打油。李白碰到张打油,两个人来比赛一下诗艺。李白当然是才华横溢,假如叫李白咏雪,他就会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多好的诗句!但是问题是,两个诗人比赛,它不像武林那样马上分出高低来,所以这一方尽管是张打油,他也许并不服李白,你李白尽管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好了,张打油照样可以长吟“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他也可以咏雪。说不定张打油心里还不服李白。只要看看现在的文学界,我们就可以知道,往往水平越差的作家、越差的诗人,他越是牛气,越是不服别人,连古人都不服的,好多年轻诗人不服陶渊明,不服李白,不服杜甫,谁都不服,因为他认定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我想,可能这是学文的跟学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原因就是马克思说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武林中是武器的批判,马上见高低,一方当场把另一方的性命结果了,你还能不服吗?而文学界,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用文本比高低,再高明的文本也不至于致对方于死地。诗人即使要争高低,也不至于有拔刀相向的冲突。

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

话又说回来,这句“文无第一”,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文人也是要争高低的。我们看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那个杨炯排在第二,照我想,一个时代的文坛上有“四杰”,而你排在第二,已经蛮不错了,但是唐人的资料中间明确记载了杨炯不满意,杨炯对于他排在第二不满意,他说我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有人评价说,杨炯这个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谦虚,第二句话“耻居王后”才是真实的。这简直是颠倒黑白。照我看来,在初唐四杰里面,杨炯他是应该排在第四的,排在第二已经抬举他了。所以说,武林中人所以会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能是认为文人争斗的情况不太严重,所以他们争不出第一来的,其实文人也是要争的。而且,如果竞争的双方或者几方中间有一方掌握了特别大的权力的话,他的地位特别高的话,那么文人争斗的结果也会是很严重的,同样会发生性命危险。我们看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薛道衡最有名的诗就是《昔昔盐》,《昔昔盐》里最有名的句子就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这两句诗真是名句,就是放到唐诗中去它都是名句。后来薛道衡被隋炀帝杀掉了,隋炀帝就说:“现在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吗?”就是把你的性命结果了,你就不能再压过我了。大家如果按照编年的顺序来读鲍照的诗文的话,会发现鲍照的作品越到后来越不行了,有人说他像江淹一样“江郎才尽”了,真的是“江郎才尽”吗?不是的!鲍照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宋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创作,而且自以为天下人都不如他写得好,鲍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鲍照不敢写得好,他故意写些芜词累句,这样可以免祸。当然,幸亏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文学史上不是很多,更幸亏唐代的帝王中很少有隋炀帝这样喜欢和臣下比赛写诗的,所以唐代的诗人一般还没有这样的危险。

国家图书馆藏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鲍参军集》

现在言归正传,让我们看看究竟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呢?唐代诗人有没有比赛过?比赛过!唐代经常举行为全国所瞩目的诗歌比赛,当然,科举考试不算在内。我们看在武则天时代,有一次在长安举行诗歌比赛,武则天带着一帮人坐在高台上面。大臣们写完了诗就交卷上去,过了一阵,凡是落选的,写得不够好的,诗都被从台上扔下来了,纸片像雪片一样地飘落下来。大家都在下面找,这张是张三的,这张是李四的,找到了就赶快藏起来,为什么呢?你输掉了么!最后只有两个人的没落下来,一个沈佺期,一个宋之问。过了一会儿,又一张纸片飘下来,大家拥上前去一看,是沈佺期的。沈佺期输掉了,宋之问得到最后的胜利。在唐代,类似这样的诗歌大奖赛是经常举行的,如果你能获胜的话,是非常荣耀的。但是,这样的大奖赛评出来的获胜者会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吗?这个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官方举办的竞赛往往是不够公平的。武则天主办的比赛是比不出最伟大诗人的。

