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元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民族。
初中的历史课上,我们那个高高瘦瘦的历史老师如数家珍,描绘出蒙古族史诗一般的壮丽篇章:庞大的疆域,骁勇的骑士,众多的人口,繁荣的经济,以及代表文化高峰的元曲。总而言之,元朝是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具有浓彩重墨的一章。那么“历史上对元朝总是轻描淡写”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
元朝统治中国不足百年,与之前宋朝的三百多年江山比,无论是跨越的年代还是历经的事件,都相距明显。正是元后的明清两朝,对于元朝总是轻描淡写。明朝的人为什么对元朝轻描淡写呢?因为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而元朝是打败了汉族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民族一直存在尖锐的矛盾,明英宗的时候,蒙古人甚至反扑打到了北京城。
正因如此,明朝虽然也承认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是对元朝确实不愿提起。
再说说清朝对元朝轻描淡写的原因。按理说,清朝和元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气蓬勃代,但是清朝和元朝的渊源也是互不相容。因为清朝的祖先是金人,而金国正是被蒙古人给灭掉的。而清朝也想把自己打扮成很正统的朝代,所以也不会给元朝什么好脸色。
除了这种人为的因素外,元朝被历史学家轻描淡写,还有其他原因。
一是元朝的历史太短。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国威震世界,但这么庞大的帝国,呼啦啦如大厦倾倒,所以历史学家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抱有轻视态度。从它的身上只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就像短命的秦朝,常被后世提出来剖析失败原因。
二是元朝没有更多的建设性。秦朝虽然短暂,但是秦朝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比如书同文、车同轨,比如连接和修建万里长城,比如让世界惊叹的秦皇陵和兵马俑等等。这几件大事情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秦朝值得拿出来说的非常多。而元朝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在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东西。
实际上,明朝的开国君臣们,对元朝的印象一直都非常不错。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不仅自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还说“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中华,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他多次强调,自己“取天下”于“群雄之手,而非元氏”。“(元末)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开拓疆域。当是时,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在朱元璋看来,元朝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推翻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即位诏》中,朱元璋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可。“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元世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如果说,这些文书记载有取巧和统战之嫌,那么朱元璋“以元世祖入祀历代帝王庙”的举措,深刻印证了明朝统治阶层对元朝正统性的承认态度。
始建于1373年的南京历代帝王庙,“祭三皇至元世祖凡十六位,皆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之主”。
1388年,历代帝王庙失火,次年改建新庙于钦天山。新庙建成后,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宋讷(ne),在为新庙所撰的《敕建历代帝王庙碑》中,对入祀帝王的“选拔”标准,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黜而不与。”
从宋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入围”历代帝王庙大名单的标准相当严格。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一共仅有16人。
秦汉以降的帝王,仅有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五人,就连“千古一帝”秦始皇和隋文帝,都被排除出了大名单。但是,在这有幸入祀的五位帝王中,居然包括了“出身异族”的元世祖。由此可见,明初君臣以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元朝几乎没有什么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