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 欢迎点击左上方“ 湖南文艺出版社”关注我们 ·
聊 李白,并不是个新颖的话题,从小学开始,中国人都无不熟知这位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 浪漫主义诗人之一的诗仙,他家喻户晓的形象往往是潇洒飘逸,无拘无束。
他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词阅读理解中所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模板,我们用来答杜甫,答白居易,答辛弃疾,却几乎 总是在给李白营造一个不羁的江湖人形象。
我们爱李白,往往不仅仅是爱他的才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则是出于羡慕,当我们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与日俱增的重压逼迫得难以喘息时,我们是多么希望可以像李白一样率性随意,从心所欲,他似乎拥有我们最渴望也最不可得的自由。
而有多少人又了解,他的一生,事实上也始终在追寻着一个入世为官,辅佐君王的世俗梦,与诗中对庙堂不屑一顾的形象可谓是大相径庭,“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背后, 是另一面被隐藏的“君不见”的真实李白。
在《君不见》中,作者吴昕孺以李白写给杜甫的 十二封信的形式,深层 展开了李白传奇瑰丽的人生。
“君不见”句式为鲍照首创,此后渐成风气,李白即为这一句式的发扬者,我们常见的有“君不见”的唐诗许多都是是李白的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行路难》等。在普遍的古文分析里,我们通常将“君不见”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不去刻意解释它的情感倾向。
而 李白将“君不见”理解为诗人在和自己说话,仿佛诗人也参与了草的枯荣、日的出没,“‘君不见’的实际意义是我们一定要看见,如果我们以前没有看见,那现在也一定要看见,要看清我们作为变化的主体,无论进与退、枯或荣,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无法参加科举的商人之子,李白从出蜀后便一路干谒,但怀有如此卓然文采的他 实际上却是一路碰壁,或出于性格或出于家世,他几乎屡战屡败,数年来,在普天之下交友甚广游历甚广的他,仍未得到玄宗的赏识,许多诗赋都如金针入海,不见回应。
后在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他总算是入召做了几年翰林,与刚得知消息的喜悦形成极大落差的是,不同于他所想象的可以一展政治抱负,在“老对头”张垍手下,不仅文书工作没有,连与其他翰林的结交也不被允许, 就如同在职场里坐着“冷板凳”,满腔热血无处挥洒,建功立业理想几近破灭。
持续性被忽略被否定,有谁能毫不在乎,骄傲如李白也会感到沮丧落寞,仕途的打击加上圣上与贵妃对安禄山的放任,他再也无法忍受长安的生活了,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逃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时候短暂的逃避确实是当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在面对看不到边际的黑暗时,适当调整方向,人生才能有新的转机,承认自己做不到的事,比埋头继续做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孔子,一旦奋斗不能成功,每个人又都向往成为老子。”为了放下执念,李白甚至去授道箓,想从儒家的入世转为道家出世。
随后长安局势的剧变远超所有人的想象,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相在朝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数忠臣义士被罗织罪名惨遭毒手,其中不乏李白的兄弟酒友。“当我们无法挤进朝堂的时候,诗歌就是我们的朝堂。”要排解愁苦驱散愁云,饮酒写诗填词,总是李白最好的办法。
固然随着时间流逝,年过五旬的李白也感到梦想和情欲的消退,“年龄、精力和阅历会让我放下很多东西,但融化在骨头和血液里的东西是不可能放下的,它只会像根一样,越扎越深,深到人们看不见他,深到可能连我自己都感觉不到它,但它依然在那深邃的黑暗里曲折前行。”这些存在于潜意识里的推动力是我们永远不会失去的,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在遇到任何问题,始终要相信没有踏不过去的坎儿。
当安史之乱爆发,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时代紧紧攥住而非自身可把握,放不下的赤子心,送不出的陈情表,李白依然是那个刚出蜀时满怀报国理想的少年,在几十年的人生海海沉浮后还是保持着初心,“欲望、苦难和灾祸都是灵魂的磨刀石,它们将人内在的躯体磨成像刀片那样轻薄的魂。”
永王的赏识,让多年来心有不甘的李白如久旱逢甘霖,他浑然抛却这可能是谋逆大罪的念头,毅然投奔了永王的麾下,来抓住他人生最后一个可能的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最终也导致了他被判处流放夜郎。入狱期间,为了活命,他全然失去文人的自矜与气节,高适、韦良宰、宋若思、崔涣……或许能说得上话的人他纷纷相求,病急乱投医写出一篇篇或吹嘘或辩护的诗文。
在生死之忧的状况下,无人有立场指责他一句。人生在世,我们总要向一些东西低头的,这本就是世俗而平凡的人生,能屈能伸,亦大丈夫也。
虽从鬼门关走过一遭,但李白的态度却是并不后悔,他执念了大半生的正经为官报国,每一个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事情是做了才有结果,若未开始便瞻前顾后那将很难有大的成就。
真正让他失落的其实是谋反的罪名,这摧毁了他的价值判断与生命理想,逃亡路途中被他所爱的大唐驱赶,被宏观的历史驱赶,让李白感到无比的恐惧。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一生的清誉或许毁于一旦,比在世时任何人的眼光都让人惧怕,李白也不能例外。
“我们总是不期然就成了自己害怕成为的那种人,成了让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李白的一生因为对入仕的强烈渴望,做过很多与他诗文传递的价值观不对应或者在当代人看来不符合他人设的行径,但我相信揭开浪漫主义作品面纱后的李白,也不能被任何人看轻,因为这一切都因他有着最崇高的匡扶天下的赤子之心,纵使他并非是这块材料,但这样纯粹而热烈的李白,又如何让人不爱。
我们爱浪漫的李白,向往他的潇洒恣意、放浪形骸; 也要爱现实的李白,他胸怀家国心有大义却坎坷无比的政治人生似乎更贴近人的心灵。在感到沮丧时试着转念想一想,连“谪仙人”都未能免俗,常常被尘世困扰着,我们普通人辛苦一些,又有什么奇怪呢,或许会活得更开阔一些。
一审|吴妤珑
二审|冯博
三审|谭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