明万暦十二年杨一统编《唐十二名家诗》中《宋之问集》部分

那么,请问,我们怎么判断谁是唐代最好的诗人?首先要问由谁来判断。20世纪中叶,在美国最流行的唐代诗人是寒山,那时候寒山的诗被印在文化衫上,美国的青年人都穿着这样的文化衫。按照现在有些人的习惯,只要外国人说好就是好,那么寒山就是最伟大的唐代诗人。但是我想,判断谁是中国某一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这个话语权应该是在中国人手里,绝对不可能在外国人手里。

日本昭和三年(1928)审美书院珂罗版《寒山诗集》

不要说美国人,他们从18世纪以后才开始读我们的唐诗。日本人读唐诗的历史和我们一样长,我们唐代的诗人刚写出作品来,当时的中国读者开始读,日本人也开始读了,因为那个时候有大量的日本人到中国来留学,像晁衡,晁衡到唐朝来留学,他和李白、王维都是朋友,王维一写诗他就看到了,他也是第一批读者,跟唐朝人同时开始读的。但是长期以来,日本人都认为最伟大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我们要不要考虑日本人的意见?我觉得不需要。照我看来,日本人所以最喜欢白居易,而不是李杜,就在于他们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只能到白居易这个层次,再上去到了李杜,他们就难以欣赏了,难以理解了。所以我说,这些意见基本上不用理睬。判断唐诗优劣是我们中国人的事,我们该怎样判断就怎样判断。

那么好,我们中国人自己怎么判断呢?我们先从历史上说起,历史上有没有李杜以外的人选呢?当然有!首先就是王维。王维在很多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亚于李白、杜甫的。他们三个人是同时代的,在最接近他们三个人的时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选本,就是《河岳英灵集》。在那个选本里面,杜甫的诗没有入选,李白呢,选了十三首,王维选了十五首,王维入选的诗超过李白。到了后代,也有人持这种观点,比如清代的王渔洋,虽然不敢批评李杜,但他心中是不以李杜为然的,他心中最伟大的诗人就是王维。说王维是唐代第一诗人,虽然不大符合现代人的观点,但总算比较接近。

清光绪戊寅(1878)赖丰烈精刻本《河岳英灵集》

还有一些人选,现在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跟李杜同时的有一个人叫吴筠,是当时的一个道士,曾经推荐李白入朝的那个人。就是这个吴筠,曾经有人说过他是唐朝最大的诗人。这个材料是钱锺书先生先发现的,钱先生注意到,《旧唐书》的吴筠传里,这样评价吴筠的诗歌:“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为筠乎?”就是吴筠能把李杜各自的优点兼而有之。所以钱锺书就讽刺说,按照《旧唐书》编者的观点,那么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这个吴筠。这肯定不符合我们的观点,现在恐怕没有人去读吴筠的诗吧,因为他的诗从来没进入过什么选本。

那么还有谁呢?晚唐时有一个诗人叫薛能,这个人的名声比吴筠稍微大一点, 他也曾经被说成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说的呢?是他自己说的。薛能这个人,非常狂妄自大,他的年代比白居易、元稹稍晚一点,他评起诗人来,当代人是一个都不入眼,比他早一点的呢,元白也都不入眼。他甚至说:“我生若在开元中,争遣名为李翰林?”要是我与李白同时的话,诗坛的名声怎么能归于李白呢!对杜甫呢,他没有这样说过,但也流露过类似的意思。他到四川去,看到了海棠花,他就说,海棠花这么美,要有非常好的诗才才能形容它。他说杜甫都不敢咏,我今天就来咏一首。凭良心说,薛能的这首海棠诗写得真是糟糕,玷污了海棠花。关于薛能这个诗人,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作《唐代最会吹牛的诗人——薛能》,后来觉得这个标题不像是学术论文,投到《文学遗产》去,他们肯定不录用,就把标题改了一下,叫作《大家阴影下的焦虑》。薛能这个人,实际上是被笼罩在盛唐、中唐那些大诗人的阴影里面,他非常焦虑,他又超不过前人,怎么办呢?他就靠吹牛压倒前人,宣称自己已经超过他们了。这个薛能,虽然自称超过李杜,但我们不能说他最伟大。

