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一个特殊职业,纵观历史,经历各有不同的帝王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和传奇。
武则天,古代帝王圈内的一朵奇葩,一生非常传奇。
她本是一名早年失扈的庶女,却因为被召入宫彻底改变了命运。
她不顾先帝“才人”身份,嫁给接手帝位的李治,留下千古非议。
她给自己改名武曌,67岁即皇帝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她死后的墓前,整整齐齐排列着61个无头石人。
那么,她还有多少传奇故事,是常人所不清楚的?
太多了!
在这里就只提那么一两件闲谈一二。
01 任后人评说
这里且不提武则天生前的诸多事迹,只说她下葬的乾陵,就留下不少谜题。
武则天在长安度过了人生前三十年,那里的记忆大多不怎么美好。
所以,武则天不太喜欢长安,之后就以洛阳为神都。
然而,李治生前,要求归葬长安,可能与他自小生活在那里有关。
故土难离。
武则天满足了丈夫的遗愿。
她决定死后与丈夫合葬,可见她对李治的感情很深。
因此,乾陵成为唯一的一座双帝陵,里面安葬了史上仅有的一对帝王组合。
第一个谜题比较知名,就是“乾陵无字碑”,上面没有原始碑文。
这块无字碑的名声很响。
关于“无字”的原因,诸多猜测没有定论。
乾陵位于乾县郊外的梁山之上,具有明显的唐代墓葬风格。
乾陵无字碑
陵前立着两块非常显眼的石碑。
西侧的就是“述圣碑”,东侧的就是属于武则天的无字碑。
人们不难发现,两座石碑外观迥异。
“述圣碑”是歌颂唐高宗的功德碑,高7.53米,重量近100吨。碑面以黑漆装饰,上面的字以金粉填写,碑文是女皇亲自撰写,字是李显书写。
武则天自己的那块碑却未刻一字。
然而整个石碑为何没有任何文字?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以下几种常见看法:
第一种:女皇本人认为,她的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女皇自知做过的错事太多,心中有愧,因此不留碑文。
第三种:女皇气场两米八,不惧人言,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
第四种,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李显(唐中宗)的阻止,没有刻上去。
笔者以为:第三种说法,最契合这位千古第一女帝的傲然心气。
而第四种说法,也许最接近事实。
整个李氏皇室被李显的亲妈(李显为武则天第三子)折腾得不轻,李显本人更是一度被废、命途多舛。
在被放逐的日子里,李显最害怕的就是落得二哥李贤(章怀太子)的结局。
李贤堂堂皇子,先是被贬为庶人,后来居然被酷吏逼死,要是没有武则天的授意,怕是说不过去。
武则天死后,李显得以复位,前后两次当政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五年半。
李显复位后,赦免了一批被迫害致死的李氏皇族,并予以厚葬。
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十分不满。
因此,在盖棺定论的那一天,他不愿见到有人赞颂武则天,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由于传统道德束缚,作为皇帝和儿子,他都不好做得太过分。
他不会在建造皇陵这样的大事上草草了事。
时处盛唐,国力充盈,乾陵被建造得很是宏大,坚固。
1960年,在发掘乾陵地宫墓道之后,现场实物印证了《旧唐书》中“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
周恩来总理批示停止发掘全国帝陵之后,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就此停止。
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就是乾陵,它也是唯一未被盗挖的一座。
02 扑朔迷离 石人之谜
第二个谜题,就是乾陵前的61尊无头石人。
石像们整齐列队,分别立在神道的两侧,上半身微躬,作朝觐姿态。
古代贵族生前饱享富贵荣华,也期望死后继续享受这些,因此少不了陪葬品。
秦献公元年(前381年)之前,人殉并未被明令禁止。
殷商时期的贵族死后以人殉葬最为盛行。
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
到了春秋末期,出现了以陶木俑殉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说的就是这种制度。
秦兵马俑就是典型的以俑代人殉葬的经典案例。
那么,武则天乾陵前的这批石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用处?
石人的头去了哪里?
他们是什么身份?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由此出现了诸多猜测。
其一,这些石人与乾陵的堪舆者、设计者有关?
传说,武则天下令由袁天罡和李淳风为李治的皇陵堪舆。
袁、李二位大名鼎鼎,民间流传很多他们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推背图》。
据说这是古代十大预言之一,传言预示了唐代以后的历史走向。
古代的丧葬文化,离不开天文地理、风水玄学。
术业有专攻,袁、李二人就是个中高手。
有人认为,这些石人是不是被这二人设计用来镇守皇陵的?
