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所谓清承明制 明朝藩王外放满清诸王留守 哪种制度更好

所谓清承明制 明朝藩王外放满清诸王留守 哪种制度更好

诸位看官,说起明清时期的历史,有种说法,那就是清承明制。然而事实上明清之间的体制有很大不同,比如对待皇室宗亲,明朝就实行藩王外放制度,而满清则是诸王在京中留守。那么到底哪种制度更好呢?

中国的王朝规律,无外乎一开始用宗亲,这很好解释,哪朝开国都是打仗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坐稳了江山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要亲兄弟明算账,结果皇位只有一个,那就只好最无情是帝王家了。这历史上明显的宗亲藩王之乱有汉七王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而有的宗亲之乱虽然没上升到战争的程度,却更为致命。譬如唐玄武门之变,宋浮光烛影。如此种种都导致皇帝转而信任外戚,然而宗亲夺位无非靖难、反正。外戚篡位就是改朝换代了。所以最后没把的太监用的最放心。但是一个王朝等到任用阉佞的时候,这个王朝的道德水准已经下滑到一定程度了,离灭亡也不远了。这种历史规律哪个王朝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就明清而言,宗亲、外戚掌权的时间相对较短。使用宦官的时间较长。而满清因为是少数民族执政,所以必须保证本民族执政。但是在后期也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这三位名太监。总体而言,明朝宗亲、外戚权轻。而清朝宗亲、外戚权重。但是吊诡的是,明朝藩王夺位成功了一个半,一个明成祖,半个景泰帝。而满清王也夺位就成功了半个。多尔衮死后被追谥清成宗。但维持两个月就被顺治刨坟掘墓。有明一代,宗亲之乱并不在少数。靖难之役、夺门之变不用说了。就是靖难之后,藩王削了兵权,想造反的依然不在少数。仅正德一朝,就有宁夏安化王叛乱,江西宁王之乱两场叛乱。北京沦陷后,南明政权很快崩溃,也在于明朝藩王分布各地,一旦中央崩溃,地方王爷自然几家称帝,几家监国。

反而满清将王爷集中在京城,许以参政议政之权。满清反倒没有王爷造反。我想有以下原因,第一,抱团。这很好解释,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执政,再不团结,天天搞夺位,江山哪能长久。第二,宗亲参政本身就是一种阳谋,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你让那些王爷远离朝廷,一点权力的门都捞不着,久了肯定有人心痒呀。而给他们每个人点事做,甚至在皇帝未成年时,引为托孤重臣,摄政王。反而让这些王爷不好直接谋朝篡位了。所谓周公畏惧流言日,但是历史上周公也称王了,而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也偷偷称帝了。让一个王爷当一个一字并肩王,他反而不好再更进一步了。

第三,清朝本来想学习明朝搞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康熙对太子失望改成了秘密建储制。从理论上说每个皇子只要表现好就都有机会当皇帝,这样直系皇子就都有机会荣登大宝。不用靠武力夺取,靠表演赢取父皇欢心就行了。但是这样只能保证皇子之间武斗改成文斗,但是不能保证皇叔、堂兄弟之类的不觊觎自己的皇位呀。还有一招就是用远支宗亲对付近支宗亲。比如咸丰的八大顾命大臣里就有三位宗亲、两位亲王。而自己亲弟弟恭亲王继续做闲散王爷。

因为远支亲王夺位的可能性小,亲兄弟夺侄子皇位的可能性大。而且正因为清朝有庞大的宗亲势力,保证了即使出现慈禧这样的权后,也无法改朝换代。因为权后必须倚仗娘家人才能完全掌握朝政。但是清朝虽然亲上亲的比较多,但是太后毕竟每朝一换,啥族啥姓都有。而天下却是铁打的觉罗。宗亲势力越到后来越庞大。所以慈禧只能利用宗亲之间的平衡实现权力最大化。而不能像吕后、武则天那样将皇室宗亲杀的七零八落,大封自家娘家人。权后与皇室宗亲之间如此和谐。大概只有清朝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清朝的宗亲参政议政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问题。清末的皇族内阁就说明了一切,其他王朝绝对不会出现皇族内阁,满清这么搞,就让人想到了二战时的日本,动不动亲王遥控军队。还有现在的沙特,这大臣,那大臣都是王子。也无怪乎大家怀疑清末立宪是假立宪了。明朝藩王制度有没有好处呢,我认为也有好处的。明朝的许多藩王封在了边远山区,比如我们甘肃兰州就有肃王。这些藩王封在了边远山区,多少有点震慑作用和引导作用。别说天高皇帝远,天家子孙可能就在边疆大吏的眼巴前。如此自然可以更好的实现天恩的雨露均沾。

当然总的而言,家天下的帝制都不是好的制度。用宣统退位诏书里的原话说帝制就是:【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因为一家一姓的繁衍生息,就剥夺了太多的大众资源,这种制度注定不能长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宗亲,王爷,诸王,明朝,清朝,历史,制度,王朝,外戚,宗亲,王爷,藩王,慈禧,明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宗亲,王爷,诸王,明朝,清朝,历史,制度,王朝,外戚,宗亲,王爷,藩王,慈禧,明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宗亲,王爷,诸王,明朝,清朝,历史,制度,王朝,外戚,宗亲,王爷,藩王,慈禧,明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