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对大明王朝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举国哀痛。
而在同一年,浙江省的钱塘县,出生了一个小男孩,虽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可是在51年后,大明王朝却因他又延续了将近200年的国祚。
这是巧合,还是上天特意的安排呢?
01 家境殷实 聪明好学
这位浙江出生的小男孩,名叫于谦,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能臣”。
于谦出身于官宦人家,曾祖父是杭州路大总管,祖父是工部主事。而于谦父亲于彦昭虽然隐居家乡,并未踏入仕途,但他的家境还是挺殷实的。
于谦从小就聪明好学,并且志向远大。他敬佩文天祥的才学和气节,于是便将文天祥作为自己的偶像,时常激励鞭策自己。也正是如此勤奋好学之下,年仅23岁的于谦,就金榜题名,考取了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02 一战成名 力挽狂澜
于谦虽是一介书生,但是非常有胆略和谋略。
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当时,于谦被任命为御史,主要负责数落朱高煦的罪行。由于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一代汉王朱高煦被于谦骂的抬不起头,而起趴在地上,还瑟瑟发抖。明宣宗大悦,当即便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也正因此,于谦一战成名。
公元1449年,于谦迎来了他生命的第51个年头,也就是在这一年,于谦为明朝延续了将近200年的国祚。
当时,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大太监王振借瓦剌大举进犯明朝之机,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一向不懂军务的朱祁镇,便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草原而去。
不料,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又加上粮草供应不上,军心很快便受到动摇。因此,瓦剌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打败了明军,而且还俘虏了皇上朱祁镇。
消息传回后,整个明朝都陷入了恐慌当中。当时,侍讲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当迁都南京”。而此时,于谦却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也正是因为于谦的坚持,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以至于,明朝没有出现宋朝一样的局面,只能偏居于一偶。
03 奸臣当道 含恨而死
于谦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于谦亲率部队守住了京城,在万般无奈下,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即为景泰帝。景泰帝对于谦非常倚重,每有大事,比先征求于谦的意见。
如果,故事照此发展,于谦必定可以寿终正寝的走完自己完美的一生。可是,在“土木堡之变”一年后,被瓦剌抓去的朱祁镇竟然又回来了。
虽然,这时的朱祁镇已经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但是朝堂内,依然有一批人想拥立他重新复位的。而这些人终于等到朱祁钰病重之际,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
朱祁镇对于谦的功劳还是肯定的,可是奸臣当道,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主意便拿定了,下令斩了于谦。
于谦对大明王朝的功绩,是没有争议的。如果不是于谦当机立断,力排众议,冒天下之大不韪,另立新主。可能,明王朝就会成为第二个南宋,而蒙古人的铁骑也将再次踏平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