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是纣王叔叔,曾多次力谏纣王,发现没有希望之后开始装疯卖傻,后被纣王贬为奴隶,周朝建立后,箕子不愿归顺,他带领殷商旧民远渡海外,在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一直传到汉惠帝时期。
微子是纣王同母长兄,因母亲生他时的身份是妾导致他没能继位,曾多次规劝纣王同样不被采纳,于是选择远离殷商,武王伐纣后他被封为宋国国君,死后葬于微山湖微山岛,湖与岛的名字皆由微子而来。
还有一位就是本文要重点说的比干。
一、备受历代推崇的比干
比干本名子干,封地是比邑,被称为比干,他是纣王叔叔,担任少师和箕子一起辅佐大侄子,他在殷商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大臣,后因纣王无道屡次犯颜直谏,被纣王剜心而死。
武王伐纣后追封比干为国神,找到比干的儿子赐予林姓,所以比干和其儿子也被尊为林姓始祖。
为什么周武王会追封比干?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比干尽忠而死为人敬佩,另一方面也是宣传需要,和乾隆帝褒奖袁崇焕贬低洪承畴基本是一个意思,越是抬高冤死的忠臣越能体现前代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武王之后还有很多王朝都推崇比干,北魏为比干建庙,唐太宗追赠比干为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塑像立碑,乾隆给比干写祭文。
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忠臣有很多,比干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比干也就誉为“亘古忠臣”,和荒淫无道的纣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被《封神演义》抹黑的比干
比干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的形象和历史上相差不大,都是纣王叔叔同时也是殷商重臣,被称为丞相比干。
《封神演义》给比干设计的结局参考了周武王追封比干为国神这件事,姜子牙将比干封为文曲星,被民间尊为文财神受到供奉。
为什么让比干担任文曲星?据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心脏,可以做到不偏心(这个理由绝了)
这就涉及到比干因何而死这个话题,历史上比干是被纣王剜心而死,《封神演义》借此给比干设计了一整套非常憋屈的死法。
比干先是认识了姜子牙,被姜子牙看出他脸上有晦暗之色,知道他未来有大难,就留给了比干一张关键时刻能保命的神符。
比干和黄飞虎一起捣毁了狐妖洞穴,杀了一堆小狐妖之后扒皮做了一身皮草送给纣王,故意恶心妲己。
妲己发誓要报仇,她假装生病,由雉鸡精胡喜媚配合,告诉纣王必须要比干的七窍玲珑心煎药才能治愈妲己的病。
无道纣王果然上当,要求比干献上心脏,比干怒斥纣王但拒绝无效,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动手剜心,幸亏他提前吃了姜子牙的神符,暂时保命。
不巧,比干在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卖无心菜的女人(一般认为这个女人是妲己变的),她对比干说“人无心即死”,破了神符法力,比干大叫一声当街身亡。
实事求是讲,《封神演义》改编的这个故事确实足够精彩,在民间广为传颂,但却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干从劝谏而死的亘古忠臣,变成了一个被狐妖算计的大臣,而纣王则成了上当的二傻子。
《封神演义》里的比干确实可怜,但却失去了他在历史上的光环,他的“舍生取义”被矮化,而他最后去世的方式比起犯颜直谏被剜心反而显得有些滑稽,甚至有些不明不白。
所以,从故事的戏剧性上看,《封神演义》确实相当精彩,但为了陪衬妲己和胡喜媚的精明恶毒,纣王和比干这对暴君和忠臣的形象都被抹黑矮化了。
三、《封神第一部》为“七窍玲珑心”正名
《封神第一部》在人设上为比干做了一个重塑,他保留了王叔这个固定身份,增加了一个大司命的职务。
这个大司命的名字是有讲究的,司命是文昌六星中第四颗星的名字,在这里可以代指文昌帝君或文曲星,而在《封神演义》里比干去世后被封为文曲星官,所以《封神第一部》相当于直接把比干生前和死后的双重身份结合到一起了。
比干在《封神第一部》中主要有两场戏,一场是通过龟甲问天测算出上天对殷商的天谴将至,想消除天谴,就需要殷商天下共主献祭自己。
这场戏是整部《封神三部曲》的揭幕大戏,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围绕着天谴和献祭陆续展开,比干在中间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
《封神第一部》里殷寿和妲己的人设做了重塑,妲己从祸害殷商社稷的卧底变成了报恩殷寿的狐妖,她的眼里只有殷寿,而且她还没有同伙,因此《封神演义》里妲己召集小妖聚会被比干发现,最终导致比干被剜心的桥段就没了。
那比干身上最著名的“七窍玲珑心”该怎么被取出来?《封神第一部》做了一个非常大胆且很有勇气的改编,比干自己取,而且是自愿取。
姜子牙、姬发和殷郊设计让殷寿带着妲己到殷商祖宗牌位前祭拜,由比干借机锁住妲己的经脉让她无法逃脱,这个改编可以对应《封神演义》里比干带人杀众小妖,他有一些对付狐妖的能力。
面对殷郊对妲己狐妖身份的指控,殷寿当然不信,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
如果不杀妲己,拿什么证明她是狐妖?光靠殷郊的指控,外界只能认为这是殷郊借机替母亲姜王后复仇。
如果把妲己杀了,她没有现原形怎么办?那罪过岂不是相当于谋反,殷商的王妃怎么能因为一句莫须有的指控说杀就杀。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最后结果只能是扯皮。
这时候,比干站了出来,他有一颗七窍玲珑心,能够识别万物真实身份,只要妲己吃了七窍玲珑心,如果她是狐妖就会立刻现出原形。如果她不是狐妖,就当大补了。
比干的办法可以解决需不需要杀妲己这个难题,但比干就要为之付出生命。
这时候重点来了,殷寿问比干,为什么他宁愿死也要这么做?比干的答案很简单,为殷商天下,我何惜此心。
如果七窍玲珑心能够验出妲己是狐妖,那比干就为殷商除了一害。如果妲己不是狐妖,那也为殷郊除去了心病,殷寿可以保留爱妃,殷寿和殷郊父子也可以和好,同样有利于殷商天下。
这个时候,比干自愿剜心等同于献祭自己,为了殷商天下,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也算是给殷寿打了一个样儿,叔叔能做到的事情,希望你也能做到,你别忘了当初要献祭自己消除天谴的誓言。
可惜,虽然比干的七窍玲珑心起了作用,妲己现出原形,但殷寿却护住狐妖,他的心中已经完全不顾其他,天谴都不在乎,何况自己的叔叔和儿子。
比干彻底失望,他当然也知道,殷商彻底没希望了。同时对殷寿失去所有希望的还有殷郊和姬发。
从比干自愿剜心验狐妖这段戏里可以看出,比干不仅非常符合“亘古忠臣”的形象,甚至比历史上因犯颜直谏被纣王剜心处死更为悲壮,毕竟他是自愿的。至于《封神第一部》删掉“无心菜”这个桥段当然更没有问题。
《封神演义》为了提高戏剧性弱化了人物,实际上等于矮化抹黑了比干,《封神第一部》则通过结合历史和演义进行改编,重新设计了故事脉络,重塑了比干的人设,升华了他亘古忠臣的光辉形象,为那颗火热的七窍玲珑心正了名。