刚才我们介绍了两个人选,第一个是吴筠,第二个是薛能,显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他们给排除掉。那么我们选谁呢?我们还是回到平实的传统的看法上来。清代乾隆年间选了一本诗选,叫作《唐宋诗醇》,《唐宋诗醇》在唐代部分选了四家,宋代选了两家,它一共选了六位诗人,宋代是苏东坡和陆放翁,唐代选了哪四家呢?选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在我看来,这基本就是唐代诗人的第一方阵。当然,我们可以稍微扩大一些第一方阵,扩大到六位的话,就要加上王维和李商隐,在我看来,第一方阵只能是六个人。那么这六个人中间我们又选谁呢?我们看看自从唐以来历代的诗话、历代的评论,以及在选本中出现的频率,最后恐怕只能把票投给李白和杜甫两个人。

清光绪七年仿乾隆武英殿刻本《御选唐宋诗醇》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李杜的情况。自从有了李白、杜甫以来,他们两个人的高低优劣就成了人们讨论不尽的话题。李白和杜甫到底是同样伟大呢,还是一个高一点,另一个低一点?历来就讨论个没完。我们首先会注意到人们一般都说“李杜”,而不说“杜李”。当然也有例外,中唐的顾陶编了一本诗选,叫作《唐诗类选》,那本书里选了比较多的杜甫诗,原书已经亡佚了,但是它的序言还保存在《全唐文》里面。顾陶在《唐诗类选》序中的说法很奇怪,人家都说“李杜”,他偏说“杜李”,他把李白、杜甫的次序颠倒过来了。我想这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但是一般说来,大家都是说李杜的。下面我们就顺着“李杜”的次序来看一看他们的情况。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在天宝三载相遇,他们一共见过两次,一次是天宝三载,一次是天宝四载,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碰到了杜甫,照闻一多的说法,这是文学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事件,好像太阳在天空中碰到了月亮,两个人就开始交游了。他们曾经到王屋山去找一个叫华盖君的老道士,传说老道士有长生不老之术,两个人一起去访问他,到那里去学长生,但是千辛万苦跑到王屋山一看,这个老先生已经死掉了。教人长生的人怎么他自己死掉了呢?但是两个人还不觉悟,他们还是对长生充满了信心,他们是诗人啊,那个时候杜甫也很浪漫,杜甫送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说:“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两个人是一样的思想风貌,都对人生充满着理想。两个人一起游玩,一起写诗,相处得很愉快。但是后人对两个人的关系纷纷议论,议论什么呢?就是说两个人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杜甫对李白是一往情深,经常写诗怀念他,你看杜甫怀念李白的主要的诗《天末怀李白》,还有两首《梦李白》,都是在秦州写的,那正是杜甫流落不偶、自顾不暇的时候,但他始终关心着李白。而李白呢,跟杜甫分手后也写过一首诗,怀念杜甫,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以后就没有了,此后一个字也没有谈到杜甫。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李白轻视杜甫啊?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李白比较年长,李白遇到杜甫的时候,李白已经成名了,他已经到过长安,当过唐玄宗的御前诗人,已经是一个名人。杜甫在诗坛上还没有什么名气,初出茅庐,年纪较轻,所以两个人的地位有点不相称。第二,可能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我一直觉得李白有一点像美国人的性格,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和你交朋友,也最快地把你忘掉,不像杜甫那么执着,那么沉郁。

梁楷:《李白行吟图》

李杜二人的交往细节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要讨论的是,如果只把他们当作诗人看待的话,李杜两个人同在哪里,又异在哪里?首先,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失败的,两个人在政治上都自诩很高,都希望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安邦定国,但是一个都没有实现。

