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德宗之后至唐亡一共102年历经11位帝王,政局无比混乱内部有宦官弄权和各地藩镇此起彼伏的叛变,外部又有吐蕃南诏等外族侵扰,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对百姓盘剥也是没有底线,这种情景不要说李世民就是刘秀来了也没救了。黄巢血洗长安之后,唐廷又多活了二十多年也算是祖宗积德。
唐末,藩镇其实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整个国家除两京之外全是藩镇。河北三镇属于割据型藩镇,而割据型是藩镇中的绝对少数派,其余藩镇人事权在朝廷手上,一部分财权与大部分军权也在朝廷手上。晚唐宦官凭借各种使职尤其藩镇监军使,将触手伸向全国,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全领域,从而与文官集团分享行政系统。晚唐宦官不仅彼此联姻,而且与二等豪门甚至部分世家叛徒结亲,形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宦官世家,人际网络高悬两京上空。如此一来,皇帝再怎么也不过是木偶,明君昏君明相贤相都一样,改变不了两京特别是关中的政治格局。
五代的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柴荣哪个都不差的,只是当时社会风气败坏,藩镇割据,骄兵悍将,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外部还有一个契丹虎伺在旁,宋朝的建立和稳定也是建立在重文抑武和中央高度集权的基础上。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这是削禁军大将的兵权,对唐末那些手里有兵有地有钱的实权军阀,就是上十杯酒都不顶事。一代一代的努力,赵氏兄弟只是最后的集大成者,全归功于他们对其他人不公平,尤其是郭威、柴荣。
唐朝皇室对节度使也是有向心力的,节度使也不都是奸臣,甚至说李克用这样的节度使,唐廷只要重用,他还是能做出平乱的事情。但是唐末的朝廷实在是太奇葩,世家大族和宦官都完了,朝廷自身过于弱小,从而嫉贤妒能刻薄寡恩,这种猜疑链更导致节度使对朝廷开始失望,一套恶性循环下来情况越来越糟,最终被一个编外户朱温给收场了。其实哪怕是朱温,他要是有哪怕一点安全感,也不至于有这么大野心,实际上晚年朱温也是没法收拾这个烂摊子,郁郁而终。
只能说节度使制度是李隆基“军改”烂掉的府兵制的成果,但这个制度相当不完善,安史之乱之后,从节度使、到藩镇到皇帝,没有一个有安全感的,牙兵猜疑自己的主官节度使,节度使猜疑朝廷,朝廷猜疑整个藩镇,这个情况延续到五代十国,最终表现为军阀正式上位,直到宋代才有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所以说现在黑宋当道,很多人小看了赵匡胤,其实正是因为他制度性的建设才结束了五代十国。而汉末的话,地方军阀崛起,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接快进到到三国了,皇权完蛋的速度要比唐朝还快。
五代十国这五代其实都是削藩削出来的,努力的方向都是当皇帝,然后和其他节度使分赃,这事情从柴荣建设禁军才有改观,但赵匡胤自己就是禁军产物。赵匡胤并不是“释兵权”过程的最后一人,甚至可以说到宋真宗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宋朝都是“节度使衙门”。赵匡胤和赵光义面对的节度使造反的压力,并不比前面人小。
五代时期,基层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要么依附豪强,要么成为藩镇兵士。中原五代开国皇帝都很厉害,也没用,不把基层豪强杀的差不多动乱就不会停止。到了赵匡胤时期差不多稳定了,才具备统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