乾陵所在的梁山,主要由石头构成。
此山有三座山峰,其中一座在北面,南面的两座山峰对向而立。
从乾陵东侧远处向西看,很容易发现,整个山体就像一具女体仰卧在地表。
那时候,人们都说它是女皇的绝妙象征。
袁、李二人勘察后,认为梁山极为有利于女主,建议于此筑陵。
唐初,自太宗李世民开始,皇陵多以山为陵,规模宏大,特征鲜明。
61尊石人究竟是不是出自这两人之手,没有确证。
其二,这些石人由乾陵的设计者按照皇帝的要求建造,用于守护皇陵。
随着年代更迭,到了近代,这批石人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关注。
年代久远,石像表面早已被氧化、腐蚀,不复当年模样。
经过仔细清理,在一些石人的背部辨别出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的字迹。
石像上面的字迹可以清晰辨认的共有七尊。
由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这都是外国友人。
专家们将这批石人残像命名为“六十一蕃臣像”。
唐初以降,王朝国力日益强盛,到了盛唐,很多国家慑于唐朝国力、向往发达的文化和先
进生产技术,纷纷派出遣唐使团。
武则天让这些“外臣”石像守陵,是一种霸气的宣示——辉煌武周,万国来朝。
那么,武则天是否有资格这样做呢?
笔者以为,武周时期,整个国家在外交上很成功。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这位女皇,她在位时期,整个国家的对外军事行动,胜多败少。
689年,安西四镇被武威军收复,西域安定下来。
702年,武则天下令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的老地盘,确保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女皇拒绝与吐蕃割地议和,用离间计分化吐蕃君臣,使得发生内乱,她统治的时期,数次大胜吐蕃。
在大唐北方,太宗时期已经灭了东突厥,它的遗民四散。
唐高宗时期(682年),突厥又起兵反叛,建立后突厥,之后数年一直侵犯北部边境。
武则天对于后突厥的态度非常强硬,派出王孝杰、李多祚等大将率军三次击败后突厥。
默啜可汗没有办法,只得遣使归降武周。
在这之后,后突厥政权时战时降,但最终拜服在武周的强大兵力之下。
此外,武则天派李多祚平定了帝国东北部的室韦、契丹叛乱。
“石人头”何故失踪?对于这批石人的头部断裂、失踪的原因,也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盗墓贼干的。
前文提到,未曾有盗墓贼成功进入乾陵中。
据此有人推测:某一个盗墓团伙取走了这些人头。
俗话说:贼不走空嘛。
来都来了,这批石人头说不定还值一些钱。
第二种,天灾说。
有专家提出,可能是天灾导致,据史料记载,在明代,当地曾经发生过特大地震。
第三种,是人祸。
对于政敌,武则天表现出来的残忍手段和打击报复心非常地强烈。
她有很多敌人、仇人。
有人猜测,在武则天死后,有仇家意图潜入乾陵搞破坏,但因为陵墓非常牢固而未能成功,愤怒之下打断了这批石像的人头用以泄愤。
03 土破石出 重见天日
历史的迷雾终有被揭开的一天。
1974年的一天,在乾陵附近,两位村民正在锄地,只听“当啷”一声,其中一个人的锄头被崩了一个缺口,险些脱手。
刨开土一看,下面埋着一颗圆滚滚的石头,仔细一看,居然是石制的人头。
在咸阳的农村,当地人从地里面刨出古物的事情经常发生。
这两位村民很快报告给当地有关部门。
专家们很快赶到现场,经过初步鉴定,基本可以确定是古代石像的头部。
为了获得更大进展,考古队对发现地点附近进行了保护隔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批石制人头被发掘出土。
完成清理工作之后,专家们发现,石制人头的五官特征与中原汉族面容迥异。
他们很快就联想到乾陵前的61位藩臣人像。
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塑像象征着诸多番邦使臣前来参加女皇的葬礼,以表达该国上下对女皇的无上尊重与敬畏。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妄自尊大,自视甚高的表现,这样做欠妥。
结语
笔者以为,不谈她的个人品行,武则天显然具有很高明的才能,颇有政治天赋,善于操纵权力。
她凭借自己的手段和能力,在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公允地来看,武则天在位前期,大唐的政治环境比较清明,国内没有大的动乱。
她有以下施政举措:
打击高门大族势力,扶植庶族,遴选人才(科举),任用了一批能干的官员;
严厉反贪,任用能吏、酷吏;
比较能纳谏;
减轻税收,重视农业发展;
军事行动的成功事例,上文已经提到,不再赘言。
与那些昏庸的帝王相比较,武则天是一名成功的统治者,她为盛唐(713年—755年)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当然,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不同的面表现出来就很是不同。
武则天的生平也有一些人尽皆知的污点。
其一,之前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之后嫁给了儿子李治,这不符合伦常道德;
其二,对于敌人手段残忍,以“骨醉王萧”为代表性事件——暴打王皇后和萧淑妃,断去二人的手足,丢到大酒瓮里,折磨致死。
其三,宠幸面首,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男宠们,类似三宫六院,这显然不会被传统道德伦理体系接受。这些男宠弄权乱政,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
至于野史里说她为了击败王皇后上位,亲手杀害襁褓中的长女,历史并无明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