两个人的人生遭遇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李白一辈子好像没怎么受过穷,我们看李白的诗中也常写如何不顺利,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很少说自己怎么穷困。杜甫则经常说到他怎么穷困。杜甫在长安的时候,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夸张,不至于每天都去吃人家的剩饭,但是确实很惨。李白不一样,李白一辈子都过得不错。在见到杜甫以前,李白在长安,唐玄宗并没有在政治上重用他,但还是很重视他的诗才。所以唐代有很多传说,传说李白被召到长安后,有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等故事。这当然可能只是传说,但也是事出有因,怎么不传说是杜甫呢?所以李白并不穷困,比如唐玄宗赏赐给他的宫锦,他到临终前还没有穿完呢。杜甫就不同了,杜甫终身穷困,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感慨说,这个老天爷是怎么回事,赐给杜甫千秋万岁的名声,在他生前就不给他一点粮食和布匹?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正是上苍对杜甫的玉成,如果不这样就没有杜甫了,就没有我们的诗圣了。

正是因为李杜两个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相传他们的死亡方式都不一样。我们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病死的,李白是在安徽的当涂病死的,死在他的族叔李阳冰的家里。杜甫是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叶扁舟中。但是从唐代开始就传说他两个人有不同的死法。李白据说是在当涂的采石矶,在一个月夜,他穿着宫锦袍,在长江上面行舟,看到江中有一轮明月,“入水捉月”,就淹死了。这样的一种死法,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分明是读者为他编造的。

李白墓前,常年有各种美酒供奉

再来看看杜甫是怎么死的,唐代就开始传说他到湖南去投靠亲友,到了耒阳附近,夏天发大水,船不能走了,一连几天挨饿。然后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了,就派人送牛肉白酒给杜甫。传说杜甫饱吃了牛肉,一天晚上就突然去世了。这当然也是大众给他编出来的,大家觉得杜甫一生穷苦,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就给他编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死法。所以关于李白、杜甫不同死亡方式的传说,其实就是一种解读,是李白、杜甫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湖南平江杜甫墓

当然,李白和杜甫的思想,他们的诗歌写作也都是不一样的。李白的思想非常解放,他有点像庄子的思想,追求绝对的自由,要摆脱一切的束缚。其实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倒是非常现实的,但是他在诗歌中间则表现得无拘无束、上天入海。李白一生结过两次婚,一次是一个姓许的人家,一次是一个姓宗的人家,他的两个妻子都是故宰相的孙女,而且李白两次结婚都是当上门女婿,倒插门,所以,他的婚姻里面还是有现实考虑的,因为唐代很重门第的嘛。当然,李白极端藐视功名富贵,人世间那些不正当的功名富贵,他是极端地看不起,“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汉水怎么会向西北流呢,汉水就是向东南流的,是永远不会变的,他的意思是功名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李白与杜甫的基本思想都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思想,但是李白有的时候会表现出反叛的一面,所以他会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杜甫就不同了,后人说杜甫一生都在儒家界内,他绝对地推崇儒家,他信奉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原始儒家学说,杜诗中间有四十四次谈到“儒”字,他经常称自己为“老儒”“儒生”,有的时候甚至是“腐儒”,他深深地眷恋儒家。在这一点上,杜甫和李白是不同的。

蒋兆和《杜甫像》

李杜的不同在诗歌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用典。他们两个人说到古人的时候,杜甫诗中诸葛亮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杜甫非常尊敬诸葛亮,诸葛亮被认为是古代的一个儒臣,因为他鞠躬尽瘁,始终忠诚于蜀汉。但是李白写得更多的是鲁仲连、张良,是带有纵横家色彩的古人。两个人的诗中各自写到了一种有名的鸟,李白写的是大鹏鸟,杜甫写的是凤凰。大鹏也好,凤凰也好,都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鸟,是虚构出来的鸟。大鹏是道家的庄子创造出来的,是自由精神的载体,自由的象征,它靠着大风就从北海一直飞到南海。杜甫呢,经常咏凤凰,凤凰是儒家的祥瑞。杜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它不是哀鸣自身,它是哀鸣世上的百鸟都套在罗网里无法逃脱,也就是说百姓都在受苦,他不忍心。大鹏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要离开这个世界,要自我解放。凤凰则是一种入世的象征,要拯救这个世界。

李白和杜甫当时在诗坛上的地位也不一样。李白生前已享有很高的名声,所以他临终之前把他的诗稿托付给李阳冰,让李阳冰帮他整理,李阳冰在这个诗集的序言中说,自从李白的集子出来之后,“古今文集遏而不行”,就他一个人的诗流行,别人的都不流行了,影响极大。杜甫呢,恰恰相反,杜甫跟当时的几个主要诗人都有交往,跟李白、岑参、高适、王维、储光羲都有交往,杜甫在他的诗中评价过、赞美过这些诗友的成就,可惜的是在那些诗人的诗中,我们没有看到过对杜甫的赞美。因此,杜甫临终时写的诗中说:“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辛辛苦苦地写了一辈子的诗,但是没有知音,没有人对自己做过高度评价。人生前的诗坛地位很不一样。

我们要想比较公正地评价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要有耐心,要等时间来评判,时间是最公正的。到了中唐,李杜两个人都受到了重视。从中唐的诗坛来回顾盛唐的诗,王维地位已经低落。中唐的元白诗派基本上认为杜甫要比李白的诗歌成就更高。相反的一派,尤其是韩愈,认为李杜同样伟大。元白批评李白什么呢?有两点。一是杜甫的诗写民生疾苦,这和元白写新乐府是一致的,而李白没有写这方面的诗歌。第二,他们认为李白不擅长写长篇的排律。反正到了中唐,李杜在诗坛上的地位已经凸显出来,只有他俩还在争高低,其他诗人都已退出竞争。到了宋代,北宋人提出了“诗圣”的概念。“诗圣”这个名词是明代人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概念是北宋人创建的。北宋诗人写诗时,他们的竞争对象是谁?北宋的诗人要跟谁比呢?他们要超越的对象就是唐代诗人。正因为北宋诗人有自成一家的气概,他们要创造风格独特的一代诗风,他们要想超越唐诗,当然要瞄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一定要超越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才能与唐人争高低。他们在唐代诗人中反复选择,最终认为,杜甫比李白更高一筹。宋人在这方面的言论非常多,我想苏东坡说的话比较有代表性,因为苏东坡在当时影响最大,地位最高,他也最善于评论别人,所以他的话最有代表性。苏东坡认为李杜都是很伟大的,他认为李白、杜甫之前的前代诗歌都被他两个人超越了。当然,苏东坡后来认为陶渊明成就最高,但他一开始是说李杜两个人最高。然后苏东坡又在这两个人中间有所褒贬,他对李白有一些批评,这批评正代表着北宋人的两种选择:

一是人品问题。在北宋人看来,在苏东坡看来,李白的人品是有缺陷的。当然,王安石说得更绝对,王安石为什么不喜欢李白呢?他说李白十首诗有八首、九首是写女人和酒的,所以不好。那么苏东坡是怎么说的呢?苏东坡也说李白有缺陷,他说李白这个人,在政治上是很糊涂的,他在忠君爱国方面做得不够,他特别指出李白晚年加入永王李璘军队的问题。当时李白在庐山,永王李璘带着军队沿着长江东下,当时唐肃宗的中央政府命令他不准东下,因为肃宗已经登基了,永王李璘却只管东下,他借口听从玄宗的命令到东方去打击叛军,不听中央的号令。李白糊里糊涂地加入永王的叛军,所以后来被判了刑,被长流夜郎,中途又遇赦东归。李白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不是他年轻时刚出四川的时候写的,就是走到白帝城遇到赦免的时候写的,遇到赦免得以东归,看到船行得这么快,就很高兴,诗中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苏东坡认为李白从永王军在人品上是重大的缺陷。反过来,苏东坡认为杜甫是没有这种缺陷的,杜甫一生都忠君爱国。忠君爱国,现在有些年轻朋友也许会把这看成是杜甫的一个缺陷,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脱离了时代。在唐代、宋代,忠君爱国是全社会毫无例外、无可置疑的道德准则,就是古人不可能说“忠君”不好,不可能对“忠君”有所怀疑,当时就是那个道德标准,所以东坡也是这样,东坡认为杜甫好就好在他始终忠君爱国。当然,忠君和爱国其实是两个概念,如果连在一起只是古人的观念,这在古人看来是不矛盾的,是两位一体的,所以王安石就认为杜甫最好的诗是关心天下苍生。王安石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天下赤子寒飕飗”,这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情怀。这就是宋人在人品上选择杜甫的原因。

二是艺术问题。那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宋人又是怎样把杜甫确立为典范的呢?我想在诗歌艺术方面评判高低,苏东坡是最有发言权的。苏东坡是何等人物啊!他的朋友黄庭坚说,有些年轻人写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想要让东坡判断一下好坏,东坡用鼻子一嗅就知道了。他根本不用看,用鼻子一嗅,就知道好还是不好,这个比《聊斋》里的那个“司文郞”还要高明,那个和尚要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就把这文章烧了,用水泡了喝上一口,好文章喝起来味道比较好,不好的文章一喝就要呕吐,那个办法太麻烦了,苏东坡更简单,他用鼻子一嗅就知道了。所以,让东坡来判断艺术那是最准确的,因为他是内行。那么东坡是怎样判断李杜诗歌艺术的呢?他说李白的诗歌当然很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有的时候比较率意,比较随便。东坡还指出李白的诗集传到北宋,诗集中混进了一些伪作,有一些别人写的诗混在里头,他说原因就是李白写诗不够精练,随意挥洒,所以容易与别人的诗混淆,都不怎么能分得开来。他说杜甫的诗就不同了,难道有人敢去伪造杜甫的诗?他说那是不可能的,杜诗太经典了,它千锤百炼,别人的诗没法混进去。他由此判断在艺术上杜甫还是高于李白。应该说,苏东坡的判断基本就是北宋整个诗坛的判断。所以,到了北宋,李杜两个人的地位开始有一些区别,杜甫要高一些,李白要低一些。

上面说的都是古人的看法,我们不必遵循它。从“五四”以后,尤其是1949年以来,我们的学术界、教育界,再来讲文学史,再来讲唐诗的话,很少采取古人的说法。我们很少说杜甫比李白好,我们一般认为李白、杜甫是同样伟大的。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方面表述得最好的应该是郭沫若,1962年,我们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开了一个大会,那一年有一个国际组织叫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个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个就是杜甫,所以那一年北京召开了一个非常隆重的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大会,郭沫若是文联主席,他在那个大会上做了一个讲话,讲得非常好,他的标题叫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就是说李白跟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对双子星,双星!我想这里也许没有天文系的同学,双星的两颗星都是恒星,不是一颗恒星一颗行星,两颗恒星围绕着它们共同的重心运转,就是你也绕着我转,我也绕着你转,两颗星星的地位是平等的。郭沫若说李白和杜甫就是这么一对双子星,他们两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一向觉得全国古迹中对联写得最好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杜甫草堂,还有一个是武侯祠。在杜甫草堂里,我最欣赏的一副对联是谁写的呢?郭沫若写的,写得真好,他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他对杜甫的评价,应该说,说到点子上了,又非常精练。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当代人对李白、杜甫身份的一个评判。可惜的是九年以后,到了1971年,郭沫若发表了他的《李白与杜甫》,情况就完全变化了,我今天就不愿意多说了,我们就宽恕郭沫若吧,因为我相信《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不是郭沫若的真实想法。我个人觉得,那个“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才是郭沫若对杜甫的真正看法,当然,他对李白的看法也很好,与杜甫是一样的。

撇开这些,对于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来说,我们怎么看待李白、杜甫的高低优劣呢?在我看来,作为读者,我们只需关注李白和杜甫在我们阅读时的感觉如何。我觉得明朝的王世贞说得很好,王世贞说,我们读李白和杜甫的诗,假如读得很少,只读十首以内,那么比较容易接受的是李白,他的话是“十首以前,少陵稍难入”,就是杜甫的诗比较难于进去。但是如果你读得比较多,你读到一百首以上,那么“青莲较易倦”,李白容易使你产生厌倦,而杜甫不会使你产生这种厌倦。也就是说,我们读得比较少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李白,而读得比较多的时候,李白比较容易使人厌烦。作家汪曾祺也有类似的看法。他有一篇文章,谈李白和杜甫的咏泰山诗。总之,你读得多了,会感受到杜诗是千变万化、千锤百炼,李白诗稍微有点单调。同学们不信的话,自己去感受一下。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杜甫的地位后来越来越高呢?我想这只能从他们两个人对后代诗歌史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一言以蔽之,李白不容易学,而杜甫比较容易学。李白是靠天才来作诗的,天才怎么学啊?天才是没有办法学的!所以李白尽管当时名声那么大,身后的名声也一直很高,但是我们看整个唐诗发展的过程,从盛唐一直到唐末,有几个人学李白?或者说能学得成功?很少看见!我们一定要举例子的话,那也许会注意到一些不著名的诗人。大家知道他吗?李赤!肯定不是很有名的诗人。中唐诗人李赤有几首诗,到北宋时混进了李白的诗集里,苏东坡一看到这几首诗就拍手大笑,说:“假货!假货!”这些诗是对李白诗的拙劣模仿,但确实有点像。还有一个中唐诗人,也有点像李白,他叫张碧,字叫大碧,李白、李太白,张碧、张大碧,名与字有点像。但是张碧的诗也不是很像李白的。杜甫就不是这样了,历代有很多人从杜诗中汲取营养,然后自成一家。中唐两大诗派,元稹、白居易学杜甫乐府诗的精神,反映民生疾苦,他们学得非常好。韩愈和孟郊学杜甫的雄劲笔力,善于描写健峭的气象、雄奇的景物,也学得非常好!到了晚唐,学得最好的是李商隐。李商隐的七言律诗,特别是非爱情题材的七言律诗,学杜甫真是学到家了,他的《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真是像杜甫,浑融的意境、精练的语言,都像杜甫。到了北宋,杜甫被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一祖”,认为他是“祖”,这样的情况在李白的影响史上没有发生过。因为杜甫容易学习,影响巨大,所以后人对杜甫的评价就越来越高。

我今天晚上说了这么多,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回顾历史,发现后人曾经举出过这个诗人,或是那个诗人。最后大家认为是李杜。在李杜两个人中间,从北宋开始又有很多人认为是杜甫,李白要稍微差一点。到了现代,我们一般都认为李杜同样伟大。那么,我个人怎么看?同学们如果问我:你认为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我希望投两张票。我想说李白、杜甫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如果同学们只给我一张选票,那么我首先选杜甫。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杜甫就在我们身边,李白好像在云端,有点高高在上的意味。安史之乱时唐朝的人民经受那么多的苦难,但是在李白的诗中是怎么表现的呢?就是“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我从天上看洛阳川啊,胡人的军队在那里茫茫地走。然后才说“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是《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它的前半部分说我跟着仙人一起飞上青天,我从云端往下看,看到地上的老百姓都在受苦,这分明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杜甫一直就在人民中间,他在安史之乱时就夹在难民群中一起逃难,跟老百姓一起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更近。但是抛开感情的立场,把李杜作为两个古代的诗人来看,我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强迫我一定要在李白和杜甫中间选一个,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我觉得他们两个人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没有李白,唐诗就缺了重要的一块。当然,没有杜甫,唐诗也缺了重要的一块!李杜两个人是互补的,李杜互补才构成了唐诗的最高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化,李白,杜甫,文无,高低,唐代,比赛,杨炯,武林里,性命,故事传记,苏东坡,李杜,诗人,李白,杜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李白,杜甫,文无,高低,唐代,比赛,杨炯,武林里,性命,故事传记,苏东坡,李杜,诗人,李白,杜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李白,杜甫,文无,高低,唐代,比赛,杨炯,武林里,性命,故事传记,苏东坡,李杜,诗人,李白,杜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